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至2016年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10例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10只眼),女性4例(8只眼),年龄(43.4±11.6)岁,总结其临床表现及OCT、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结果。

结果

10例ASPPC患者最多因出现视力下降(8/10)而就诊,以双眼发病为主(8/10)。患眼初始视力介于指数到0.8,平均视力0.3(中位数)。眼压正常。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前房炎性反应。眼底病变均集中在以黄斑为中心的后极部,表现为:6只眼(6/18)为鳞样病灶型、4只眼(4/18)为弥漫黄白病灶型、7只眼(7/18)为混合型(二者均有)。OCT示病变主要累及外层视网膜,最显著特征是:椭圆体层部分或全部消失、结构紊乱或不清;RPE结节;玻璃体内细胞。此外,可见黄斑中心小凹下部分神经上皮脱离,脱离处细沙样高反射点状物。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显示病变范围与形态均与眼底表现基本一致。自发造影表现为斑片状或弥漫高荧光区。自发荧光检查结果示病灶边界欠清;病变区静脉期后期开始轻度高荧光,随着时间荧光进行性增强,晚期渗漏;5只眼(5/12)病灶区的血管出现晚期管壁着染。ICGA示病变区中晚期低荧光,其内夹杂针尖状高及更低荧光点。

结论

ASPPC患者表现为急性双眼显著视力下降,而眼底改变轻。ASPPC影像学特征为眼底像、FA、ICG、自发荧光检查基本一致的病变范围以及OCT所示的椭圆体层的破坏、RPE层结节、玻璃体内细胞。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属于一种特征性的眼梅毒,对于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1753352-357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消毒空气和全氟丙烷(C3F8)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填充以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69例(73只眼),53只眼使用消毒空气填充玻璃体腔(空气组),其余20只眼使用10%C3F8填充(C3F8组)。两组患者间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并发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721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出生后1 min的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患儿。采用第3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进行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根据Fegge法分为Ⅰ、Ⅱ、Ⅲ度。记录窒息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及
目的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剥离术后与手术相关的视功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根据研究入组标准,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进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IERM剥离术的IERM患者37例(37只眼),对其术后6个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术后6个月视力被分为高视力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和低视力组(BCVA<0.5)。主要术中观察指标是患
目的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
目的研究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过程中的视觉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104例(104只眼),于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后行玻璃体手术或前后段联合手术。在麻醉后的5 min、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核心部玻璃体切除后、周边玻璃体切除后和手术结束时,排除对侧眼的影响
期刊
目的探讨富氢盐水对东莨菪碱诱导的大鼠干眼模型眼表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研究。6周龄Wistar健康雌性大鼠30只(60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组、富氢盐水滴眼组、生理盐水滴眼组、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每组各5只(10只眼)。皮下注射东莨菪碱制备干眼模型,并于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评分。
神经球蛋白是一个与氧有高亲和性且多表达于脊椎动物脑组织的单体球蛋白。许多研究证实,神经球蛋白在缺血缺氧等致神经系统损伤的过程中发生表达变化,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神经球蛋白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化应激、对抗细胞凋亡,还可以作为信号转导物质促进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serine thre
蛋白激酶CK2是由2个催化亚基(α或α′亚基)与2个调节亚基(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其在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蛋白激酶CK2的过度表达与高度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抑制蛋白激酶CK2的表达可能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笔者现就蛋白激酶CK2在白血病中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意义进行总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肝脏疾病,仍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迄今没有理想的有效治疗药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生理学的多个效应/介质之间的复杂和动态的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分层和重新定义临床表型、评估疾病的易感性和进展的多重性,也可能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势在必行。酒精性肝病严重危害健康,是导致终末期肝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