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河之叹
由于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入境的耽误,为了赶时间,到达新德里后,直接转机飞往恒河圣城瓦拉纳西。下午五、六点在宾馆放下行李,大家便急切地要赶着去看恒河洗浴的神圣场面,只是印度城市交通的拥堵实在进入了“奇葩”级别,我们的车还没有到达恒河边,天就黑尽了,已经看不到什么,只好遗憾而归。
瓦拉纳西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圣城,据说离神最近,是天堂的入口,而恒河在梵文、英文中又有“从天堂来的”意思,那是非要去看看不可的。印度地接导游阿杜说,各位不用遗憾,明天一早五点钟起床吃饭,赶六点钟到河边,否则人多了太挤。有人建议,那不如先去河边,再回来吃饭呀?阿杜犹豫有顷,语意含混地说,回来只怕你吃不下饭了。
恒河上游的主干源流,即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它从喜马拉雅山脉的群峰中夺路而出,用雪域天堂圣洁的水滋润着广袤的印度平原,有如母亲的怀抱,世世代代养育这里的老百姓。它以千万年的流动,无言地承载着印度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传说湿婆大神常常会在瓦拉纳西的河边巡视,因之在这里洗浴便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而升入天堂。它神圣,也温暖。但是,恒河岸边是多么乱啊,乱到出乎你的想象。下车后,当我们愈来愈能够感受到恒河气息的时候,也就进入了人最拥挤最混乱的地方。满街跑的都是无休无止缠着你乞讨的孩子,五、六岁的小孩抱着一、两岁的弟弟妹妹,向你乞讨。也有不失尊严的老人端坐于路边,穿着得像个圣者,那也是乞讨者。
也许是对热带鲜亮色彩的一种协调和呼应,艳丽在印度人的色谱中最受青睐。连大卡车都和妇女身上的沙丽那样,涂着斑驳的色彩,装饰着各种挂饰,有如新娘的花车,鸣着笛,绚丽地从你身边挤过去。人、牛、狗、猴子共行一街,在拥挤和喧闹中营造着我们陌生的异域风情。这里似乎不知城规、交规为何物,垃圾可以随便扔,甚至于大小便也很随意。家庭用的废水就地流入恒河,而人们的饮用水也就近在这里汲取,无数人的洗浴也在这里进行。我15年前曾经来过印度,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叫《皮实的印度人》,这次转发到丝路微群中,群友们读了都说,你那“皮实”两个字简直用神了,印度人真的是太“皮实”太“皮实”了。
早晨五点来钟,东方微熹给云翳染上了淡淡的亮色,依稀可见河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士只穿一条单裤,女士披着纱丽,或掬着河水中泼洗自己的身躯,或双手合十念念有词,然后将点亮的河灯虔诚地放入河中,让它随波漂去。河灯大都做成大莲花或碎花编就的花环,一朵朵灯焰在微波中起伏,映出一小方天光水色。一朵灯焰点亮着一个心愿,无数朵灯焰连绵出一道道虔诚的光链。
我們和一群东南亚的旅游者分别登上了几条旅游船。东南亚的旅游者是来这里朝圣的信众,着一色的白衣,双手合十,朝着河水默念着经文。船顺流而下,水量眼见便大了,显出了恒河内里的洁净。远离喧嚣换来了安宁,朦胧的水光与初阳,如淡彩敷成的水彩画,湿润着我们的心田。恒河在身边默默地淌过,不舍昼夜,涤汰污秽而淀出清澈,你便发现了恒河原有的本色之美。河水再浑浊其实哪里有人世浑浊?它是因了人的浑浊而变浑浊了。河水淀清了自己,又回过头来涤汰人类的肮脏,洗出一颗颗洁净的心来。
游船再往下行,在一个岸边有着寺庙群的河滩上,我们便看到了久负盛名的恒河焚尸仪式。河边有一个很大的木材垛,人员杂沓,无声地忙碌着。三只两只黄的白的牛,冷漠而悠闲地站在人群中,好像代表着神在监护着那个生命升入天堂的进程。尸体被抬到木材垛上,尸体上再架上一层木材,不久便有烟升起来,有焰冒出来。岸上、船上的人开始大声地诵经,人人心中都被一种无可名状的敬畏和圣洁所笼罩,开始远离身边污浊的尘世,向着纤尘不染的彼岸世界,向着憧憬的来生,飞升。
在古代,恒河边突伽天神的信徒们,也有类似于中国古代“河伯娶亲”那样的以活人祭河神的风习,不过他们的河神是突伽女神,而作为祭品的“人牲”则是男性。突伽天神与佛教是两路,属于性力教派,一直想凌驾于佛教之上。传说当年玄奘来恒河,便遭到了突伽信徒的绑架,被押到祭台前,用恒河水将其通身上下冲洗干净,然后开始歌舞仪式,准备行刑。“人牲”越是懦弱怕死、挣扎反抗,便越能证明佛教徒的怯弱,性力教派的信徒便越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玄奖让他们完全失望了,眼前这位佛教徒虽然年轻,却一直镇定自若地在默默诵经,视死如归,完全不为正在降临的灾难所动,超然于生死之外。玄奖平和地对凶手们说,施主一定要以贫僧祭祀,请稍候,待我最后向佛陀行礼,自行放火坐化之后,你们再动手不迟。说完又闭目吟诵经文,据说诵的是弥勒菩萨口授的《瑜伽师地论》,很快便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禅定境界。玄奖如此的精神定力震慑了性力教派信徒,他们上前打问玄奖法号,从何处来?身边的徒弟智远厉声告诉他们,这是大唐王朝“御前”的高僧,负有两国交往的使命!这才唬住了性力教派的人,免去了一场灭顶之灾……虽然是传说,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何等强大。
浩瀚的恒河串连起印度北方近30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七、八百个小城镇和数以万计的村落。10年以前,恒河之滨就已经居住着5亿多人,5亿多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河中,致使河水大肠杆菌超标280倍以上。据说到2020年,也就是3年以后,这里的人口可能靠近10亿,治理水质已经刻不容缓。印度政府1980年代就制订了恒河治理计划,在瓦拉纳西修了污水处理厂。只是电力不足加之管理不善,运行不几年便中途夭折了。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又组织了清洁恒河的志愿者行动,却受到印度教徒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恒河是条圣河,本来便具有清洁自身的能力,你硬要去帮助它清洁自身,是对圣河的亵渎。
后来,将现代的科学生态行为和传统的宗教信仰适度结合起来,宣传“我们要洗浴,也要给圣河洗浴”,“真正的信徒决不能让圣河受污”,以这种多少带宗教色彩的口号,动员印度人投入保护恒河的行动,才逐步有了一点效果。
