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禽兽》中主人公的自我期待与出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禽兽》的主旨颇具争议,本文就小说中的主人公的自我期待和出离进行探讨,揭示主人公之于整个社会,实则是油脂之于水,处于既不相融,也不完全分离的状态。
  【关键词】:《禽兽》;上帝;禽兽;伪善
  前言
  川端康成《禽兽》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由于作品题旨的极度模糊和艺术上的复杂,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争论。有人说这是力图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取得平衡;有人说它告诉人们:以适者生存的眼光来看世界;还有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美神的堕落”,故事中的主题思想以及主人公的形象颇具争议。
  一、上帝的自我期待与定义
  (一)定义他人——禽兽
  川端康成的小说《禽兽》中,除了主人公以前的情人千花子,里面出现的人物均未出现姓名,皆以属性代指,如鸟店老板、女仆、狗店老板。虽然情人花千子是文中唯一出现名字的人物,但在主人公眼里,她也类同禽兽,他觉得波士顿猎狗生产时的表情像花千子。文中也多次涉及到花千子像那条波士顿狗一样,与异性多次发生关系,始乱终弃,甚至对自己的孩子毫不关心。他认为花千子舞技巅峰时期充满了野性,他迷恋于她的粗犷、妖艳的肉体,甚至因此后悔未跟她结婚。
  在主人公的眼里,他豢养的小鸟、母狗是他的玩物,连情人花千子以及跟他打交道的客人也不过是他手中的玩物。他擅自策划并决定同花千子的殉情事件,最后又擅自取消,花千子不过是没有思想的玩物,他迷恋的也只是她的肉体。而对待来访的客人,有时他甚至没有瞧他们一眼。
  (二)自我期待——纯观察者
  “这是最后一胎了,崽子在胎衣里蠕动,但已经干瘪了。他观察了好一阵子,旋即用报纸把它连胎衣一股脑儿包起来” 这句话中的“观察”二字,是主人公给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作出的期待。对于狗店老板,主人公观察所得为“一个患慢性肾脏病还是什么病的、像甘蜜桔似的狗店老板”。对菊戴莺的介绍,也充满了科普文的客观与无聊;在帮助家里的母狗生产时,主人公仍旧不忘带上观察者冷漠的面具,其偏执的观察甚至被女仆形容为可怕的“一本正经地板起脸只顾看鸟儿”。
  那么问题来了,主人公的观察到底是不是自己所认为的超脱躯体之外的,理性客观的上帝视角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种纯观察的自我期待与定义,带给主人公的不是快乐,而是拘束与痛苦,如“他骤然感到体力衰竭,几乎神志不清了。于是,他默默地登上二楼书斋,把鸟笼放在透过窗户投射进来的阳光下,茫然凝望着菊戴莺慢慢地死去。他祈望着,也许阳光的力量会把它们救活过来呢?但是,不知怎的,他增添了几许莫名的悲伤,犹如看见了自己的凄惨样子”,他有情感,只是刻意隐藏起来,当遇到一个更加“寡情”的女佣,他开始害怕、悲哀,所以他是一个伪君子(下文中会提到)。再者,文中主人公对生活的观察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如文中“他把鸟笼仔细地端详一番,出乎意料,活着的好像还是原来的那只雌鸟。比起前天刚来的雌鸟,他更喜欢那只已经喂养了好些日子的熟悉的雌鸟”,“他憎恨自己的这种偏爱”,他拥有自己的情感、思想,不能达到完全客观观察的境界。
  主人公的自我期待,是一种追求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心理,甚至衍生出一些自恋的倾向,如厌恶男性,蔑视别人又自怨自怜。
  二、同为禽兽的本质事实
  在主人公眼中,周围的人已然不能称之为人了,没有姓名,只有客观地类同动物或坠有禽兽名称的属性名。他们愚蠢、残忍、淫乱、病态。殊不知,主人公自己正是其中的一员,他自私、占有欲强、伪善、偏执、自命清高。全文几乎充斥着他的伪善。
  因孤独衍生出的极强的占有欲,以及占有后的喜新厌旧,被美饰为自己因感受不到人间的可爱而渴望由笼中鸟的“喜悦”所带来的生气。对豢养的失去丈夫的雌性菊戴莺,“他不禁想到:以往睡得那样香甜,如今……”自私、伪善的他不仅催促鸟商寻找,也亲自寻找,找到一对菊戴莺后,却“像孩子摆弄玩具一样”,不遵鸟店老板的嘱咐,任性的把三只鸟关在一起。他一开始没想过将独身的雌性菊戴莺放生,在得到了一对替代品后,他一样没放鸟儿自由,他的做法与文中 “他遐思冥想:人世间的某个国度里,也许会有这么一对幼小的初恋者”相矛盾,他不仅不尊重鸟儿成对生活的习性,还间接害死了一只雌鸟。众鸟于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消遣玩物,从未真正爱过,如小云雀之死。
  狗亦是如此,自从饲养了自家的狗,他就不再去理野狗了,原来“能理解他那颗慈祥的心”的路边狗的称呼也成了“杂种狗”。不仅如此,对待自家的波士顿猎狗及它的崽子,他同样保持着一种无聊的观察者心态,并沾沾自喜。“你给我扔掉吧。西方有溺婴的习惯。弄死发育不健全的崽子,这才能造就出良种。可是日本人富于人情味,不能这样做……”看着狗崽子死,或者本没有死亡就被扔掉,试问它还能活吗?不杀也不救,在某种意义下,就等于谋杀。而他却为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它们都是杂种。
  伪善的主人公声称要找一个寡情的女子成婚,这样才更轻松,而这样的女子不存在。在我看来,主人公的女傭并不比他更多情,主人公只是怕别人看出他伪善面具下的真面目,所以在第二批菊戴莺死时,女佣的话如同一只大手,揭开了他的人皮,使他看到了自己同为禽兽的本质。
  文章的结尾“她的臉儿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个新娘子”,生与死,伪装与本质,极度的矛盾又极致的和谐。社会上的人,都是上帝与禽兽的结合体,一同矛盾却和谐的存在于宇宙间。如果有意识地排斥其中的一个自我,反而会给自己造成极大地痛苦以及扭曲。
  结语
  川端康成的《禽兽》,描写了变异社会中一个单一个体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这个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与思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个人对自我人格探索的历程,看似荒诞的背后有着与时俱进的深刻思想,给人以启迪。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著;叶谓渠译.伊豆的舞女[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银菲(1995—),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冯一颖(1995—),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王 璐(1996—),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记忆理论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界已成蔚然之势,研究主体涉及政治、文化、心理、历史和文学等诸多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哈布瓦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强调记忆的外部认知框架。记忆不再是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社会现象,是一个与他人、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英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在努力建构对母国的记忆图景,寻找自身的文化之根。  【关键词】:哈布瓦赫;记忆
