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时婆婆在集中营的队列中,听到一个德国士兵对她吼道:“出去!这不是你的队伍。”后来知道,全队列的人当天都被活埋。
在清晨的特拉维夫,突然听到防空警报,我仍处在恍惚中。一时间,大脑在快速地运转:巴勒斯坦发动袭击了?防空洞在哪里?要躲避多久?会不会被导弹击中,今生就结束在今天了?
即使之前未曾亲历过,我也听说,以色列国民被要求在任何时间、地点,无论在做什么,听到警报声必须躲进防空洞;在户外的人们则要就地卧倒。
恍惚中,我听到收音机里播音员正在指导市民在演习中该如何应对。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再看餐桌对面已过耄耋之年的公公婆婆,他们的安逸神情将我瞬间带回到了和平年代。
我的公公婆婆是我见过最恩爱的夫妇,他们的豆蔻年华都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度过的。两人均是各自家庭中唯一的幸存者。
以色列夏天酷热且漫长,但在集中营时被烙在小臂上的编号,使得他们从不穿短袖衣衫。与他们相处,我小心谨慎,从不敢与他们探讨战争的话题,担心触碰到他们内心的创伤、教规和习俗。
但婆婆告诉我,不必多虑,只要做我自己就好。她用轻描淡写的口气说道:“你想象不到!那不是人间,是地狱。”随后她又释然道:“很久以前的事了,我都不再去想了。”
我听说当时婆婆在队列中,听到一个德国士兵对她吼道:“出去!这不是你的队伍。”后来知道,全队列的人当天都被活埋。我忍不住好奇问道,士兵是有意救她吗?老太太说,不知道啊。
当年新到集中营的人群被分拨,老弱病残、婴儿、儿童们先被“处理”掉。暂且留下来的,绝不是幸运。短则数日,长则数月后,经过脱水、饥饿、病痛、活埋、活烧、枪击、毒打、毒气、人体实验等不同折磨,受害者们才抵达人生的终点,得到解脱。
希特勒消灭了犹太人1/3的人口,仅儿童就超过百万。虔诚信奉上帝的犹太人哀叹,上帝在打盹儿,犹太人失去了保护神。
/ 自此马萨达也就成为犹太人的精神象征:宁死也不成为异教徒。 /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试图采访每一位幸存者,并为每一位逝者建档。公公却永远拒绝被采访。以色列政府和世界各地的犹太团体,不懈地为丧生的600万同胞讨回生命的尊严。
位于耶路撒冷的大屠杀纪念馆建立于1953年。馆中不断重复播放的影音资料,使得咆哮声、哀嚎声、警报声、枪炮声不时地从各个角落传来,凄楚、悲凉,令人不寒而栗。昏暗的灯光下,图片及展品使得氛围更加压抑,甚至让观众感受到浓重的死亡味道。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百万人相继走进集中营。1945年苏联红军在集中营前宣布“你们自由了”时,走出集中营的只剩7000余人。犹太人任人摆布、受尽排挤,皆因没有自己的国土。
《旧约》中上帝的指示,也就成为犹太民族在“应许之地”上建国强有力的依据。二战后,随着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起,犹太人终于在1948年拥有了自己的国土。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归到“流着牛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通过纪念馆,我对两位老人家经受过的苦难更能感同身受。对于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和历经无尽苦难、排挤幸存下来的民族,我心存太多的好奇和疑问。
以色列境内,随处都是千年的遗迹,只因它所在的区域,历来是帝国必争之地。死海右边的荒山上矫健的岩羊,使我联想起死海古卷—一个牧童在1947年走进一个洞穴,成就了20世纪西方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萨达”在希伯来语里意为城堡,位于死海边上的一个450米高的独立山丘上,由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4年在位的希律王建造。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城堡易守难攻的特点。
该地区被罗马人占领后,马萨达成为罗马人的兵营。公元67年,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发动起义,重新夺回马萨达。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焚烧了圣殿。失败的犹太领袖带着随从和家眷们撤回马萨达,坚信在此,他们会受到上帝庇佑。
为攻破城堡,8000罗马人在周边安营扎寨,并在山丘西面修建了长长的斜坡。几个月后攻城仍未果,他们又在斜坡上修建了瞭望塔,意欲摧毁城墙。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除了藏在蓄水池中的两名妇女和五个幼童,城中的960个犹太人选择了自尽,也不愿委身做罗马人的奴隶。
为避免死后城堡落入罗马人手中,死前他们将城市付之一炬。史料记载:“这些人死前要确保他们的灵魂也不会落入罗马人手中。当罗马人进入城中,(他们)发现的是死一般的寂静,也难免敬佩犹太人的铁血丹心。”
自此,犹太人开始流散于世界各地。马萨达随之被废弃了几个世纪。到了5世纪的拜占庭时期,一群修道士在此修建了修道院。两个世纪后,当该地区被伊斯兰势力占领后,废弃的城堡再次被世人遗忘。
直到1828年,该遗址被学者发现。百余年间,考古挖掘工作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66年政府在此建立了国家公园,1977年修建了缆车。2001年马萨达被列为世界遗产。该遗址也成为当代犹太青年朝圣之地。
当1973年,以色列兵团被围困在西奈半岛上时,有士兵申请撤退,指挥官回复道:“马萨达不会再次沦陷。”自此马萨达也就成为犹太人的精神象征:寧死也不成为异教徒。在上帝“应许之地”成为他人的奴隶,也绝对不是他们的选择。
入夜后,我喜欢像鱼儿一样游走在特拉维夫的大街小巷,好奇地巡视着临街的房间。映入眼帘的不是“顶天立地”的书柜,就是挂画之类的艺术品。我疑惑地问道,那是图书馆吗?当地人答道,就是普通人家啊!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只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在国际上,无论在经济还是学术领域,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
在清晨的特拉维夫,突然听到防空警报,我仍处在恍惚中。一时间,大脑在快速地运转:巴勒斯坦发动袭击了?防空洞在哪里?要躲避多久?会不会被导弹击中,今生就结束在今天了?