我佩服印度人那种在精神上以圣洁的彼岸世界超度污浊的此岸生存的能力,佩服他们自我平衡的能力。生活如此喧闹而沉重,但他们承受生态、经济、世俗超重负荷的心理能力却那么强。在再脏乱差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灵也安静着,衡定力也强大着,总能成功地以心灵世界、宗教世界来消解现实世界的困顿,你真不能不佩服印度人。 十几年前我那次来印度,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写了《皮实的印度人》,记录了他们喧闹、繁杂而“皮实”的生存。这个“皮实”不完全是指凑合地活着,其实其中包含着心理和生存承受力超强的意思。再困难的环境下,他们还能顽强而乐观地活着,什么都折不倒、摧不垮,为什么呢?原因当然很多,除了从印度人心理上、宗教信仰上去思考,还可以从群体生存方式和制度方面作更深的追溯。譬如说,这种超强心理承受力和生存命定感与印度种姓制,即印度社会的卡斯特体系的关联,就很可一说。
印度传统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每一个种姓派生出来的亚种姓、次种姓,以及更多的分支,再加上达利特(贱民),形成了印度传统社会稳固的阶层、等级秩序。那种宗教天定、基因命定的社会隔阂和心理隔阂,几乎与生俱来,代代传承。说起来,种姓制虽然在法律上已经废除70余年,但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民间心理中依然挥之不去,依然阴云浓厚,各种歧视依然固执地存在。种姓和阶层之间想平等接触很困难,通婚更困难,冲决种姓等级、改变既有的地位,擢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排序,更是难上加难。但问题有另一面,难于改变种姓隔阂,又容易使人安于天定和命定,安于种姓对自己规定的既在状态。这使一些印度人很少奋力追求在现世改变命运,而祈求在来生、来世改变出身。这是他们比较能够安于现状、安于等级规范而显得社会安定、内心安宁的一个因素吧。
中国人讲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和国的同构性文化,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与国家天下之治理融为一体。在印度,治理社会是治国为先?治群为先?治行为先?还是治心为先呢?我感觉他们的路子是治心为先,是以治心来辐射整个社会治理这样一种模式。首先通过宗教和种姓划分,在民众百姓心里植入一种安于种姓等级的芯片,通过心治,约束行动达到行治,通过每个人行为的组合,达到家族、群体相谐的群治,然后再在各自安生的族群板块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心治比起法治、理治,更不要说威治、力治来,它的传承力、传播力,它的积淀和再生力,显然都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
也许这是印度社会给予我们的有些无奈、有些伤感,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吧。
从大菩提寺到竹林精舍
我们的迫不及待地向往着那烂陀寺,心情似比当年的玄奘还要急切。新德里、瓦拉纳西、菩提伽耶、王舍城,一站一站跑过去,那烂陀正扑面向我们走来。玄奘坚毅的目光在云端注视着我们,他的面容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他的气息弥漫在垣河平原上,也越来越浓烈了。路上我一直在想,千年之前的玄奘是如何走这一条路的呢?
当年玄奘进入古印度,到达犍陀罗国时,本想全面考察蜚声世界的犍陀罗艺术,因为中土北魏时建造的云岗、龙门两大石窟都有鲜明的犍陀罗风格。但他来晚了,眼前是一片凄凉。土地荒芜,寺庙废弃,居民稀少。这与他想象中的天竺,那个佛学昌盛、高僧云集的天国相距太远了。玄奘跌足而叹:我为什么不早来?一种要全力挽回天竺佛教废败之势,在中国再度振兴佛教的责任感,让他加快了脚步。时不我待,岂敢羁留?
在沿途考察了众多寺庙之后,玄奘一行进入了迦湿弥罗国。刚到边塞的石门,便受到国王亲率的大队人马欢迎,他被请到大象背上的金丝红绒法座入座,在飘洒的花雨中,缓缓向国都进发。在这里,万人景仰的该国第一高僧僧称法师宣布,在闭关修悟十多年之后,决定出关讲经半个月,与大唐僧人一道研修、传授佛学精义。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国,国王率王公贵族、高僧信众几千人蜂集坛下恭听。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互动式的授课。70多岁的僧称大师每讲一段,30多岁的玄奘就会谈一段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出一些延伸性的問题来深化对话。一来一往,妙语连珠,既有思考、辞章之美,又时时启动着精神创造的活力,听讲者无不如醉如痴。原本每日讲两个时辰,后来不得不延长一个时辰。在半个月的讲经中,玄奘研习了《因明》《声明》《俱舍论》等经文。僧称老法师感慨,大唐僧人悟性之高,反应之快,学习之勤,他一生从未见到过。
天擦黑时,我们赶到了王舍城,为了明天早点到达那烂陀寺,大家建议连夜去参观阿育王修建的释迦牟尼悟觉成佛的那个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导游诚实地告诉我们,这寺与这树并不是两千三百年前的原迹,是6、7百年前重修重栽的,大家依然兴致勃勃。不料晚上那里依然游人如织,队伍排了足有3、4百米。人拥挤着却非常安静,形成了一种虔诚宁和的“禅效应”。趁排队的机会,我分3次买了近30串菩提子佛珠,脖子上挂成厚厚的一圈。我不是看中了佛珠的质量,是看中了这地方的神性,是想带给友人们丝丝缕缕玄奘的气息。
印度的冬季,气候不冷不热,清爽宜人,加之那晚月明星稀,像是国内中秋前后,一阵风儿吹过,菩提树的影子便在我们身上婆娑,使你感觉到禅意的暗示。所有人都是脱了鞋赤着脚,走向那座塔和那棵树的。先参观佛塔、礼拜佛事,之后,大家就在园子周边的草地和石条上席地而坐,聊天、念经、闭目养神,享受这有着贝叶清香的气场。那是一种因和谐而无争、因和宁而恬适、因和衷而共济的气氛。是氛围,也是磁场,是心之彼岸、灵之天堂。直到深夜才悠悠地回去。
第二天一早全体赶往竹林精舍,佛陀释迦牟尼曾先后六次在那里结夏安居、传授经文。竹林精舍当然有竹,除了竹林,更有一大片茵茵的草坪,佛台上、佛龛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金身坐像。据传当年有上千弟子,16所禅院、660间禅房、50楼阁、72讲堂,乃佛教史上第一座大寺院。绿荫下,有几个佛教讲习班正在露天授课,不过印度本土的学员很少(现在印度本土信奉佛教的大约不到百分之五),大多来自日本、东南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僧们对佛经深奥的讲解,通过清新的空气传递给坐在草坪上的信徒,入耳入心,那种目不旁骛、心无杂念的专注,让你感受到一种信仰的迷醉和美丽。真是佛教徒的圣地呀。
