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立足数学、学生、教学三者融通的视角,从注重化错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思辨中超越,注重玩转数学、让学生在前后联系中融合,注重建构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反思三个方面,研究合和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和思想;教学改革;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36-01
数学课程改革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即改变数学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二是对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即改变机械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国家、学校,而教学改革的主体则是教师。基于此,借鉴倡导“在合作中共创和谐”的“合和”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好的教学”范式,主张从数学、学生、教学三者相互融通的视角研究数学教学范式的实践建构。
一、注重化错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思辨中超越
化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身心统一的鲜活生命存在,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当学生困囿于自我狭窄的认知区域产生错误、不能自我发现时,教师不妨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圆内所有直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结论。这显然是忽视“同一个圆”或“大小完全相等的圆”这一必要前提而造成的错误表述。此时,教者可不必直接去评判、完善,而是继续聆听学生的“高见”。生1:我们组用的是测量法,用直尺在圆内测量了10条直径、半径,发现它们都相等。生2:你们怎么能保证量的就是直径或半径呢?生1:“圆内最长的线段是圆的直径”,我们测量的是圆内最长线段,所以是直径。生2:我们组采用对折法,先将圆对折形成半圆,再对折形成四分之一圆,然后发现4条半径完全重合。所以,圆内半径都相等,圆内直径也都相等。师:第一组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测量10条直径、半径,有一定说服力。第二组用的是对折法,对折后发现半径相等,进而推理得出直径相等,他们既动手又动脑。生3:我们组运用参照法,将一根线剪得和直径一样长,然后用这根线测量圆的直径,发现圆的直径都相等。师:第三小组的参照法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师:刚才同学们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生:圆内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在学生信心满满之时,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内半径才相等,直径才相等。显然,这种欲擒故纵的“化错”,远比直接告诉印象更深刻。
二、注重玩转数学,让学生在前后联系中融合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以“点、线、面、群”的方式对散装知识进行整体集装。这样,学生借助过程形态的“合和”,能够产生愉悦之感,明晰知识的本质属性。例如,对于“三角形的高”,教师在教学时通常是静态呈现不同三角形的不同方向的高,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内涵。这种近似直接告诉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事先设计一个顶点不动、底边可以随意移动的动态三角形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用手按着底边依次左右平移、上下摆动,变化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惊奇地发现无论怎么拉动底边,三角形的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此时,教者隐去三角形左右两边再次自由摆动底边,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点到直线间的垂直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学生于是提出“底边不动,任意调整三角形的顶点,是不是也可以保持三角形面积不变”的猜想,并再次兴趣盎然地“玩转”起来。通过主动探索,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内涵。如此,学生们在“三角形的高”与“点到直线距离”以及“平行线之间距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数学关联。
三、注重建构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反思
“合和教学”是一种“复調教学”(巴赫金语),是对“独白教学”的积极超越。在“复调教学”中,教师能够听到不同的“学习声部”。教师借助学生学习中随时产生的认知之间的冲突,合理引领,智慧建构,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顺畅“合和”,达到认知的新平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根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再给出5厘米和7厘米、4厘米和3厘米、4厘米和6厘米三组长短不一的绿色小棒,让学生自由围出三角形。学生在摆小棒中发现,10厘米、4厘米、3厘米这组小棒,与10厘米、4厘米、6厘米这组小棒,怎么也摆不出一个封闭的图形,由此发现绿色小棒要长一些才行。教者将3厘米、6厘米的绿色小棒,替换成16厘米、17厘米的小棒,再次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合和”意为“在合作中共创和谐”。“合和教学”倡导在合作中共创和谐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课堂于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数学与教学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凸显学生、数学与教学的整合和融通,进而建立整体、和谐、自然、有机的数学教学新范式。
参考文献:
[1]龚孟伟.“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2).
[2]赵彩秀.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7(02).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和思想;教学改革;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36-01
数学课程改革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即改变数学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二是对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即改变机械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国家、学校,而教学改革的主体则是教师。基于此,借鉴倡导“在合作中共创和谐”的“合和”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好的教学”范式,主张从数学、学生、教学三者相互融通的视角研究数学教学范式的实践建构。
一、注重化错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思辨中超越
化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是身心统一的鲜活生命存在,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当学生困囿于自我狭窄的认知区域产生错误、不能自我发现时,教师不妨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有些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圆内所有直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结论。这显然是忽视“同一个圆”或“大小完全相等的圆”这一必要前提而造成的错误表述。此时,教者可不必直接去评判、完善,而是继续聆听学生的“高见”。生1:我们组用的是测量法,用直尺在圆内测量了10条直径、半径,发现它们都相等。生2:你们怎么能保证量的就是直径或半径呢?生1:“圆内最长的线段是圆的直径”,我们测量的是圆内最长线段,所以是直径。生2:我们组采用对折法,先将圆对折形成半圆,再对折形成四分之一圆,然后发现4条半径完全重合。所以,圆内半径都相等,圆内直径也都相等。师:第一组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测量10条直径、半径,有一定说服力。第二组用的是对折法,对折后发现半径相等,进而推理得出直径相等,他们既动手又动脑。生3:我们组运用参照法,将一根线剪得和直径一样长,然后用这根线测量圆的直径,发现圆的直径都相等。师:第三小组的参照法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师:刚才同学们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生:圆内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在学生信心满满之时,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内半径才相等,直径才相等。显然,这种欲擒故纵的“化错”,远比直接告诉印象更深刻。
二、注重玩转数学,让学生在前后联系中融合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知识上下贯通、前后联系,以“点、线、面、群”的方式对散装知识进行整体集装。这样,学生借助过程形态的“合和”,能够产生愉悦之感,明晰知识的本质属性。例如,对于“三角形的高”,教师在教学时通常是静态呈现不同三角形的不同方向的高,通过变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内涵。这种近似直接告诉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事先设计一个顶点不动、底边可以随意移动的动态三角形图片,这样,学生就可以用手按着底边依次左右平移、上下摆动,变化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通过计算惊奇地发现无论怎么拉动底边,三角形的面积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此时,教者隐去三角形左右两边再次自由摆动底边,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点到直线间的垂直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学生于是提出“底边不动,任意调整三角形的顶点,是不是也可以保持三角形面积不变”的猜想,并再次兴趣盎然地“玩转”起来。通过主动探索,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内涵。如此,学生们在“三角形的高”与“点到直线距离”以及“平行线之间距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数学关联。
三、注重建构冲突,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反思
“合和教学”是一种“复調教学”(巴赫金语),是对“独白教学”的积极超越。在“复调教学”中,教师能够听到不同的“学习声部”。教师借助学生学习中随时产生的认知之间的冲突,合理引领,智慧建构,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顺畅“合和”,达到认知的新平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根10厘米长的红色小棒,再给出5厘米和7厘米、4厘米和3厘米、4厘米和6厘米三组长短不一的绿色小棒,让学生自由围出三角形。学生在摆小棒中发现,10厘米、4厘米、3厘米这组小棒,与10厘米、4厘米、6厘米这组小棒,怎么也摆不出一个封闭的图形,由此发现绿色小棒要长一些才行。教者将3厘米、6厘米的绿色小棒,替换成16厘米、17厘米的小棒,再次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合和”意为“在合作中共创和谐”。“合和教学”倡导在合作中共创和谐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课堂于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数学与教学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凸显学生、数学与教学的整合和融通,进而建立整体、和谐、自然、有机的数学教学新范式。
参考文献:
[1]龚孟伟.“和合”思想与“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2).
[2]赵彩秀.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