即使之前未曾亲历过,我也听说,以色列国民被要求在任何时间、地点,无论在做什么,听到警报声必须躲进防空洞;在户外的人们则要就地卧倒。
恍惚中,我听到收音机里播音员正在指导市民在演习中该如何应对。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再看餐桌对面已过耄耋之年的公公婆婆,他们的安逸神情将我瞬间带回到了和平年代。
我的公公婆婆是我见过最恩爱的夫妇,他们的豆蔻年华都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度过的。两人均是各自家庭中唯一的幸存者。
小臂上的烙印
以色列夏天酷热且漫长,但在集中营时被烙在小臂上的编号,使得他们从不穿短袖衣衫。与他们相处,我小心谨慎,从不敢与他们探讨战争的话题,担心触碰到他们内心的创伤、教规和习俗。
但婆婆告诉我,不必多虑,只要做我自己就好。她用轻描淡写的口气说道:“你想象不到!那不是人间,是地狱。”随后她又释然道:“很久以前的事了,我都不再去想了。”
我听说当时婆婆在队列中,听到一个德国士兵对她吼道:“出去!这不是你的队伍。”后来知道,全队列的人当天都被活埋。我忍不住好奇问道,士兵是有意救她吗?老太太说,不知道啊。
当年新到集中营的人群被分拨,老弱病残、婴儿、儿童们先被“处理”掉。暂且留下来的,绝不是幸运。短则数日,长则数月后,经过脱水、饥饿、病痛、活埋、活烧、枪击、毒打、毒气、人体实验等不同折磨,受害者们才抵达人生的终点,得到解脱。
希特勒消灭了犹太人1/3的人口,仅儿童就超过百万。虔诚信奉上帝的犹太人哀叹,上帝在打盹儿,犹太人失去了保护神。
/ 自此马萨达也就成为犹太人的精神象征:宁死也不成为异教徒。 /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试图采访每一位幸存者,并为每一位逝者建档。公公却永远拒绝被采访。以色列政府和世界各地的犹太团体,不懈地为丧生的600万同胞讨回生命的尊严。
位于耶路撒冷的大屠杀纪念馆建立于1953年。馆中不断重复播放的影音资料,使得咆哮声、哀嚎声、警报声、枪炮声不时地从各个角落传来,凄楚、悲凉,令人不寒而栗。昏暗的灯光下,图片及展品使得氛围更加压抑,甚至让观众感受到浓重的死亡味道。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百万人相继走进集中营。1945年苏联红军在集中营前宣布“你们自由了”时,走出集中营的只剩7000余人。犹太人任人摆布、受尽排挤,皆因没有自己的国土。
《旧约》中上帝的指示,也就成为犹太民族在“应许之地”上建国强有力的依据。二战后,随着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起,犹太人终于在1948年拥有了自己的国土。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归到“流着牛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通过纪念馆,我对两位老人家经受过的苦难更能感同身受。对于这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和历经无尽苦难、排挤幸存下来的民族,我心存太多的好奇和疑问。
马萨达精神
以色列境内,随处都是千年的遗迹,只因它所在的区域,历来是帝国必争之地。死海右边的荒山上矫健的岩羊,使我联想起死海古卷—一个牧童在1947年走进一个洞穴,成就了20世纪西方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萨达”在希伯来语里意为城堡,位于死海边上的一个450米高的独立山丘上,由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4年在位的希律王建造。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城堡易守难攻的特点。
该地区被罗马人占领后,马萨达成为罗马人的兵营。公元67年,犹太人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发动起义,重新夺回马萨达。公元70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焚烧了圣殿。失败的犹太领袖带着随从和家眷们撤回马萨达,坚信在此,他们会受到上帝庇佑。
为攻破城堡,8000罗马人在周边安营扎寨,并在山丘西面修建了长长的斜坡。几个月后攻城仍未果,他们又在斜坡上修建了瞭望塔,意欲摧毁城墙。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除了藏在蓄水池中的两名妇女和五个幼童,城中的960个犹太人选择了自尽,也不愿委身做罗马人的奴隶。
为避免死后城堡落入罗马人手中,死前他们将城市付之一炬。史料记载:“这些人死前要确保他们的灵魂也不会落入罗马人手中。当罗马人进入城中,(他们)发现的是死一般的寂静,也难免敬佩犹太人的铁血丹心。”
自此,犹太人开始流散于世界各地。马萨达随之被废弃了几个世纪。到了5世纪的拜占庭时期,一群修道士在此修建了修道院。两个世纪后,当该地区被伊斯兰势力占领后,废弃的城堡再次被世人遗忘。
直到1828年,该遗址被学者发现。百余年间,考古挖掘工作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66年政府在此建立了国家公园,1977年修建了缆车。2001年马萨达被列为世界遗产。该遗址也成为当代犹太青年朝圣之地。
当1973年,以色列兵团被围困在西奈半岛上时,有士兵申请撤退,指挥官回复道:“马萨达不会再次沦陷。”自此马萨达也就成为犹太人的精神象征:寧死也不成为异教徒。在上帝“应许之地”成为他人的奴隶,也绝对不是他们的选择。
入夜后,我喜欢像鱼儿一样游走在特拉维夫的大街小巷,好奇地巡视着临街的房间。映入眼帘的不是“顶天立地”的书柜,就是挂画之类的艺术品。我疑惑地问道,那是图书馆吗?当地人答道,就是普通人家啊!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只占世界人口0.2%的犹太人,在国际上,无论在经济还是学术领域,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