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翻译思想的美学特征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李健吾(1906—1982),字仲刚,笔名刘西渭,祖籍山西运城,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和评论家。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著名的翻译家,先生的翻译作品以饱含炽热的文学情怀、求真的艺术理想、富有民族性的审美取向,成为反映时代变迁、透视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也为后人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在其翻译生涯中,20世纪30年代的译著《包法利夫人》被学界誉为“定本”和典范,集中体现了其翻译思想的基本美学特征。
  一、“传神”:对“达”标准的深化
  翻译学基本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作者语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历程,从深层次理解是译者与原作者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沟通。因此,在先生看来,对于译著原作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是开展翻译活动的前提,所以“一个出色的译者总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
  先生认为作为翻译学家来讲,“文字上的距离”从形式上看是原语与译入语的差异,这是翻译中的“天然”的障碍。所以作为译者,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中去,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把心送到原作每一深奥的角落”,进而“像一位学者那样通过字句把应有的问题全部解决”。福楼拜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开启了现代西方小说创作的新篇章。作为原作的翻译者,先生对原作者福楼拜的创作有着深入的理解与领悟,他们信奉“艺术至上”的创作美学思想、追求艺术的“真与美”。可以说两位文学巨擘在“创作”观念与理念的相互契合程度可谓“珠联璧合”。这种惺惺相惜的思想共鸣为先生成功翻译《包法利夫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做到“传神”的翻译,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要高度重视表达的手段。先生认为,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他提出作为译者,要特别避免“学究式的文字气息替代了活泼的空气,因而词句僵呆,拒绝与活人接近”。所以,在《包法利夫人》翻译过程中,先生的“笔触细腻非凡、句式整散有致、行文态肆汪洋”,可谓是既传神又达意。例如下面这段译文:“草原尽头,月亮就地升起,又圆又红,很快上到白杨树的枝叶当中,这些枝叶仿佛一面有破口的黑幕,左遮遮,右露露,月亮最后升到冷清清的天空,白晃晃见一片晶莹,放慢脚步,朝河面撒下一个大点子,变成万千星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以诗性的语言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刻画,其美学意蕴可谓是展露无遗,真正做到了“传神”的境界。
  二、忠实:对“信”标准的解读
  现代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科学,是采用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等来处理翻译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先生认为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家,必须要做到对原作者的“忠实”,以学者特有的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部译作,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对原著的细节进行详尽的考察,尽其所能准确地忠实于原作。具体到翻译过程中,做到对章章句句字字都要推敲琢磨,并选择最佳的表现法来满足再现原作思想、感情和风格的需要。例如先生在翻译《包法利夫人》的过程中,遇到包法利给妻子爱玛的拉丁文碑文的翻译,他为此斟酌研究了半年却不得其中的意义,钱锺书先生告知他后,李健吾为此“欢跃了一整下午”。这足见作为译者,先生对于译著的细致雕琢、认真态度与强烈的责任感。此外,先生更是不辞艰辛地为译著撰写了极富学术研究价值的长篇序言和译后记,例如先生在《福楼拜评传》中,对原作者所创作的经典人物形象有过这样的论述:“她的不快乐根生在她的快乐里面。她寻求,她反抗;就在她寻到的时候,她遗失;就在她胜利的时候,她失败。她相信;她幻灭。她要求变动,变动来了,她不能忠实如一。”从而详尽地介绍原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内涵等,以达到辅助读者理解原作精髓的目的。
  虽然先生极为推崇“忠实”的翻译思想,但对于这种忠实的理解是一种艺术的遵循,而非是简单的复刻。先生坚决反对过死翻硬译现象,极为反感文学译作佶屈聱牙、不堪卒读的机械复制。正如先生在其翻译观自述中所道:“《贵人迷》原文是Bourgeois Gentilhomme。末一个字是绅士、贵人的意思,头一个字是资产者的意思。过去男主人公确实是一个小资产者,祖上是在街头卖布的。可是现在,他已经阔到可以请各种教师并和贵人称兄道弟了。显然不是小资产者。怎么办呢?我就不译Bourgeois这个字,而译成贵人迷。”可以看出虽然他的译文准确严密,不歪曲、不篡改、不随意增删原文内容,但也绝非逐字逐句、一字不增、一字不减的机械地死译、硬译。
  三、润色:对“雅”标准的拓展
  翻译学理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一个在新的语言基础上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重新加以统一的过程。其中,内容是最主要的,特别需要加以保证,但同时内容又不是孤立的,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凭借、假借、依附于一定的形式而存在。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翻译作品。而沟通内容和形式的重要途径就是译者对作品的“润色”。先生认为,所谓润色其本质就是对严复所谓的“雅”的新的解读。“雅”,一般说来,是和“俗”对称的。俗了,就进不得大雅之堂。要实现“雅俗共赏”关键是要“流畅”,同时必须是在“准确”的前提下的“流畅”。因此,这就要求翻译时译者不仅要注意语体风格、行文流畅,还必须根据散文的语言特点,认真对待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遣词造句必须符合原文的情景,词语选择必须根据该词在文中的作用,努力做到词语与意境相吻合。
