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本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小鲍庄》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前我国学术界对《小鲍庄》研究比较多,但就叙事空间特征来研究《小鲍庄》的文章还是空缺。本文将借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方法,将《小鲍庄》作为一个封闭整体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其叙事空间特征。意欲通过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和空间叙事功能三个方面探求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叙事空间密码。
关键词: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空间;并置型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坛引起巨大影响。特别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引得中国作家争相模仿其叙事风格。此后中国本土大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开始涌现。而在中国这一批经典本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小鲍庄》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之前我国学术界对《小鲍庄》和王安忆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就叙事空间特征来研究《小鲍庄》的文章还是空缺。本文将借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将《小鲍庄》作为一个封闭整体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其叙事空间特征。意欲探求在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叙事空间密码。
我国学者金健人的叙事观点把空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域的内容,它承担着人物的活动,同时又限制着活动的范围;二是社会的内容,它将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统统网络于内;三是景物的内容,是地域内容与社会内容在作品中的具体化和形象化。”[1]地域空间是指纯物质维度的空间,“社会的内容”指的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维度,“景物”即小说的具体展现形式。在此我们首先讨论《小鲍庄》的地域空间。
一、地域空间
《小鲍庄》的地域空间有两个地点,一个是小鲍庄,另一个是相邻的小冯庄。而故事基本都是在小鲍庄展开的,小冯庄的描写只是简单介绍拾来的来历,为后文铺垫。而拾来所在的小冯庄和小鲍庄从地域特征上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异。可以说故事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而在故事中小鲍庄里的人也几乎未离开过这里。只有拾来从外面来,鲍仁文去过县城。“捞渣”、鲍五爷、鲍彦山、二婶等人在故事里面都没有到过小鲍庄之外的地方,他们的生养死葬、爱恨情仇都在小鲍庄。《小鲍庄》之所以用如此封闭的空间来展开故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展现其落后且闭塞的生活环境。
“在文化领域中,外位性是理解的最强大推动力。别人的文化只有在他人的眼中才能较为充分和深刻地揭示自己。一种涵义在与另一种涵义、他人涵义相交锋之后,就会显现自己的深层底蕴,因为不同涵义之间仿佛开始了对话。这种对话消除了这些涵义。这些文化的封闭与片面性。我们给别人文化提出他自己提不出的新问题,我们在别人文化中寻求对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别人文化给我们以回答,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新层面,新的深层涵义。”[2]
自身的文化与特质往往都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显现出来的。小鲍庄的闭塞和落后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以极其冷静的笔调进行叙述,近乎客观又不动声色。但实质上,作者客观冷静的背后是对小鲍庄独特性的一种观照。由于单一、原始、封闭的小鲍庄严重缺乏外位者的观照,所以这里可以长期维持其独特的生活。不过作者为了突显一种文化差异,少许点缀了一些外来者。比如拾来、省城来的记者。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毫无疑问是站在一个外位者的角度来观照小鲍庄的生活,越是封闭和原生态,小鲍庄与外界的文化差异越容易体现。
谈论这部的叙事特色就不得不讨论其“并置型结构”。可以说正是由于小鲍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看似无联系的并置型结构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必须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文化习俗、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空间。