今天,我们将要在这里举行“中国丝绸之路品质万里行·走进印度”的活动。印度、泰国、缅甸等各国高僧参与了我们的仪式。一开始,竹林精舍方丈贡多拉带领大家诵经,然后王舍城大学校长发表了热情的演讲,丰子恒团长和我代表中国方面致辞。接着贡多拉等各位高僧给中回友人送花环,请佛像,我则代表我们团赠送给贡多拉一幅书法作品,就是在乌鲁木齐写的那一联:“万里皈佛祖,千年传梵音。” 我在竹林精舍的讲话中,说了“三个自豪”,我说:中国丝绸之路万里行东队几经曲折,路涉18000公里,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竹林精舍、那烂陀寺和玄奘纪念馆,这里是1000多年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来天竺取经学佛之地,也是我们日夜心向往之的地方。来到这里,我分外感知到了玄奘的伟大,天竺文化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
我为玄奘自豪。他在一千多年前,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千辛万苦步行来到这里,潜心研修唯识宗和因明学,那种世界文化交流共进的胸怀,那种执着于目标的坚毅,克服万难、翻译传承和改造佛学的伟大智慧,还有他通过《大唐西域记》记录古代印度各邦各国历史资料,填补印度历史空白的功绩,永远给后人以启发,永远是我们的榜样。玄奘已经由一个人升华为与我们整个民族、整个世界、与人类同在的人格精神,玄奘的脚印是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共进的印证。
我为天竺文化自豪。释迦牟尼在这块土地上悟觉,倡立了佛教教义,这是印度文化、天竺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不止于此,伟大的印度多民族共同体还在诸多方面丰富营养了人类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创造进程。我们此行,也可以说是沿着丝绸之路专程来向天竺文化和印度人民学习、取经的。
此时此刻,我还为中华文化自豪。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学习异国、异族、异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精神,使之与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实现创造性地交流、融汇,使得外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和主干流脉,并经由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融汇向世界广泛传播弘扬。佛教在这种传播中涅槃重生,由单一民族的宗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结晶。
中华文明由道、儒、佛三足鼎立构成。道、儒、佛是中国人精神的三大支柱。中国人以道作为自然理性,解决人与天的关系,它重真,真实、真诚。以儒作为社会理性,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乃至于扩展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它重仁,重仁爱,道德。中国人以佛作为心灵理性,解决人与心的关系,它以彼岸的完美境界和理想坐标检视、救赎生活在此岸的人类精神。
中国融合印度佛教创立的中国佛学精神,倡导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慈悲之怀,就是要以慈善的心灵去看待天下人和天下事,以悲悯的情怀去救助天下的苦难;践善之行就是要把慈心变成善行,追求善要有实在的行为,要有长期的实践,而且要变为大家的实践,变为社会风气;向美之心就是要有理想、有憧憬、有梦,理想是比现实更为美好的那个彼岸世界,它能牵引我们升华此岸世界。儒、道、释精神,佛教的精神,都是人类文化精神中极其珍贵的正能量。
此刻,在佛陀讲学传法的竹林精舍,在佛陀伽耶的大菩提树下,在玄奘纪念馆里,在那烂陀遗址前,丝绸之路将中—印两国和全世界人民用心和手拉起了一条文化的精神的友谊之路。
发扬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更文明,使人类的精神提高到更新的境界!
这一天我们就住在王舍城,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一早奔向那烂陀寺遗址,到达这次玄奘之旅的目的地。
那烂陀的佛光
终于来到了那烂陀佛教寺遗址。这里曾经是在竹林精舍之后,当年印度最大的佛教寺庙,也称作那烂陀佛教大学,高峰期有万名学佛的弟子。
遗址外貌并不惊人,依然是印度式的家常景象,旅游品和各种小商品的叫卖声,习以为常或兴致勃勃的乞讨的孩子……我无暇顾及,一下车便离队匆匆独行,想加快速度多看一些地方,也想孤独起来,独自一人去观察和感受。在玄奘整整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艰难跋涉才到达的这个神圣无比的地方,不可一掠而过,必须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去看、去品味、去瞻仰、去感悟。我放慢步子,放松情绪,放缓心率,踽踽行走在遗址上那些纠缠的小路上。
那烂陀寺的宏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這个庞大的建筑群,完全用红土烧制的红砖建造而成,视觉效果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红堡皇宫很相似。建筑群遗址在原野上展开去,有如上天在绿色的画布上涂了鲜红的一抹。我在小径上慢慢地走着,玄奘喜欢在哪条路上散步、悟思呢?路过一排排禅房的废墟,玄奘他当年该住在哪一间呢?他又是如何打坐的呢?巨大的佛堂,如今只剩下残垣断柱,当年玄奘他坐在哪个方位呢?他诵经的声音必定是清朗悦耳,有若钟声回荡吧!在宏大的阶梯报告厅中,我更是徘徊久久,他就是在这里和印度以及各国的高僧论辩佛学经典吗?他就是在这里向师长们汇报近十年的苦读成绩,显示出一个中国人的才华和刻苦而脱颖而出的吗?
