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教师至关重要,因此,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个人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各种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措施当中,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往往被忽视,这恐怕也是我国目前创新乏力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被忽视的层面入手,一方面是论述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科学素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希望引起各界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关键词:理论学习;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104-02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新强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
作者简介:丁霞(1968—),女,广东湛江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
刘盛(1978—),男,江西景德镇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师政部讲师,中央党校博士;
董加喜(1961—),男,湖北阳新人,教授,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
范琳(1967—),女,四川射洪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高校青年教师专职从事科研教学,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线骨干力量。因此,努力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尚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成为摆在高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重学历,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高校都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尤其是本科院校,而在一些重点院校中,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已成为基本要求。但是,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许多高校对教师素质却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在后期对教师的任用过程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进修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科学素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相对较薄弱,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重实践,轻理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压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重应用、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极大地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功利主义的科研倾向在高校中并不少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高校教师都注重短期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研究,如职称、职务的晋升,奖项的评比等。他们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研究工作,而对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学习,教师与科研人员中真正愿意从事的人很少。
3重科技,轻人文
受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对实用技术的钻研,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更加急于出成果、出专利,对于有实用经济价值的项目非常热心,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人文思想的追求。这种功利性的科研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极为明显,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上的浮躁情绪,这直接表现在近年的论文发表上——虽然数量多,但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没有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底蕴,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科技创新缺乏原动力,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二、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附。”
在对外开放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高校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研价值观,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气氛和功利主义倾向,自觉抵御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回归科研创新的本质精神,在全心全意的科学研究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和自我价值。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相对来说经验不够丰富,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科研难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在事物的变化中把握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各种科研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就会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实践的时候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不够用造成的。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自然难以推进,难以获得重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于它自身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高校青年教师可以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撑,为科研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科学指导。 2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联系着的有机整体。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复杂,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规律,自觉运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第二,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不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曾说过:“一个民族没有技术,一打就跨;一个民族没有精神,不打自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正是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在专业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果,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开阔视野,并将习得的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
第三,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将使青年教师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当前高校科研教学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与社会现实结合不紧密,这一现象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使高校青年教师对舆情世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能及时知悉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同步。
3专业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专业理论学习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在进入专业研究之前,接触、阅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书籍是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同时,应对前辈和同行已有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进行收集、筛选,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且对已有成果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没有涉及的领域。只有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具有了必备的理论素养,才能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和问题有深度的思考;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为本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第二,专业理论学习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专业理论学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它还是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在学习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能够克服理论太难、太神秘的旧观念,正视自身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健全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精神,锻炼科学思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社会,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最终提高科学素质。
第三,专业理论学习是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求异思维的理论保障。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废旧立新的过程,求异思维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突破陈规,大胆质疑,才有可能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取得前人没有的成果。但是,求异思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平时刻苦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下苦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会按照一贯的思路去思考,研究过程就会流于空泛,只能解决个别细节的小问题,甚至做重复研究,得出的成果往往微不足道,从而失去真正的科研意义和价值,事倍功半,付出巨大的精力反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893—1949)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69.
朱法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06.
刘瑞坚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08,(2).
关键词:理论学习;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104-02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新强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
作者简介:丁霞(1968—),女,广东湛江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
刘盛(1978—),男,江西景德镇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师政部讲师,中央党校博士;
董加喜(1961—),男,湖北阳新人,教授,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
范琳(1967—),女,四川射洪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央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高校青年教师专职从事科研教学,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线骨干力量。因此,努力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需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尚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成为摆在高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重学历,轻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高校都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尤其是本科院校,而在一些重点院校中,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已成为基本要求。但是,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许多高校对教师素质却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在后期对教师的任用过程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素质提升的进修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科学素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相对较薄弱,对青年教师日后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2重实践,轻理论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压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重应用、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极大地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动机和价值取向,功利主义的科研倾向在高校中并不少见。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高校教师都注重短期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研究,如职称、职务的晋升,奖项的评比等。他们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研究工作,而对于基础研究和理论学习,教师与科研人员中真正愿意从事的人很少。
3重科技,轻人文
受市场和政策导向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更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对实用技术的钻研,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更加急于出成果、出专利,对于有实用经济价值的项目非常热心,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科学研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人文思想的追求。这种功利性的科研对高校教师的影响极为明显,直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上的浮躁情绪,这直接表现在近年的论文发表上——虽然数量多,但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没有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底蕴,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科技创新缺乏原动力,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二、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附。”
在对外开放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高校青年教师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研价值观,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气氛和功利主义倾向,自觉抵御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回归科研创新的本质精神,在全心全意的科学研究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和自我价值。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教师相对来说经验不够丰富,当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科研难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只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才能在事物的变化中把握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各种科研创新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就会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发展理论,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许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实践的时候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又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不够用造成的。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实践自然难以推进,难以获得重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于它自身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高校青年教师可以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撑,为科研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力和科学指导。 2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联系着的有机整体。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复杂,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规律,自觉运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第二,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不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我国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曾说过:“一个民族没有技术,一打就跨;一个民族没有精神,不打自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正是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在专业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充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果,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开阔视野,并将习得的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
第三,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将使青年教师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当前高校科研教学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与社会现实结合不紧密,这一现象在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使高校青年教师对舆情世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能及时知悉社会和群众需求的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同步。
3专业理论学习对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意义
第一,专业理论学习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在进入专业研究之前,接触、阅读、把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书籍是进行独立研究的基础。同时,应对前辈和同行已有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进行收集、筛选,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且对已有成果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没有涉及的领域。只有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达到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具有了必备的理论素养,才能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和问题有深度的思考;进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为本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第二,专业理论学习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专业理论学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它还是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在学习专业理论的过程中,能够克服理论太难、太神秘的旧观念,正视自身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健全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精神,锻炼科学思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社会,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最终提高科学素质。
第三,专业理论学习是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求异思维的理论保障。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废旧立新的过程,求异思维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突破陈规,大胆质疑,才有可能在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取得前人没有的成果。但是,求异思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们平时刻苦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下苦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会按照一贯的思路去思考,研究过程就会流于空泛,只能解决个别细节的小问题,甚至做重复研究,得出的成果往往微不足道,从而失去真正的科研意义和价值,事倍功半,付出巨大的精力反而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1893—1949)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69.
朱法良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2006.
刘瑞坚高校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与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