期刊
【摘要】:洛神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本文通过对曹植《洛神赋》,顾恺之《洛神赋图》和易至群《洛神戏水》三件文艺作品表达方式的对比,探寻易至群先生对洛神作为现代人更为理性的情感寄托。  【关键词】:易至群;洛神;洛神赋  一千九百年前,一个卑微帝子对洛水宓妃涌出“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的盛赞;一千九百年后,易至群先生又用水墨以现代国画的形式将洛神的意态重现。历史上最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都存在着许多意象。而这些意象又并非纯粹表面所指的事物,往往是深受文学渲染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符号,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亦带有特殊性。而狐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既彰显了人类对于狐这一动物特征的基本认知,更彰显出社会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为此,从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研究狐狸这一意象显然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作品;狐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狐这一动物形象早已烙
期刊
【摘要】:儒学和道学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始基,对于中国文学起着深远厚重的影响。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是古代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文细致描述了创作过程涉及的种种问题。文章从《文赋》的文本入手,着眼于陆机具体的文论观点,对于《文赋》中的儒道文学观的思想淵源进行分析,以此感悟儒道两家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文赋;儒家;道家;文学观;影响  陆机的《文赋》是继曹
期刊
【摘要】:秦观和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她)们的词学创作在类似的审美风格中,又因时代差异和个人遭际等的不同而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个性。通过对二者婉约词差异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婉约词派共性下的个性,更有助于丰富中国词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秦观;李清照;婉约词;差异  作为婉约词派分别在北宋和两宋之间的代表人物,秦观和李清照都被称为本色当行的词手。在内容上,二人词作都以个人情感、离愁别
期刊
【摘要】: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词用意深至,笔力奇横,为世人所称道。历来研究山谷词的大家实非少数,但主要研究对象是其词本体,对于山谷词的版本情况并没有太多涉及。黄庭坚的山谷词目前存世的有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主要从属于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明嘉靖宁州祠堂本的《山谷词》,所收词180余首,比较全面,后世许多词家校山谷词都以其作底本;另一个系统是南宋闽刻本《山谷琴趣外篇》,当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山谷詞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着盲目从众、网络暴力、网络审丑等种种非理性行为,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慎议不足、社会负面情绪的折射和网络缺乏谣言自洁机制都是导致这些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要有效规范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从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加强政府引导、强化网络监管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政治参与;慎议;非理性;规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
期刊
【摘要】:《沉香屑·第一炉香》讲述的是一个女大学生葛薇龙的故事,她的身上带着张爱玲的影子,和张爱玲一样,不问是非地为爱痴狂。虽然葛薇龙为爱情而毁灭自我的故事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如果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的话,葛薇龙的故事其实更值得人同情:一个女孩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孩而孤注一掷、葬送自己的全部。葛薇龙的悲剧在于自我人格的破裂、爱情的虚妄以及她思想情感的凄凉上,她是一个生在浮华乱世里的可怜人
期刊
【摘要】:格非早期的小說将历史事件与碎片式的记忆杂糅在一起,他擅长用个人或集体拼凑的记忆挑战宏大的历史话语,在客观冷静地叠加叙述中逐渐暴露事件的矛盾性。“乌托邦三部曲”延续了格非关注历史语境中的个体生命的创作主题,但抛弃了通过个人来解构宏大历史的写作方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生命图景的书写。《望春风》中,格非不是以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评判人物的善恶,而是在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中,努力探寻每个渺小的生
期刊
【摘要】: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行的源流。本文以《论语新编译注 孝道篇第十二》为基础,梳理了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孝道”基本思想内涵。  【关键词】:孝道;不违孝;养敬孝;哀祭孝  “孝道”文化最早见于《尚书》,提纲挈领于《论语》。作为一种思想,“孝道”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相关的论述中,有人认为孝道的本初含义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