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理解,开展数学活动课。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开展数学活动 展示数学之美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对新讲授内容的巧妙引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要给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想去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给八戒,而让师傅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看到师傅吃的西瓜比他多,疑惑不解,5不是比2大吗?为什么二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呢?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授中激趣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
(一)诱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打好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如学习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利用这些数给每组学生编号,利用按号排队等形式练习序数、基数等。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可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如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折叠出四种不同图形。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及实际操作能力。
(三)开发智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提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课,坚持活动的思想性、愉悦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四、“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是……”、“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学困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题材充实到教材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开展数学活动 展示数学之美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对新讲授内容的巧妙引入,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有一天,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要给师傅解渴,贪吃的猪八戒看到了,就急着想去抱西瓜吃,悟空大喝一声:“八戒,你是想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还是五分之一?”八戒连忙说:“我吃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悟空就切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给八戒,而让师傅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看到师傅吃的西瓜比他多,疑惑不解,5不是比2大吗?为什么二分之一大于五分之一呢?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授中激趣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挥数学美育
(一)诱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打好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如学习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利用这些数给每组学生编号,利用按号排队等形式练习序数、基数等。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可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如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折叠出四种不同图形。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及实际操作能力。
(三)开发智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提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活动课,坚持活动的思想性、愉悦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四、“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是……”、“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学困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题材充实到教材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