二、社会空间
关于“并置型结构”王安忆谈到:“《小鲍庄》的并置结构却迥然不同,它是由多种状态的共存形式出现的——它更贴近生活的原貌。有人认为《小鲍庄》的叙述把完整的事态打得更碎,而我以为,事态本身从来是不完整的,恰恰是以往那种力求清晰的小说表述顺序把无秩序的生活现象根据一个意图而胶合起来。事实是,《小鲍庄》在这里的结构方式正符合生活本身的构成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小鲍庄》并不因此而变作一堆散沙。使哪些片段凝结起来的是贯穿于小说中的纪实风格和时间观念。……它不但频频换视角,把分散状的生活仍然按照分散状的原样依次描绘出来,而且也常常不动声色地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让我们极为冷静地审视那里发生的一切。”[3]
从对王安忆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她认为“并置型结构”叙事的成功在于客观、冷静的还原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从而撼动了沉睡的灵魂。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其实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家之眼的主观世界,都寄寓了作者自身的美学观于其中,没有所谓还原客观真实和绝对的“零度写作”。即使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海明威的作品,在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实质也是隐含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认知和个人情感。《小鲍庄》表面上看似无逻辑关系的“并置型结构”叙事,在各并置片段背后都有自身深刻的逻辑。《小鲍庄》并置型结构背后的实质是传统农村文化和小农意识所勾连起来的一种内在逻辑。下面我们仔细考察各组人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逻辑。
拾來和二婶,鮑秉德和他的疯女人,这两组人物关系其背后都隐含的是小鲍庄人婚姻观念。建设子、文化子和小翠这一组人物关系更多展现的是当时农村少年成长的烦恼与艰辛。而这种烦恼和艰辛是由于贫穷和落后造成的。捞渣和鲍五爷,展现的是小鲍庄人特有的仁厚、善良和无私的一面。鲍仁文是典型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他有上劲勤奋的一面,但限于环境和见识局限,导致其生活贫苦、孤独,被人鄙视。
这一幅幅图景共同构成了小鲍庄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生活。可以说这些彼此独立性较强的故事是小鲍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时间和逻辑上故事间连接较弱,看似结构松散。但由于地域空间封闭紧密,人物间彼此血缘相通,再加上文化上的深层联系,让其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空间的叙事功能
“一般说来,地点可以标示出来,就像城市或河流的地理位置可以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一样。地点概念关系到物理和数学上可测量的空间形态。当然,在小说中,这些地点并不像它们在现实中那样确实存在着。”“在故事中,空间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的首要方面就在于人物所产生的意识在空间中表现的方式。”[4]
从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学导论》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地点是一个较为空泛、抽象的,而空间或场景则是一个具体其可被感知的维度。在此我认为空间的被感知不仅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还有感情的成分,有隐喻的成分。在很多现代小说作品的中都能佐证此观点。比如卡夫卡的《城堡》、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用以上观点来考察《小鲍庄》,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都较少的作品。专门的环境描写只有在“还是引子”一节中有一个自然段。
“这里地洼,苇子倒长得旺。这儿一片,那一片,弄不好,就飞蝗虫,飞得天黑日暗。最惧怕的还是水,唯一可做的抵挡便是修坝。一铲一铲的泥垒上去,眼见那坝高而且稳当,心理上也有依傍。天长日久,那坝宽大了许多,后人便叫作鲍山,而被鲍山环围的那一大片地,人们则叫作湖。因此别处都说‘下地做活’;此地却说‘下湖做活’。山不高,可是地洼,山把地围得紧。那鲍山把山里边和山外边的地方隔远了。”[5]
这个环境描写与最后发大洪水的情节有呼应作用。而文中其他地方环境描写极少。
“他大哥建设子过年十九了,还没说上媳妇。媒人还没进门,就吓回去了。黑洞洞的三间屋,給水泡松了,眼看着就要瘫成一堆烂泥。屋里两块床板,两床棉花套子破成渔网了。”[6]
这里描写了建设子家中贫穷的环境。但在故事发展中,人物都未与这个环境发生关系。而在小说中其余叙述中与人物产生关系的空间描写却极为稀少。