其他文献
摘 要:《連琐》的“复活”情节既是对小说发展史中创作经验与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作者的创新尝试。本文着重探讨了作家设置的“逾墙”与“还魂”两个重要结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其艺术特色,对《聊斋志异》具体作品的解读进行尝试。  关键词:《连琐》 禁忌突破 艺术特色  “复活”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直是作家们非常热衷于书写的一个母题,无论是魏晋时期的《列异传》《搜神记》,还是唐代的《离魂记》、宋代的
“好好好……!我们在北门口候着、候着……!”爸爸一脸的兴致勃勃、翥凤翔鸾;刚撂下电话就扯起我的袖子,一边往北门进军,一边还呶呶不休……   为谁而去?为何而去?我被扯得前后乱晃,气喘吁吁:“老……老师要来……了吗?急吼吼的?”“不言而喻!”也是,我悄悄怕瞥了爸爸一眼,瞧瞧他那副“低三下四”的样儿,除了面对他的领导,还能有谁?   看样子,班主任真要来了!我逡巡着站在前头,一边四下张望,
摘 要:口述史料采集的一般方法虽然适用于各种口述史料的采集,但普遍的原则与方法一旦聚焦于某个具体对象,还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文章以宁波知青口述史的田野作业为缘起,就区域性口述史料采集的思考前提、基本方法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加以论述和归纳。  关键词:口述史料 采集 策略与方法 区域性 宁波知青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历史真实,还在于重构
【原文】  人有亡①②者,意③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④,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⑤窃鈇也。俄而⑥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⑦。(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亡:丢失。②鈇(fū):同“斧”,斧子。③意:通“臆”,估计,怀疑。④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⑤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⑥俄而:不久。鈇:通
五代杨凝式是由唐代的颜柳欧褚到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我很喜欢他的字。尤其是《韭花帖》。不但字写得好,文章也极有风致。文不长,录如下:  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陳谢,伏维鉴察,谨状。  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使我兴奋的是:  一、韭花见于法帖,此为第一次,也许是唯一的一次。此帖即以“韭花”名,且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将会以不同形式隆重纪念这一盛事。而以此为素材命制中考试题,不但引领考生感受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而且厚植考生爱国情怀。纵观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有很多省市试卷中都出现了“建国70周年”这一内容,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音写字   例1.(2019·浙江湖州)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
摘 要:作为“民国四大才女”的石评梅,在她短暂的生命中留下了蜚声文坛、影响久远的文学作品。她的一生际遇充满悲剧,并将这种悲剧书写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化为向死而生的力量。本文将从爱情悲剧、社会悲剧、生存悲剧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石评梅的悲剧书写。  关键词:石评梅 向死而生 悲剧  “向死而生”即先秦儒道对死亡的独特审视方式,在面对死亡的不可知的情况下,在实际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
摘 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标志着对人类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电影艺术固然要通过人的耳目,愉悦身心,但要使观众获得真正的审美和艺术享受,就必须由视听超越出去,使之思考、领悟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姜文的影片《鬼子来了》,虽以抗战为题材,却挖掘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主题,让人看过之后有透彻脊骨的警醒和反思。  关键词:颠覆 戏谑化 荒诞 无意义  一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末期,在偏僻乡村挂
摘 要: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发展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它奠定了后代西厢故事的基本内容。整部《董西厢》弥漫着一股英雄之气,法聪无疑是这股英雄气最为典型的代表,他的成功塑造是西厢故事發展受民间地域文化、听众审美接受和民族英雄情结三重影响的结果,这使得《董西厢》收获了除文本意义以外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董西厢》 法聪 英雄气 兵围普救寺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被认为是古今传奇鼻祖,在崔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   【原文】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