那烂陀寺,地处印度古摩揭陀国,属于天竺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的核心地区,梵文的意思是施无厌,永远不知厌倦地施舍。佛祖释迦牟尼传播佛法大部分在这个地区,佛教史上的四次大集结有两次也在这里。那烂陀寺因此拔地而起,一时成为佛学圣地。寺内的学术空气开放活跃,研修辩论蔚成风气,藏经数量、教学管理水平和佛堂、经堂、僧舍建筑设施,在天竺佛教界都号称第一大寺。不过,待玄奖来到这里时,历尽千年沧桑的古寺已经随同佛教在印度的衰败而衰败。住持戒贤大法师年事已高,耄耋而近百岁,企盼能有高僧来这里承继、振兴佛学,日思夜想,憧憬成梦。这时玄奘竟然就跋山涉水从万里之遥的大唐过来了!戒贤喜出望外,主持盛大法事隆重欢迎;又悲从中来,在佛堂上对着玄奘号啕大哭。无论悲喜,都是期盼佛教这次能够有起死回生的转机。为了让大唐高僧能够安静地研修,戒贤法师专门安排玄奘住在另外一处叫“汉寺”的禅院,为他专门制订食谱,单独起伙。后来见玄奘梵语极好、佛学修养又深,更是请其直接挪到自己寝房的楼上住下。确定课题课程,选择老师,都由玄奘自己安排,真是优礼有加。
为了将佛学与它产生的精神根脉及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研习体会,玄奘先是大量抄录经典,之后选择了游学与苦读相结合的方式。他先花了一年时间,对王舍城周围的众多佛陀圣迹和五百罗汉首次结集三藏佛典之处作了考察,其间还到过一座叫“大雁塔”的寺庙。这座塔底座呈四方形,以梯形朝上迭层建造。寺内众僧本来信奉小乘佛教,只能吃“三净肉”(指不为自己而杀也没有见到、听到杀生动静的肉类)。有一年,寺里很久没有化缘到肉,僧人们饿得直向上苍祷告,便见从头顶飞的雁阵中有只大雁迳直掉下来摔死在庙前,供众僧食用,这不是“舍身成仁”吗?“舍身成仁”是大乘佛教的教义。僧人们厚葬了大雁,并为它修了一座塔,冠名大雁塔。僧人们也从此改信了大乘教义。唐僧回到中土之后,为了宣扬大雁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在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也建了一座“大雁塔”,就在这里主持翻译佛经。西安大雁塔现在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玄奘业绩和佛教传播的千古见证,享誉天下。 待玄奘岁末游学归来,多年不曾亲自讲经的戒贤大师竟然宣布要开坛讲经,以106岁的高龄为这位东土来的学生讲授大乘佛学经典《瑜伽师地论》。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功课,他热泪盈眶,扑倒在地!开坛讲经这天,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广场上被各派僧俗挤得满满当当,一圈一圈围坐于讲坛周围,坛上只有两个蒲团,戒贤大师着金色袈裟在玄奘的侍奉下登坛开讲。
这一讲,便讲了整整15个月!
《瑜伽师地论》玄奘学了三遍,又连续学了《中、百》三遍,《因明》《声明》《集量》各两遍,《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还有其他大量经文。经年累月,玄奘不舍昼夜、寒窗苦读,为将海量的经典带回东土一字一句抄录研习。
他应该就在我现在所在的遗址群中的哪一间禅房中,他的灯应该还亮着,砚池还散发着墨香,用中文诵读经文的余音也应该还在回响。我静下心寻觅着,谛听着。
不久玄奘开始了第二轮游学。游学途中,又跟隨天竺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胜军论师研习各类经典,探讨各种宇宙、人生的深层问题。当再次回到阔别五年的那烂陀寺,玄奘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与戒贤大师深谈时,表露了归返长安的心思。他说,自己想让佛学在东土开花结果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取了经,还要在东土译经、讲经、弘法,因而归返长安已经十分紧迫。他画了几个向外扩散的同心圆,说佛学精义与一切知识、思想那样,就像这一圈又一圈不断扩展的波浪,越学越发现未学,越知越发现无知。学无涯,思无涯,得赶快开始译经弘法的实际行动。戒贤颔首不语,给他画了一个螺旋形作为回赠之言,说佛学和人的思想都不能是封闭的,应该是一个永不封闭的圆圈,不封闭才能开放地去吸收各种新东西,在吸收中创造、推进、提升。这和千年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谈辩证法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一个螺旋的用语完全一样!
回国前,作为西天取经的“毕业考试”,戒贤大师排除众徒,唯独推举玄奘代表自己通讲《唯识抉择论》,老师如此的信任可以说是对他学业的最高肯定了。他一讲就是几个月。同时,作为主辩手,他又参与了三场轰动天竺、轰动佛教界的大辩论:一是与狮子光就“众生”与“我”的关系激辩五天五夜而取胜;一是与旃陀罗僧呵辩论,对手不战而屈;一是与顺世外道的辩论,对方放言若不敌玄奘,宁愿砍头认输,结果还是败下阵来,正准备自取首级,玄奘上前拦下,说我知你对《破大乘义》素有研究,还想听听你的讲解呢。这种宽厚襟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更让旃陀罗僧呵感激涕零。玄奘自此名声大振,俨然成为那烂陀寺的护法尊者。
但不久,他还是弃舍了这里的一切,离开那烂陀,踏上了返回中华的漫漫归家路。
目标感和达到目标的责任感,或者说理想,信仰,梦想,追求,能给予一个人多么大的力量,磨砺一个人多么坚挚的意志,我们从玄奘身上能够找到答案。玄奘西行途中,来到古代北天竺梵衍那国的山中(现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附近),那里有座佛影窟,洞里黑黝黝的,据说只有最虔诚的人才能看到佛光的显现。但几十年中,从来没有人见到过佛光。玄奘进得洞里,一边朝石壁叩头,一边诚心祈祷。叩了一百多次,丝毫不见亮光,玄奘想这是自己业障太重,诚心不够的缘故呀;又再叩了一百多下,石壁上终于出现了一圈淡淡的光晕。“光,佛光!”玄奘大喜过望,险些喊出声来。不料佛光旋即散去,“佛祖,你这是怪贫僧心有旁骛呀!”于是静心息气,彻底消除了心中的各种恚碍,继续跪拜叩头,拜到300拜时,山洞里突然闪现出一道华光,整个洞窟辉煌起来了……
这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寓言。坚定地虔诚着就能看到佛光,坚毅地担起责任就能看到佛光,坚持住到永远就能看到佛光----这就是玄奘告诉我们的。