小说情节都是在极其模糊的空间中展开的。作者几乎未对人物具体生活空间有过具体描绘。很多情况下更像是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全部用对话和动作完成。关于空间,作者只是作一简单提示“牛棚”、“井边”、“麦田”这些农村里司空见惯的景物。可以说这样一种模糊性又是具有普遍性的空间,让读者在具有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小鲍庄的空间更具有普遍性。
“太阳很好,把风都暖热了。半个多月没下雨,大路上的浮土有半脚深了。大车过去,平车过去,自行车过去,人走过去,把个浮土踢起来,扬了个半天,遮黄了太阳。
他感到燥热,走过大方家井沿上,向个提水的老头讨了半瓢水喝,再接着赶路。
路,向前蜿蜒,看不到头,难得遇见人。远远的,看见个小黑点。走着走着,渐渐大了,大了,显出人形了,辨清男女了,认为眉眼了。到了跟前,过去了,前边只有一条白生生的路,蜿蜒到看不到的远处去了。太阳到了头顶,踩着自己的影子。”[7]
以上这一段场景描写是在《小鲍庄》整部作品中极其少有的详尽。这主要是讲鲍仁文进城见作家的细节。其实这里的场景描写对情节推进和背景交代起不了多大作用,真正的作用是表达鲍仁文内心的迷茫与痛苦,他对未可知前途的担忧。作品中类似用场景描写来衬托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还有不少。比如:
“太阳照着土地,风吹着大柳树,柳枝子飘拂来飘拂去,一只雀子唱着。货郎鼓‘叮咚叮咚’地响。他走着走着一回头,见二婶在抹眼泪,他又傻了”[8]
这段描写前,二婶和拾来吵架后,拾来准备出走的场景。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笔墨极其简洁。但是很好的映衬了拾来纠结和不舍的心理活动。作品中场景描写多数都与上面这种情况相似。可以说在这里的场景描写是对心理描写的一种补充。虽然作者的叙事有如戏剧似对话,深藏自身观点力求客观。但这一简洁的场景描写无疑为这种简洁做了一定补充,同时不会破坏客观表达的效果。
注释:
[1]金健人:《小说的空间构成》,《杭州大学學报》,1982年第2期。
[2]巴赫金:《新世界答编辑部问》,《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
[3]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涵义——答友人问》,《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4][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6——157页。
[5]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30页。
[6]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39页。
[7]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53页。
[8]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203页。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
[2]《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涵义——答友人问》,《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5]金健人:《小说的空间构成》,《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空间;并置型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坛引起巨大影响。特别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更是引得中国作家争相模仿其叙事风格。此后中国本土大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开始涌现。而在中国这一批经典本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小鲍庄》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之前我国学术界对《小鲍庄》和王安忆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就叙事空间特征来研究《小鲍庄》的文章还是空缺。本文将借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将《小鲍庄》作为一个封闭整体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其叙事空间特征。意欲探求在这部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叙事空间密码。
我国学者金健人的叙事观点把空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域的内容,它承担着人物的活动,同时又限制着活动的范围;二是社会的内容,它将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统统网络于内;三是景物的内容,是地域内容与社会内容在作品中的具体化和形象化。”[1]地域空间是指纯物质维度的空间,“社会的内容”指的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维度,“景物”即小说的具体展现形式。在此我们首先讨论《小鲍庄》的地域空间。
一、地域空间
