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实施“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围绕“经济发展核心区、招商引资先导区、主导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定位,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经开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成效明显。
东营市河口区是黄河入海的地方。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这里也是连接东北、中原两大区域的重要海上通道。独特的优势,巨大的潜力,使之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极具发展空间和活力的城市,成为承接新一轮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具有布局华北、华东、东北及黄淮海和环渤海地区,辐射日韩的区位优势。
大企业引领“海螺速度”树立典范
近年来,根据河口区“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发展蓝图,围绕“高端高效、集约集聚、创新创业”发展定位和“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园区的愿景是把河口经开区建设成“黄蓝战略”的重要承接区,河口区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充满活力与吸引力的产业新区和以产业发展为主、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新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省级开发区。
经开区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的重大机遇,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把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以新能源为依托,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围绕石油装备、风电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引进一个关联项目,串起一个产业链,推动落地企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加大招商力度和优化招商环境并举,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推动招商项目在规模、产业层次、带动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项目建设上强化跟踪服务机制,落实责任,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和达效率。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制度,按照“签约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快投产”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加大督导力度,实行“流程运作、规范管理、无缝覆盖、快速推进”工作法,全力加快项目建设。
在优化招商环境上,一是扩园区、拓空间加强硬环境建设。重点抓好石油装备工业园区和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项目早入园、早落地、早投产奠定基础。二是重整治、强服务改善软环境建设。以“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为载体,以治本之策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职能,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三是提档次、促升级,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企业职工公寓建设,推进商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提高配套服务能力,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打造亲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
招进一个,引来一串,带活一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在此落户。招进一个,引来一串,带活一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在此落户。山东海螺型材项目是安徽海螺集团为整合山东区域塑料型材市场,完善华东战略布局,在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战略布点。该项目前年下半年落地后,首期年产4万吨节能型材项目于去年3月1正式开工,投资3亿元完成综合楼、主厂房及库房等配套设施工程,安装德国全套型材生产线24条,8月28日即建成投产,仅用时6个月,创造了海螺型材项目建设的最快记录,被誉为“海螺速度”,为河口经开区项目建设树立了典范。
大项目支撑 抓项目就是促发展
重点项目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开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抓住“黄”“蓝”战略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迅速启动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全区上下期盼已久的大项目。抓住大项目建设的关键点,坚持向高端产业要效益,向新兴产业要未来,以大思路培育大产业,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自2010年以来连续4年组织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即使在经济发展面临极大困难的情况下,经开区依然坚持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理念,通过筛选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相继启动,这不仅拓展了河口经开区的经济增长空间,也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结4年来经开区重大项目建设经验,最关键的就是“重点项目重在落实”。“项目推进年”筛选出的重点项目,均建立由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单位组成的推进班子,明确进度和时限要求,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同时,“项目开工月”“重点项目观摩”和“项目突破月”等活动效果也很明显。
园区化承载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经开区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立体推进”的原则,围绕“整体提升,全面拓展,打造亮点,科学管理”的思路,努力把河口经开区建成绿地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生态园区。全力构筑河口经开区主次干道绿化景观骨架,加快向企业厂区渗透拓展,确保项目建设与景观工程同步推进。注重园区绿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注重生态效益发挥,注重景观效果彰显。加强对道路绿化带的规划建设,增加常绿乔灌花草,营造层次丰富、立体、全面的绿化系统,合理配置、补植适合河口经开区栽植的优良绿化草木品种,丰富园区的视觉空间。
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按照“竞争力强、集约度高、配套性好”的要求,对园区内供水、供电、绿化、道路等工程的实施进行了缜密规划,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同步。河口经开区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提升,规划区内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集群化發展催生投资“加速度”
近年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投资向关联度强的产业项目以及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倾斜,通过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和园区承载力,拉长了产业短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可以说,是大项目支撑了大投入、催生了大产业、促进了大发展。
通过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河口经开区充满生机和活力,“石油装备聚集区”的成长,标志着又一个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正悄然崛起。
长期以来,经开区注重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将有关的扶持政策集中起来向重点企业倾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从抓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抓产业链、产业群转变,产业聚集的强力助推使工业经济呈现出“加速度”发展态势。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强企和优势资本进入,与生命力旺盛的强势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又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产业集群的魅力还在于其外向性,通过实现产业聚集抱团发展,河口经开区聚集了精诚、金开、海鑫、海润、华望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生产钻井平台、钻机、钻具、无缝钢管和石油天然气用钻杆、油管、套管、管线管、锅炉管、筛管、仪表等产品,可实现钻井、采油“地上地下”全覆盖的产业链。这些产品除了满足省内外需求,还远销到中东、南美、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2014年,经开区将坚持和完善被实践验证的成功模式,重点抓好北玻节能玻璃深加工、金瑞钢管深加工等两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发挥其对经济的重大拉动作用,全力打造一流省级开发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会在这里应运而生,河口经开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致远)