我徜徉着,在和煦的风中;我感受着,在红色的建筑群里;我体味着,在玄奘和那烂陀的精神场域中,久久久久不忍离去。7个国家、18000公里、两个多月时间,我们那么艰难地走到了这里,难道这么快就要离你而去了吗,玄奘先辈!我又买了20多串佛珠,想回国后和朋友们分享,每人一串佛珠再加上一串故事。我几乎忘了归队时间,惹得很多战友踅回来找我。跟着他们上了车,也忘了给大家道个歉,依然心不在焉,依然怅然若失,只是在心中喃喃自语地——
“这个地方来过一个让我们永远仰望的人,发生了一件永远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事。这辈子能够来一趟,太幸运了,唉,实在太幸运了。”
责任编辑:阎 安
由于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入境的耽误,为了赶时间,到达新德里后,直接转机飞往恒河圣城瓦拉纳西。下午五、六点在宾馆放下行李,大家便急切地要赶着去看恒河洗浴的神圣场面,只是印度城市交通的拥堵实在进入了“奇葩”级别,我们的车还没有到达恒河边,天就黑尽了,已经看不到什么,只好遗憾而归。
瓦拉纳西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圣城,据说离神最近,是天堂的入口,而恒河在梵文、英文中又有“从天堂来的”意思,那是非要去看看不可的。印度地接导游阿杜说,各位不用遗憾,明天一早五点钟起床吃饭,赶六点钟到河边,否则人多了太挤。有人建议,那不如先去河边,再回来吃饭呀?阿杜犹豫有顷,语意含混地说,回来只怕你吃不下饭了。
恒河上游的主干源流,即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它从喜马拉雅山脉的群峰中夺路而出,用雪域天堂圣洁的水滋润着广袤的印度平原,有如母亲的怀抱,世世代代养育这里的老百姓。它以千万年的流动,无言地承载着印度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传说湿婆大神常常会在瓦拉纳西的河边巡视,因之在这里洗浴便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而升入天堂。它神圣,也温暖。但是,恒河岸边是多么乱啊,乱到出乎你的想象。下车后,当我们愈来愈能够感受到恒河气息的时候,也就进入了人最拥挤最混乱的地方。满街跑的都是无休无止缠着你乞讨的孩子,五、六岁的小孩抱着一、两岁的弟弟妹妹,向你乞讨。也有不失尊严的老人端坐于路边,穿着得像个圣者,那也是乞讨者。
也许是对热带鲜亮色彩的一种协调和呼应,艳丽在印度人的色谱中最受青睐。连大卡车都和妇女身上的沙丽那样,涂着斑驳的色彩,装饰着各种挂饰,有如新娘的花车,鸣着笛,绚丽地从你身边挤过去。人、牛、狗、猴子共行一街,在拥挤和喧闹中营造着我们陌生的异域风情。这里似乎不知城规、交规为何物,垃圾可以随便扔,甚至于大小便也很随意。家庭用的废水就地流入恒河,而人们的饮用水也就近在这里汲取,无数人的洗浴也在这里进行。我15年前曾经来过印度,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叫《皮实的印度人》,这次转发到丝路微群中,群友们读了都说,你那“皮实”两个字简直用神了,印度人真的是太“皮实”太“皮实”了。
早晨五点来钟,东方微熹给云翳染上了淡淡的亮色,依稀可见河滩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士只穿一条单裤,女士披着纱丽,或掬着河水中泼洗自己的身躯,或双手合十念念有词,然后将点亮的河灯虔诚地放入河中,让它随波漂去。河灯大都做成大莲花或碎花编就的花环,一朵朵灯焰在微波中起伏,映出一小方天光水色。一朵灯焰点亮着一个心愿,无数朵灯焰连绵出一道道虔诚的光链。
我們和一群东南亚的旅游者分别登上了几条旅游船。东南亚的旅游者是来这里朝圣的信众,着一色的白衣,双手合十,朝着河水默念着经文。船顺流而下,水量眼见便大了,显出了恒河内里的洁净。远离喧嚣换来了安宁,朦胧的水光与初阳,如淡彩敷成的水彩画,湿润着我们的心田。恒河在身边默默地淌过,不舍昼夜,涤汰污秽而淀出清澈,你便发现了恒河原有的本色之美。河水再浑浊其实哪里有人世浑浊?它是因了人的浑浊而变浑浊了。河水淀清了自己,又回过头来涤汰人类的肮脏,洗出一颗颗洁净的心来。
游船再往下行,在一个岸边有着寺庙群的河滩上,我们便看到了久负盛名的恒河焚尸仪式。河边有一个很大的木材垛,人员杂沓,无声地忙碌着。三只两只黄的白的牛,冷漠而悠闲地站在人群中,好像代表着神在监护着那个生命升入天堂的进程。尸体被抬到木材垛上,尸体上再架上一层木材,不久便有烟升起来,有焰冒出来。岸上、船上的人开始大声地诵经,人人心中都被一种无可名状的敬畏和圣洁所笼罩,开始远离身边污浊的尘世,向着纤尘不染的彼岸世界,向着憧憬的来生,飞升。
在古代,恒河边突伽天神的信徒们,也有类似于中国古代“河伯娶亲”那样的以活人祭河神的风习,不过他们的河神是突伽女神,而作为祭品的“人牲”则是男性。突伽天神与佛教是两路,属于性力教派,一直想凌驾于佛教之上。传说当年玄奘来恒河,便遭到了突伽信徒的绑架,被押到祭台前,用恒河水将其通身上下冲洗干净,然后开始歌舞仪式,准备行刑。“人牲”越是懦弱怕死、挣扎反抗,便越能证明佛教徒的怯弱,性力教派的信徒便越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玄奖让他们完全失望了,眼前这位佛教徒虽然年轻,却一直镇定自若地在默默诵经,视死如归,完全不为正在降临的灾难所动,超然于生死之外。玄奖平和地对凶手们说,施主一定要以贫僧祭祀,请稍候,待我最后向佛陀行礼,自行放火坐化之后,你们再动手不迟。说完又闭目吟诵经文,据说诵的是弥勒菩萨口授的《瑜伽师地论》,很快便完全进入了忘我的禅定境界。玄奖如此的精神定力震慑了性力教派信徒,他们上前打问玄奖法号,从何处来?身边的徒弟智远厉声告诉他们,这是大唐王朝“御前”的高僧,负有两国交往的使命!这才唬住了性力教派的人,免去了一场灭顶之灾……虽然是传说,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何等强大。
浩瀚的恒河串连起印度北方近30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七、八百个小城镇和数以万计的村落。10年以前,恒河之滨就已经居住着5亿多人,5亿多人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入河中,致使河水大肠杆菌超标280倍以上。据说到2020年,也就是3年以后,这里的人口可能靠近10亿,治理水质已经刻不容缓。印度政府1980年代就制订了恒河治理计划,在瓦拉纳西修了污水处理厂。只是电力不足加之管理不善,运行不几年便中途夭折了。后来,一些有识之士又组织了清洁恒河的志愿者行动,却受到印度教徒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恒河是条圣河,本来便具有清洁自身的能力,你硬要去帮助它清洁自身,是对圣河的亵渎。
