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如果不能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真正有所改革,是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下面,本人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作法。
一、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现在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二、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更恰当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0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可以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各种特性加以论证。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一)探索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较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題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了崃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讨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由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一、新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整个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想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边讲边练。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精讲多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课件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否与使用者定义的教学目标相一致;2.学生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课件所需要的程度;3.课件能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4.课件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5.课件是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和超文本链接功能。多媒体课件应该以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来代替课堂上的粉笔、黑板和幻灯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现在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应该首当其冲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
二、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而在高中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更恰当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或者说,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0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改革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可以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各种特性加以论证。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一)探索式学习。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较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題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了崃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讨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由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