东营市河口区是黄河入海的地方。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这里也是连接东北、中原两大区域的重要海上通道。独特的优势,巨大的潜力,使之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极具发展空间和活力的城市,成为承接新一轮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具有布局华北、华东、东北及黄淮海和环渤海地区,辐射日韩的区位优势。
大企业引领“海螺速度”树立典范
近年来,根据河口区“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发展蓝图,围绕“高端高效、集约集聚、创新创业”发展定位和“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园区的愿景是把河口经开区建设成“黄蓝战略”的重要承接区,河口区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充满活力与吸引力的产业新区和以产业发展为主、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新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省级开发区。
经开区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的重大机遇,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把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以新能源为依托,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围绕石油装备、风电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引进一个关联项目,串起一个产业链,推动落地企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加大招商力度和优化招商环境并举,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推动招商项目在规模、产业层次、带动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项目建设上强化跟踪服务机制,落实责任,提高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和达效率。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制度,按照“签约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快投产”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加大督导力度,实行“流程运作、规范管理、无缝覆盖、快速推进”工作法,全力加快项目建设。
在优化招商环境上,一是扩园区、拓空间加强硬环境建设。重点抓好石油装备工业园区和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项目早入园、早落地、早投产奠定基础。二是重整治、强服务改善软环境建设。以“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为载体,以治本之策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服务职能,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三是提档次、促升级,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企业职工公寓建设,推进商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提高配套服务能力,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打造亲商、扶商、富商的“金字招牌”。
招进一个,引来一串,带活一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在此落户。招进一个,引来一串,带活一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产业链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在此落户。山东海螺型材项目是安徽海螺集团为整合山东区域塑料型材市场,完善华东战略布局,在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战略布点。该项目前年下半年落地后,首期年产4万吨节能型材项目于去年3月1正式开工,投资3亿元完成综合楼、主厂房及库房等配套设施工程,安装德国全套型材生产线24条,8月28日即建成投产,仅用时6个月,创造了海螺型材项目建设的最快记录,被誉为“海螺速度”,为河口经开区项目建设树立了典范。
大项目支撑 抓项目就是促发展
重点项目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开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抓住“黄”“蓝”战略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迅速启动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全区上下期盼已久的大项目。抓住大项目建设的关键点,坚持向高端产业要效益,向新兴产业要未来,以大思路培育大产业,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自2010年以来连续4年组织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即使在经济发展面临极大困难的情况下,经开区依然坚持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理念,通过筛选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相继启动,这不仅拓展了河口经开区的经济增长空间,也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结4年来经开区重大项目建设经验,最关键的就是“重点项目重在落实”。“项目推进年”筛选出的重点项目,均建立由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单位组成的推进班子,明确进度和时限要求,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同时,“项目开工月”“重点项目观摩”和“项目突破月”等活动效果也很明显。
园区化承载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经开区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立体推进”的原则,围绕“整体提升,全面拓展,打造亮点,科学管理”的思路,努力把河口经开区建成绿地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生态园区。全力构筑河口经开区主次干道绿化景观骨架,加快向企业厂区渗透拓展,确保项目建设与景观工程同步推进。注重园区绿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注重生态效益发挥,注重景观效果彰显。加强对道路绿化带的规划建设,增加常绿乔灌花草,营造层次丰富、立体、全面的绿化系统,合理配置、补植适合河口经开区栽植的优良绿化草木品种,丰富园区的视觉空间。
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按照“竞争力强、集约度高、配套性好”的要求,对园区内供水、供电、绿化、道路等工程的实施进行了缜密规划,做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同步。河口经开区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提升,规划区内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集群化發展催生投资“加速度”
近年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投资向关联度强的产业项目以及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倾斜,通过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和园区承载力,拉长了产业短板,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可以说,是大项目支撑了大投入、催生了大产业、促进了大发展。
通过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让河口经开区充满生机和活力,“石油装备聚集区”的成长,标志着又一个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正悄然崛起。
长期以来,经开区注重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在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将有关的扶持政策集中起来向重点企业倾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从抓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抓产业链、产业群转变,产业聚集的强力助推使工业经济呈现出“加速度”发展态势。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强企和优势资本进入,与生命力旺盛的强势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又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产业集群的魅力还在于其外向性,通过实现产业聚集抱团发展,河口经开区聚集了精诚、金开、海鑫、海润、华望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生产钻井平台、钻机、钻具、无缝钢管和石油天然气用钻杆、油管、套管、管线管、锅炉管、筛管、仪表等产品,可实现钻井、采油“地上地下”全覆盖的产业链。这些产品除了满足省内外需求,还远销到中东、南美、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2014年,经开区将坚持和完善被实践验证的成功模式,重点抓好北玻节能玻璃深加工、金瑞钢管深加工等两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发挥其对经济的重大拉动作用,全力打造一流省级开发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会在这里应运而生,河口经开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