后来,将现代的科学生态行为和传统的宗教信仰适度结合起来,宣传“我们要洗浴,也要给圣河洗浴”,“真正的信徒决不能让圣河受污”,以这种多少带宗教色彩的口号,动员印度人投入保护恒河的行动,才逐步有了一点效果。
我佩服印度人那种在精神上以圣洁的彼岸世界超度污浊的此岸生存的能力,佩服他们自我平衡的能力。生活如此喧闹而沉重,但他们承受生态、经济、世俗超重负荷的心理能力却那么强。在再脏乱差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灵也安静着,衡定力也强大着,总能成功地以心灵世界、宗教世界来消解现实世界的困顿,你真不能不佩服印度人。 十几年前我那次来印度,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写了《皮实的印度人》,记录了他们喧闹、繁杂而“皮实”的生存。这个“皮实”不完全是指凑合地活着,其实其中包含着心理和生存承受力超强的意思。再困难的环境下,他们还能顽强而乐观地活着,什么都折不倒、摧不垮,为什么呢?原因当然很多,除了从印度人心理上、宗教信仰上去思考,还可以从群体生存方式和制度方面作更深的追溯。譬如说,这种超强心理承受力和生存命定感与印度种姓制,即印度社会的卡斯特体系的关联,就很可一说。
印度传统的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每一个种姓派生出来的亚种姓、次种姓,以及更多的分支,再加上达利特(贱民),形成了印度传统社会稳固的阶层、等级秩序。那种宗教天定、基因命定的社会隔阂和心理隔阂,几乎与生俱来,代代传承。说起来,种姓制虽然在法律上已经废除70余年,但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民间心理中依然挥之不去,依然阴云浓厚,各种歧视依然固执地存在。种姓和阶层之间想平等接触很困难,通婚更困难,冲决种姓等级、改变既有的地位,擢升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排序,更是难上加难。但问题有另一面,难于改变种姓隔阂,又容易使人安于天定和命定,安于种姓对自己规定的既在状态。这使一些印度人很少奋力追求在现世改变命运,而祈求在来生、来世改变出身。这是他们比较能够安于现状、安于等级规范而显得社会安定、内心安宁的一个因素吧。
中国人讲究“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和国的同构性文化,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与国家天下之治理融为一体。在印度,治理社会是治国为先?治群为先?治行为先?还是治心为先呢?我感觉他们的路子是治心为先,是以治心来辐射整个社会治理这样一种模式。首先通过宗教和种姓划分,在民众百姓心里植入一种安于种姓等级的芯片,通过心治,约束行动达到行治,通过每个人行为的组合,达到家族、群体相谐的群治,然后再在各自安生的族群板块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心治比起法治、理治,更不要说威治、力治来,它的传承力、传播力,它的积淀和再生力,显然都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
也许这是印度社会给予我们的有些无奈、有些伤感,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吧。
从大菩提寺到竹林精舍
我们的迫不及待地向往着那烂陀寺,心情似比当年的玄奘还要急切。新德里、瓦拉纳西、菩提伽耶、王舍城,一站一站跑过去,那烂陀正扑面向我们走来。玄奘坚毅的目光在云端注视着我们,他的面容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他的气息弥漫在垣河平原上,也越来越浓烈了。路上我一直在想,千年之前的玄奘是如何走这一条路的呢?
当年玄奘进入古印度,到达犍陀罗国时,本想全面考察蜚声世界的犍陀罗艺术,因为中土北魏时建造的云岗、龙门两大石窟都有鲜明的犍陀罗风格。但他来晚了,眼前是一片凄凉。土地荒芜,寺庙废弃,居民稀少。这与他想象中的天竺,那个佛学昌盛、高僧云集的天国相距太远了。玄奘跌足而叹:我为什么不早来?一种要全力挽回天竺佛教废败之势,在中国再度振兴佛教的责任感,让他加快了脚步。时不我待,岂敢羁留?
在沿途考察了众多寺庙之后,玄奘一行进入了迦湿弥罗国。刚到边塞的石门,便受到国王亲率的大队人马欢迎,他被请到大象背上的金丝红绒法座入座,在飘洒的花雨中,缓缓向国都进发。在这里,万人景仰的该国第一高僧僧称法师宣布,在闭关修悟十多年之后,决定出关讲经半个月,与大唐僧人一道研修、传授佛学精义。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国,国王率王公贵族、高僧信众几千人蜂集坛下恭听。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互动式的授课。70多岁的僧称大师每讲一段,30多岁的玄奘就会谈一段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出一些延伸性的問题来深化对话。一来一往,妙语连珠,既有思考、辞章之美,又时时启动着精神创造的活力,听讲者无不如醉如痴。原本每日讲两个时辰,后来不得不延长一个时辰。在半个月的讲经中,玄奘研习了《因明》《声明》《俱舍论》等经文。僧称老法师感慨,大唐僧人悟性之高,反应之快,学习之勤,他一生从未见到过。
天擦黑时,我们赶到了王舍城,为了明天早点到达那烂陀寺,大家建议连夜去参观阿育王修建的释迦牟尼悟觉成佛的那个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导游诚实地告诉我们,这寺与这树并不是两千三百年前的原迹,是6、7百年前重修重栽的,大家依然兴致勃勃。不料晚上那里依然游人如织,队伍排了足有3、4百米。人拥挤着却非常安静,形成了一种虔诚宁和的“禅效应”。趁排队的机会,我分3次买了近30串菩提子佛珠,脖子上挂成厚厚的一圈。我不是看中了佛珠的质量,是看中了这地方的神性,是想带给友人们丝丝缕缕玄奘的气息。
印度的冬季,气候不冷不热,清爽宜人,加之那晚月明星稀,像是国内中秋前后,一阵风儿吹过,菩提树的影子便在我们身上婆娑,使你感觉到禅意的暗示。所有人都是脱了鞋赤着脚,走向那座塔和那棵树的。先参观佛塔、礼拜佛事,之后,大家就在园子周边的草地和石条上席地而坐,聊天、念经、闭目养神,享受这有着贝叶清香的气场。那是一种因和谐而无争、因和宁而恬适、因和衷而共济的气氛。是氛围,也是磁场,是心之彼岸、灵之天堂。直到深夜才悠悠地回去。