《小鲍庄》的地域空间有两个地点,一个是小鲍庄,另一个是相邻的小冯庄。而故事基本都是在小鲍庄展开的,小冯庄的描写只是简单介绍拾来的来历,为后文铺垫。而拾来所在的小冯庄和小鲍庄从地域特征上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异。可以说故事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而在故事中小鲍庄里的人也几乎未离开过这里。只有拾来从外面来,鲍仁文去过县城。“捞渣”、鲍五爷、鲍彦山、二婶等人在故事里面都没有到过小鲍庄之外的地方,他们的生养死葬、爱恨情仇都在小鲍庄。《小鲍庄》之所以用如此封闭的空间来展开故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展现其落后且闭塞的生活环境。
“在文化领域中,外位性是理解的最强大推动力。别人的文化只有在他人的眼中才能较为充分和深刻地揭示自己。一种涵义在与另一种涵义、他人涵义相交锋之后,就会显现自己的深层底蕴,因为不同涵义之间仿佛开始了对话。这种对话消除了这些涵义。这些文化的封闭与片面性。我们给别人文化提出他自己提不出的新问题,我们在别人文化中寻求对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别人文化给我们以回答,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新层面,新的深层涵义。”[2]
自身的文化与特质往往都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显现出来的。小鲍庄的闭塞和落后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以极其冷静的笔调进行叙述,近乎客观又不动声色。但实质上,作者客观冷静的背后是对小鲍庄独特性的一种观照。由于单一、原始、封闭的小鲍庄严重缺乏外位者的观照,所以这里可以长期维持其独特的生活。不过作者为了突显一种文化差异,少许点缀了一些外来者。比如拾来、省城来的记者。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毫无疑问是站在一个外位者的角度来观照小鲍庄的生活,越是封闭和原生态,小鲍庄与外界的文化差异越容易体现。
谈论这部的叙事特色就不得不讨论其“并置型结构”。可以说正是由于小鲍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看似无联系的并置型结构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必须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文化习俗、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空间。
二、社会空间
关于“并置型结构”王安忆谈到:“《小鲍庄》的并置结构却迥然不同,它是由多种状态的共存形式出现的——它更贴近生活的原貌。有人认为《小鲍庄》的叙述把完整的事态打得更碎,而我以为,事态本身从来是不完整的,恰恰是以往那种力求清晰的小说表述顺序把无秩序的生活现象根据一个意图而胶合起来。事实是,《小鲍庄》在这里的结构方式正符合生活本身的构成方式。”
“耐人寻味的是,《小鲍庄》并不因此而变作一堆散沙。使哪些片段凝结起来的是贯穿于小说中的纪实风格和时间观念。……它不但频频换视角,把分散状的生活仍然按照分散状的原样依次描绘出来,而且也常常不动声色地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让我们极为冷静地审视那里发生的一切。”[3]
从对王安忆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她认为“并置型结构”叙事的成功在于客观、冷静的还原了“生活和人性的实质”从而撼动了沉睡的灵魂。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其实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家之眼的主观世界,都寄寓了作者自身的美学观于其中,没有所谓还原客观真实和绝对的“零度写作”。即使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海明威的作品,在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实质也是隐含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认知和个人情感。《小鲍庄》表面上看似无逻辑关系的“并置型结构”叙事,在各并置片段背后都有自身深刻的逻辑。《小鲍庄》并置型结构背后的实质是传统农村文化和小农意识所勾连起来的一种内在逻辑。下面我们仔细考察各组人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逻辑。
拾來和二婶,鮑秉德和他的疯女人,这两组人物关系其背后都隐含的是小鲍庄人婚姻观念。建设子、文化子和小翠这一组人物关系更多展现的是当时农村少年成长的烦恼与艰辛。而这种烦恼和艰辛是由于贫穷和落后造成的。捞渣和鲍五爷,展现的是小鲍庄人特有的仁厚、善良和无私的一面。鲍仁文是典型的农村知识青年形象,他有上劲勤奋的一面,但限于环境和见识局限,导致其生活贫苦、孤独,被人鄙视。
这一幅幅图景共同构成了小鲍庄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生活。可以说这些彼此独立性较强的故事是小鲍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时间和逻辑上故事间连接较弱,看似结构松散。但由于地域空间封闭紧密,人物间彼此血缘相通,再加上文化上的深层联系,让其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空间的叙事功能
