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是一个具有激励、评价功能的动力系统。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与江浙经济发展现状,本研究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从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的联合机制、指导老师培养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角度,展开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构建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根据自身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成才,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脱节,活动效果不明显。
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纳入教学计划作长远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比较实际的长远规划,以至于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远离社会需要,难以真正深入基层,活动效果不明显。
2.指导老师队伍不够稳定和专业。
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缺乏配套管理制度。例如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缺乏客观评价和认可制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2];另外指导老师不稳定、不专业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3.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正如任何一项教育行为的落实要以制度机制保障一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应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的,但这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必须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参加,而且必须制定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联合机制,指导老师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我国发展重心是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展开。
1.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从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着手。健全的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建立校地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织体系。校内可以建立由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校外,可以聘请地方领导、企业单位负责人具体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让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经费上、师资上有保障,以此达到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的。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程序规范化建设,形成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活动成果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在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从内容、形式、时间上做统筹安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活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成绩评定、成果展览、总结交流、宣传表彰等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2.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的联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学校的一方行为转化为与社会互动的双方行为,打通高校与地方联系畅通渠道,建立一种更直接、便捷、稳固的协作关系已是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关键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阵地。地方要积极配合高校,主动提供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基地;高校则要主动与地方联系,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让地方、学校、学生三方面都能受益。要巩固社会实践基地,在赢得社会支持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
3.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要精心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员,共同实施实践计划,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给指导老师提供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便于他们钻研开发有价值的实践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调研材料,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孵化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解决其物质待遇,要把专业老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4.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评价还停留在依靠实践单位的一个章、一句话,缺乏可比性和客观性。
要实行学校、实践单位的双向考核,建立起“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过程化评价机制。此类评价机制具体阐述即为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对实践团队进行项目论证,确立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对不同类别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所负责的实践团队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社会实践网、电子邮箱、QQ、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参加实践的学生交流、沟通;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采取实践单位评价、学校评价等评定最终成绩,并对优秀实践团队进行宣传表彰。这种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校地双向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社会实践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总之,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的联合机制、指导教师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最终成长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3]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5-3.
[2]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本文是湖州师范学院课题《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KX09002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根据自身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了解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成才,肯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党和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尚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脱节,活动效果不明显。
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需要纳入教学计划作长远规划,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制定总体规划。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比较实际的长远规划,以至于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实践项目空泛,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致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远离社会需要,难以真正深入基层,活动效果不明显。
2.指导老师队伍不够稳定和专业。
部分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课程计划,但是对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缺乏配套管理制度。例如对指导老师的工作量缺乏客观评价和认可制度,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足[2];另外指导老师不稳定、不专业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3.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正如任何一项教育行为的落实要以制度机制保障一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应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是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的,但这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该项目必须有学校职能部门的参加,而且必须制定一套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联合机制,指导老师培养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使社会实践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
我国发展重心是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江浙一带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展开。
1.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从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着手。健全的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一方面,建立校地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织体系。校内可以建立由团委、教务处、科技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校外,可以聘请地方领导、企业单位负责人具体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让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经费上、师资上有保障,以此达到活动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的。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程序规范化建设,形成从准备、实施到巩固活动成果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在活动准备阶段,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从内容、形式、时间上做统筹安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建立起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导活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发展;活动结束后,积极开展成绩评定、成果展览、总结交流、宣传表彰等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2.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的联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从学校的一方行为转化为与社会互动的双方行为,打通高校与地方联系畅通渠道,建立一种更直接、便捷、稳固的协作关系已是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接轨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关键是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阵地。地方要积极配合高校,主动提供符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基地;高校则要主动与地方联系,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让地方、学校、学生三方面都能受益。要巩固社会实践基地,在赢得社会支持的前提下,还必须遵循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科技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问题研究,信息不断线,成果有回馈,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
3.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专兼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要精心挑选工作责任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员,共同实施实践计划,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给指导老师提供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便于他们钻研开发有价值的实践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调研材料,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孵化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对其工作量的考评计算体系之中,解决其物质待遇,要把专业老师是否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成效如何作为其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4.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评价还停留在依靠实践单位的一个章、一句话,缺乏可比性和客观性。
要实行学校、实践单位的双向考核,建立起“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过程化评价机制。此类评价机制具体阐述即为在社会实践开始之前,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对实践团队进行项目论证,确立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并对不同类别的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对所负责的实践团队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社会实践网、电子邮箱、QQ、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参加实践的学生交流、沟通;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采取实践单位评价、学校评价等评定最终成绩,并对优秀实践团队进行宣传表彰。这种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校地双向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社会实践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总之,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运行机制、与社会的联合机制、指导教师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最终成长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3]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5-3.
[2]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本文是湖州师范学院课题《构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KX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