第二天一早全体赶往竹林精舍,佛陀释迦牟尼曾先后六次在那里结夏安居、传授经文。竹林精舍当然有竹,除了竹林,更有一大片茵茵的草坪,佛台上、佛龛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金身坐像。据传当年有上千弟子,16所禅院、660间禅房、50楼阁、72讲堂,乃佛教史上第一座大寺院。绿荫下,有几个佛教讲习班正在露天授课,不过印度本土的学员很少(现在印度本土信奉佛教的大约不到百分之五),大多来自日本、东南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僧们对佛经深奥的讲解,通过清新的空气传递给坐在草坪上的信徒,入耳入心,那种目不旁骛、心无杂念的专注,让你感受到一种信仰的迷醉和美丽。真是佛教徒的圣地呀。
今天,我们将要在这里举行“中国丝绸之路品质万里行·走进印度”的活动。印度、泰国、缅甸等各国高僧参与了我们的仪式。一开始,竹林精舍方丈贡多拉带领大家诵经,然后王舍城大学校长发表了热情的演讲,丰子恒团长和我代表中国方面致辞。接着贡多拉等各位高僧给中回友人送花环,请佛像,我则代表我们团赠送给贡多拉一幅书法作品,就是在乌鲁木齐写的那一联:“万里皈佛祖,千年传梵音。” 我在竹林精舍的讲话中,说了“三个自豪”,我说:中国丝绸之路万里行东队几经曲折,路涉18000公里,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竹林精舍、那烂陀寺和玄奘纪念馆,这里是1000多年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来天竺取经学佛之地,也是我们日夜心向往之的地方。来到这里,我分外感知到了玄奘的伟大,天竺文化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
我为玄奘自豪。他在一千多年前,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千辛万苦步行来到这里,潜心研修唯识宗和因明学,那种世界文化交流共进的胸怀,那种执着于目标的坚毅,克服万难、翻译传承和改造佛学的伟大智慧,还有他通过《大唐西域记》记录古代印度各邦各国历史资料,填补印度历史空白的功绩,永远给后人以启发,永远是我们的榜样。玄奘已经由一个人升华为与我们整个民族、整个世界、与人类同在的人格精神,玄奘的脚印是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共进的印证。
我为天竺文化自豪。释迦牟尼在这块土地上悟觉,倡立了佛教教义,这是印度文化、天竺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不止于此,伟大的印度多民族共同体还在诸多方面丰富营养了人类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创造进程。我们此行,也可以说是沿着丝绸之路专程来向天竺文化和印度人民学习、取经的。
此时此刻,我还为中华文化自豪。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学习异国、异族、异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精神,使之与本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实现创造性地交流、融汇,使得外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和主干流脉,并经由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融汇向世界广泛传播弘扬。佛教在这种传播中涅槃重生,由单一民族的宗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结晶。
中华文明由道、儒、佛三足鼎立构成。道、儒、佛是中国人精神的三大支柱。中国人以道作为自然理性,解决人与天的关系,它重真,真实、真诚。以儒作为社会理性,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乃至于扩展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它重仁,重仁爱,道德。中国人以佛作为心灵理性,解决人与心的关系,它以彼岸的完美境界和理想坐标检视、救赎生活在此岸的人类精神。
中国融合印度佛教创立的中国佛学精神,倡导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慈悲之怀,就是要以慈善的心灵去看待天下人和天下事,以悲悯的情怀去救助天下的苦难;践善之行就是要把慈心变成善行,追求善要有实在的行为,要有长期的实践,而且要变为大家的实践,变为社会风气;向美之心就是要有理想、有憧憬、有梦,理想是比现实更为美好的那个彼岸世界,它能牵引我们升华此岸世界。儒、道、释精神,佛教的精神,都是人类文化精神中极其珍贵的正能量。
此刻,在佛陀讲学传法的竹林精舍,在佛陀伽耶的大菩提树下,在玄奘纪念馆里,在那烂陀遗址前,丝绸之路将中—印两国和全世界人民用心和手拉起了一条文化的精神的友谊之路。
发扬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更文明,使人类的精神提高到更新的境界!
这一天我们就住在王舍城,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一早奔向那烂陀寺遗址,到达这次玄奘之旅的目的地。
那烂陀的佛光
终于来到了那烂陀佛教寺遗址。这里曾经是在竹林精舍之后,当年印度最大的佛教寺庙,也称作那烂陀佛教大学,高峰期有万名学佛的弟子。
遗址外貌并不惊人,依然是印度式的家常景象,旅游品和各种小商品的叫卖声,习以为常或兴致勃勃的乞讨的孩子……我无暇顾及,一下车便离队匆匆独行,想加快速度多看一些地方,也想孤独起来,独自一人去观察和感受。在玄奘整整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艰难跋涉才到达的这个神圣无比的地方,不可一掠而过,必须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去看、去品味、去瞻仰、去感悟。我放慢步子,放松情绪,放缓心率,踽踽行走在遗址上那些纠缠的小路上。
那烂陀寺的宏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這个庞大的建筑群,完全用红土烧制的红砖建造而成,视觉效果与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红堡皇宫很相似。建筑群遗址在原野上展开去,有如上天在绿色的画布上涂了鲜红的一抹。我在小径上慢慢地走着,玄奘喜欢在哪条路上散步、悟思呢?路过一排排禅房的废墟,玄奘他当年该住在哪一间呢?他又是如何打坐的呢?巨大的佛堂,如今只剩下残垣断柱,当年玄奘他坐在哪个方位呢?他诵经的声音必定是清朗悦耳,有若钟声回荡吧!在宏大的阶梯报告厅中,我更是徘徊久久,他就是在这里和印度以及各国的高僧论辩佛学经典吗?他就是在这里向师长们汇报近十年的苦读成绩,显示出一个中国人的才华和刻苦而脱颖而出的吗?
