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群马——徐悲鸿与保罗·瓦莱里,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噢,活着,只会耗尽我的努力,熄灭我的意识,毁灭我的存在!”这是徐悲鸿纪念馆馆藏的《素描777》作品左上角,用铅笔写下的一句话.这句话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它似乎与作品的主题之间并无关联:一匹毛色亮泽的华丽黑马,呈现出模仿至极的现实主义.然而,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段文字受到保罗·瓦莱里诗词的启发,并且这也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准艺术家用典型方式处理过的主题,两者协力运作.事实上,徐悲鸿在波拿巴街,在古典雕塑和人体模特前的学习已使他掌握了素描写生.马是必然的主题,是传统和历史所强加的.此外,马也代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和弦,时而驯化,时而自由狂野,却总是悲惨.但是如果没有《素描777》中的这匹自然主义的马,就不会有徐悲鸿20世纪20年代末以中国水墨创作的马,后者从那时起就已成为中国艺术在世界的象征之一.
其他文献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人物活动与山水情境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系统梳理的史学发展脉络.从纵向的史学层面考察,中国古代人物画基本经历了魏晋之前的象征性配景阶段,魏
期刊
徐悲鸿作品《奴隶与狮》(1924)揭示着许多信息,包含他在巴黎期间所受到的学院艺术传统的影响,如艺术典范与知识分子生活.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文化的伟大传承、艺术
版画作品《香格里拉印象·收蔓菁》取材于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一书中所描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地方——香格里拉.rn作品运用舞台剧式的构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