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能力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指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秦培林(1966-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研究生学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62-01
一、引言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它为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
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竞争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教育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能力的内容角度,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如车、铣、刨、钻、焊、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商业促销等技能,以及设备维修安装工艺、调节技术、商品经营等知识。基本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知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注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为完成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的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化,它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来实现。专业课程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主要选择对学生成长和不断学习有较大价值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专业社团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发现和获取有关的知识,并使技能、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训练和培养。所以,专业课程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社团活动则把能力的培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这对解决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些学生社团类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从活动内容和教育功能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学术型社团、社会服务型社团、兴趣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型社团。其中学术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型社团属于专业性社团。学术型社团是以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为目的组成的团体,如英语协会、摄影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文学社等,它对于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钻研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型社团是以创作、发明、软件设计为主要特征的,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为目的社团。如电子科技协会、计算机协会、汽车之友协会等。根据调查,当前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社团大部分挂靠在校团委,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由性,这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而无暇顾及学生社团建设,特别是专业社团建设。
(二)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队伍主要来自团委,从整体来看,其指导力量都显得很薄弱,特别是在许多上层次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型活动中,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仅靠团委的力量是不够的。
(三)社团建设经费、场地、设备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经费投入少,经费、场地、设备不足,导致社团无法展现特色。虽然高职院校都有学生活动场地,但专门辟给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非常有限,社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更谈不上办公设施,活动难以开展。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加强。
1.在外部机制上,要做到“四支持”。即:(1)政策支持: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建立一个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增强社团专业性,提高社团吸引力。(2)人员支持:学校要安排专业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指导专业社团,帮助社团建设和发展。(3)财力支持:学校在社团成立初期要投入经费,用于社团发展,这是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4)设施支持:要充分利用实验、实训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建造共享的活动场所。
2.加强内部管理,寻找社团自身的依托点、凝聚点和亮点。社团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专业团队,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延伸。社团组织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如技术交流等),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专业社团本身要有自己的精品和特色,突出亮点。
四、发挥社团活动作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把握方向性,注重协调性,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具体的管理工作要由校团委、学生会及社团自己来实施。校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之间要更新观念,摆正位置,理顺关系。回顾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共青团与学生会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活动指导作用,为社团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才能保证社团健康发展。同时,各类社团也只有自觉置于党、团和学生会的组织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开展的活动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突出学术性,围绕专业学习开展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当前尚未能全面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差异。但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怎样改革,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总是占主导地位。因此,社团活动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深化“第一课堂”的学习来进行,要提倡社团学术活动与所学专业的紧密结合,着眼于开展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知识普及等工作,用“第二课堂”的学习来补充“第一课堂”的学习,既促进专业学习,又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社团要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团队的活动,加强联系,创新活动模式,主动开展社区服务、专业技能(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活动时间安排上,要确保专业学习任务的完成,绝对不能冲击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力争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成才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平台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繁荣的精神力量,它可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中,可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群体激励,奠定创新的基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开辟创新园地。创新意识需要历练,需要用于实践,要通过提高社团活动的学术性,举办各类有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鼓励教师在学生社团开展专业讲座,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营造科研气氛,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平台。
近几年,我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社团活动成效明显。据笔者统计:近两年,我院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如电子、数控、网页竞赛)获奖的学生中,95%来自学生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中学生的就业率达100%,就业满意率98%,自主创业的学生100%来自专业社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6).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秦培林(1966-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主任,研究生学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单片机技术、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62-01
一、引言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它为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职业能力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关系
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竞争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教育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能力的内容角度,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如车、铣、刨、钻、焊、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商业促销等技能,以及设备维修安装工艺、调节技术、商品经营等知识。基本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知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注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为完成今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的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化,它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来实现。专业课程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主要选择对学生成长和不断学习有较大价值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专业社团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发现和获取有关的知识,并使技能、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训练和培养。所以,专业课程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社团活动则把能力的培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还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这对解决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些学生社团类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从活动内容和教育功能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学术型社团、社会服务型社团、兴趣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型社团。其中学术型社团和科技创新型社团属于专业性社团。学术型社团是以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为目的组成的团体,如英语协会、摄影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文学社等,它对于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钻研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型社团是以创作、发明、软件设计为主要特征的,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为目的社团。如电子科技协会、计算机协会、汽车之友协会等。根据调查,当前各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社团大部分挂靠在校团委,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由性,这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而无暇顾及学生社团建设,特别是专业社团建设。
(二)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高校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队伍主要来自团委,从整体来看,其指导力量都显得很薄弱,特别是在许多上层次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型活动中,需要学校多个部门齐抓共管,仅靠团委的力量是不够的。
(三)社团建设经费、场地、设备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经费投入少,经费、场地、设备不足,导致社团无法展现特色。虽然高职院校都有学生活动场地,但专门辟给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非常有限,社团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更谈不上办公设施,活动难以开展。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加强。
1.在外部机制上,要做到“四支持”。即:(1)政策支持: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建立一个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增强社团专业性,提高社团吸引力。(2)人员支持:学校要安排专业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指导专业社团,帮助社团建设和发展。(3)财力支持:学校在社团成立初期要投入经费,用于社团发展,这是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4)设施支持:要充分利用实验、实训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根据社团的专业性,为学生社团提供、建造共享的活动场所。
2.加强内部管理,寻找社团自身的依托点、凝聚点和亮点。社团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专业团队,以第一课堂为依托,以第二课堂为延伸。社团组织者要努力寻找凝聚点(如技术交流等),加强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专业社团本身要有自己的精品和特色,突出亮点。
四、发挥社团活动作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把握方向性,注重协调性,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具体的管理工作要由校团委、学生会及社团自己来实施。校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之间要更新观念,摆正位置,理顺关系。回顾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共青团与学生会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活动指导作用,为社团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才能保证社团健康发展。同时,各类社团也只有自觉置于党、团和学生会的组织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开展的活动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突出学术性,围绕专业学习开展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当前尚未能全面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差异。但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怎样改革,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总是占主导地位。因此,社团活动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深化“第一课堂”的学习来进行,要提倡社团学术活动与所学专业的紧密结合,着眼于开展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知识普及等工作,用“第二课堂”的学习来补充“第一课堂”的学习,既促进专业学习,又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社团要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团队的活动,加强联系,创新活动模式,主动开展社区服务、专业技能(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活动时间安排上,要确保专业学习任务的完成,绝对不能冲击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力争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成才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平台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繁荣的精神力量,它可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中,可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群体激励,奠定创新的基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强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开辟创新园地。创新意识需要历练,需要用于实践,要通过提高社团活动的学术性,举办各类有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鼓励教师在学生社团开展专业讲座,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营造科研气氛,努力构建大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平台。
近几年,我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社团活动成效明显。据笔者统计:近两年,我院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如电子、数控、网页竞赛)获奖的学生中,95%来自学生专业社团;专业社团中学生的就业率达100%,就业满意率98%,自主创业的学生100%来自专业社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