那烂陀寺,地处印度古摩揭陀国,属于天竺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的核心地区,梵文的意思是施无厌,永远不知厌倦地施舍。佛祖释迦牟尼传播佛法大部分在这个地区,佛教史上的四次大集结有两次也在这里。那烂陀寺因此拔地而起,一时成为佛学圣地。寺内的学术空气开放活跃,研修辩论蔚成风气,藏经数量、教学管理水平和佛堂、经堂、僧舍建筑设施,在天竺佛教界都号称第一大寺。不过,待玄奖来到这里时,历尽千年沧桑的古寺已经随同佛教在印度的衰败而衰败。住持戒贤大法师年事已高,耄耋而近百岁,企盼能有高僧来这里承继、振兴佛学,日思夜想,憧憬成梦。这时玄奘竟然就跋山涉水从万里之遥的大唐过来了!戒贤喜出望外,主持盛大法事隆重欢迎;又悲从中来,在佛堂上对着玄奘号啕大哭。无论悲喜,都是期盼佛教这次能够有起死回生的转机。为了让大唐高僧能够安静地研修,戒贤法师专门安排玄奘住在另外一处叫“汉寺”的禅院,为他专门制订食谱,单独起伙。后来见玄奘梵语极好、佛学修养又深,更是请其直接挪到自己寝房的楼上住下。确定课题课程,选择老师,都由玄奘自己安排,真是优礼有加。
为了将佛学与它产生的精神根脉及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研习体会,玄奘先是大量抄录经典,之后选择了游学与苦读相结合的方式。他先花了一年时间,对王舍城周围的众多佛陀圣迹和五百罗汉首次结集三藏佛典之处作了考察,其间还到过一座叫“大雁塔”的寺庙。这座塔底座呈四方形,以梯形朝上迭层建造。寺内众僧本来信奉小乘佛教,只能吃“三净肉”(指不为自己而杀也没有见到、听到杀生动静的肉类)。有一年,寺里很久没有化缘到肉,僧人们饿得直向上苍祷告,便见从头顶飞的雁阵中有只大雁迳直掉下来摔死在庙前,供众僧食用,这不是“舍身成仁”吗?“舍身成仁”是大乘佛教的教义。僧人们厚葬了大雁,并为它修了一座塔,冠名大雁塔。僧人们也从此改信了大乘教义。唐僧回到中土之后,为了宣扬大雁这种“舍身成仁”的精神,在长安城南的慈恩寺内也建了一座“大雁塔”,就在这里主持翻译佛经。西安大雁塔现在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玄奘业绩和佛教传播的千古见证,享誉天下。 待玄奘岁末游学归来,多年不曾亲自讲经的戒贤大师竟然宣布要开坛讲经,以106岁的高龄为这位东土来的学生讲授大乘佛学经典《瑜伽师地论》。这正是玄奘梦寐以求的功课,他热泪盈眶,扑倒在地!开坛讲经这天,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广场上被各派僧俗挤得满满当当,一圈一圈围坐于讲坛周围,坛上只有两个蒲团,戒贤大师着金色袈裟在玄奘的侍奉下登坛开讲。
这一讲,便讲了整整15个月!
《瑜伽师地论》玄奘学了三遍,又连续学了《中、百》三遍,《因明》《声明》《集量》各两遍,《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还有其他大量经文。经年累月,玄奘不舍昼夜、寒窗苦读,为将海量的经典带回东土一字一句抄录研习。
他应该就在我现在所在的遗址群中的哪一间禅房中,他的灯应该还亮着,砚池还散发着墨香,用中文诵读经文的余音也应该还在回响。我静下心寻觅着,谛听着。
不久玄奘开始了第二轮游学。游学途中,又跟隨天竺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胜军论师研习各类经典,探讨各种宇宙、人生的深层问题。当再次回到阔别五年的那烂陀寺,玄奘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在与戒贤大师深谈时,表露了归返长安的心思。他说,自己想让佛学在东土开花结果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取了经,还要在东土译经、讲经、弘法,因而归返长安已经十分紧迫。他画了几个向外扩散的同心圆,说佛学精义与一切知识、思想那样,就像这一圈又一圈不断扩展的波浪,越学越发现未学,越知越发现无知。学无涯,思无涯,得赶快开始译经弘法的实际行动。戒贤颔首不语,给他画了一个螺旋形作为回赠之言,说佛学和人的思想都不能是封闭的,应该是一个永不封闭的圆圈,不封闭才能开放地去吸收各种新东西,在吸收中创造、推进、提升。这和千年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谈辩证法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一个螺旋的用语完全一样!
回国前,作为西天取经的“毕业考试”,戒贤大师排除众徒,唯独推举玄奘代表自己通讲《唯识抉择论》,老师如此的信任可以说是对他学业的最高肯定了。他一讲就是几个月。同时,作为主辩手,他又参与了三场轰动天竺、轰动佛教界的大辩论:一是与狮子光就“众生”与“我”的关系激辩五天五夜而取胜;一是与旃陀罗僧呵辩论,对手不战而屈;一是与顺世外道的辩论,对方放言若不敌玄奘,宁愿砍头认输,结果还是败下阵来,正准备自取首级,玄奘上前拦下,说我知你对《破大乘义》素有研究,还想听听你的讲解呢。这种宽厚襟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更让旃陀罗僧呵感激涕零。玄奘自此名声大振,俨然成为那烂陀寺的护法尊者。
但不久,他还是弃舍了这里的一切,离开那烂陀,踏上了返回中华的漫漫归家路。
目标感和达到目标的责任感,或者说理想,信仰,梦想,追求,能给予一个人多么大的力量,磨砺一个人多么坚挚的意志,我们从玄奘身上能够找到答案。玄奘西行途中,来到古代北天竺梵衍那国的山中(现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附近),那里有座佛影窟,洞里黑黝黝的,据说只有最虔诚的人才能看到佛光的显现。但几十年中,从来没有人见到过佛光。玄奘进得洞里,一边朝石壁叩头,一边诚心祈祷。叩了一百多次,丝毫不见亮光,玄奘想这是自己业障太重,诚心不够的缘故呀;又再叩了一百多下,石壁上终于出现了一圈淡淡的光晕。“光,佛光!”玄奘大喜过望,险些喊出声来。不料佛光旋即散去,“佛祖,你这是怪贫僧心有旁骛呀!”于是静心息气,彻底消除了心中的各种恚碍,继续跪拜叩头,拜到300拜时,山洞里突然闪现出一道华光,整个洞窟辉煌起来了……
这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寓言。坚定地虔诚着就能看到佛光,坚毅地担起责任就能看到佛光,坚持住到永远就能看到佛光----这就是玄奘告诉我们的。
我徜徉着,在和煦的风中;我感受着,在红色的建筑群里;我体味着,在玄奘和那烂陀的精神场域中,久久久久不忍离去。7个国家、18000公里、两个多月时间,我们那么艰难地走到了这里,难道这么快就要离你而去了吗,玄奘先辈!我又买了20多串佛珠,想回国后和朋友们分享,每人一串佛珠再加上一串故事。我几乎忘了归队时间,惹得很多战友踅回来找我。跟着他们上了车,也忘了给大家道个歉,依然心不在焉,依然怅然若失,只是在心中喃喃自语地——
“这个地方来过一个让我们永远仰望的人,发生了一件永远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事。这辈子能够来一趟,太幸运了,唉,实在太幸运了。”
责任编辑:阎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