“一般说来,地点可以标示出来,就像城市或河流的地理位置可以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一样。地点概念关系到物理和数学上可测量的空间形态。当然,在小说中,这些地点并不像它们在现实中那样确实存在着。”“在故事中,空间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的首要方面就在于人物所产生的意识在空间中表现的方式。”[4]
从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学导论》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地点是一个较为空泛、抽象的,而空间或场景则是一个具体其可被感知的维度。在此我认为空间的被感知不仅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还有感情的成分,有隐喻的成分。在很多现代小说作品的中都能佐证此观点。比如卡夫卡的《城堡》、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用以上观点来考察《小鲍庄》,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都较少的作品。专门的环境描写只有在“还是引子”一节中有一个自然段。
“这里地洼,苇子倒长得旺。这儿一片,那一片,弄不好,就飞蝗虫,飞得天黑日暗。最惧怕的还是水,唯一可做的抵挡便是修坝。一铲一铲的泥垒上去,眼见那坝高而且稳当,心理上也有依傍。天长日久,那坝宽大了许多,后人便叫作鲍山,而被鲍山环围的那一大片地,人们则叫作湖。因此别处都说‘下地做活’;此地却说‘下湖做活’。山不高,可是地洼,山把地围得紧。那鲍山把山里边和山外边的地方隔远了。”[5]
这个环境描写与最后发大洪水的情节有呼应作用。而文中其他地方环境描写极少。
“他大哥建设子过年十九了,还没说上媳妇。媒人还没进门,就吓回去了。黑洞洞的三间屋,給水泡松了,眼看着就要瘫成一堆烂泥。屋里两块床板,两床棉花套子破成渔网了。”[6]
这里描写了建设子家中贫穷的环境。但在故事发展中,人物都未与这个环境发生关系。而在小说中其余叙述中与人物产生关系的空间描写却极为稀少。
小说情节都是在极其模糊的空间中展开的。作者几乎未对人物具体生活空间有过具体描绘。很多情况下更像是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全部用对话和动作完成。关于空间,作者只是作一简单提示“牛棚”、“井边”、“麦田”这些农村里司空见惯的景物。可以说这样一种模糊性又是具有普遍性的空间,让读者在具有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小鲍庄的空间更具有普遍性。
“太阳很好,把风都暖热了。半个多月没下雨,大路上的浮土有半脚深了。大车过去,平车过去,自行车过去,人走过去,把个浮土踢起来,扬了个半天,遮黄了太阳。
他感到燥热,走过大方家井沿上,向个提水的老头讨了半瓢水喝,再接着赶路。
路,向前蜿蜒,看不到头,难得遇见人。远远的,看见个小黑点。走着走着,渐渐大了,大了,显出人形了,辨清男女了,认为眉眼了。到了跟前,过去了,前边只有一条白生生的路,蜿蜒到看不到的远处去了。太阳到了头顶,踩着自己的影子。”[7]
以上这一段场景描写是在《小鲍庄》整部作品中极其少有的详尽。这主要是讲鲍仁文进城见作家的细节。其实这里的场景描写对情节推进和背景交代起不了多大作用,真正的作用是表达鲍仁文内心的迷茫与痛苦,他对未可知前途的担忧。作品中类似用场景描写来衬托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还有不少。比如:
“太阳照着土地,风吹着大柳树,柳枝子飘拂来飘拂去,一只雀子唱着。货郎鼓‘叮咚叮咚’地响。他走着走着一回头,见二婶在抹眼泪,他又傻了”[8]
这段描写前,二婶和拾来吵架后,拾来准备出走的场景。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笔墨极其简洁。但是很好的映衬了拾来纠结和不舍的心理活动。作品中场景描写多数都与上面这种情况相似。可以说在这里的场景描写是对心理描写的一种补充。虽然作者的叙事有如戏剧似对话,深藏自身观点力求客观。但这一简洁的场景描写无疑为这种简洁做了一定补充,同时不会破坏客观表达的效果。
注释:
[1]金健人:《小说的空间构成》,《杭州大学學报》,1982年第2期。
[2]巴赫金:《新世界答编辑部问》,《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
[3]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涵义——答友人问》,《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4][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6——157页。
[5]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30页。
[6]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39页。
[7]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53页。
[8]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203页。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小鲍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
[2]《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吴亮:《<小鲍庄>的形式与涵义——答友人问》,《文艺研究》,1985年第6期.
[5]金健人:《小说的空间构成》,《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