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晚上工人找到新的力量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在《钢的琴》上映数天后才去影院看的,等到想看第二遍的时候,它已经下线了,取而代之的是霸占了大多数放映厅的《变形金刚3》。但我还是愿意再看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钢的琴》,这部电影之于导演张猛的重要性,如同《站台》之于贾樟柯,《孔雀》之于顾长卫。
  在精神气质上,张猛和贾樟柯、顾长卫有很多相近之处,那种无处不在的惆怅,让影片弥漫着忧伤的味道。但《钢的琴》显然不是一部简单的复制品,它有十分清晰的商业元素,比如,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近似于周星驰、宁浩的喜剧情节和台词,作为年轻导演,流行文化在张猛身上留有很深印迹。
  和大多数喜欢《钢的琴》流畅的剧情和丰富的寓意不同,我个人更欣赏它在形式感上的突破。影片一开始小乐队集体身着黑色雨衣演奏哀乐的情形,彻底吸引了我,这是庄重又带有喜感的一幕,它有西方送葬仪式的宗教感,又有东方殡葬文化的传统习俗,在这幕演出中,生与死,存在和失去,凝滞与活跃,悄无声息地聚合在了一起,显得那么真实自然。
  《钢的琴》对于形式感的追求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作为观众你会时常看到,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演群戏的时候,会齐齐地排成一排,像过去时代人们在照相馆照相一样,面对镜头开始表演,本来这种表演方式会让人产生虚假感,但偏偏在《钢的琴》里,可以看到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内心与情感。电影中有放鸽子的镜头,这走的吴宇森式的形式感,有男主角召集诸兄弟制造“钢的琴”的情节,这走的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所用的形式感。当然,最大的形式莫过于最后“钢的琴”炼成,女儿坐在琴边开始弹奏,这时你会想,这未免也太好莱坞了吧,但以往经验会表明,这种好莱坞式的形式感往往最能让观众感动。
  《钢的琴》有很多感情戏,男主角和移情的老婆,男主角和女儿,男主角和他的工友们,但这些感情戏并不是影片的浓墨重彩之处,它着重表达的还是小人物在时代巨变下的心态,在电影中,“钢的琴”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它寄托着片中人物既虚无又真实的幻想,是一代工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写照,可他们阻挡不了时代的转身,如同阻挡不了巨大的工厂烟囟轰然倒塌一样,他们只能回到那架“钢的琴”身边,回味“创造”的快乐,用以抵消内心深处的无助与迷茫。
  对于《钢的琴》最为到位的评价是,它说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工人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往往会把工人形象塑造得勤劳勇敢、热爱事业、忠诚岗位,但却忽略了他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躯体。中国工人对于工厂的依附性特别强,工厂是工人的全部,他们吃住于工厂内,恋爱结婚于工厂内,工厂就是他们的家,当大量工厂如贾樟柯《二十四城记》中的420工厂那样成为一片废墟时,工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忧伤,倒不是失业带来的生存之虞,而是精神依赖倒塌后的无所适从。
  电影中的几个工人形象,各有各的颓废,他们喝酒、唱歌、打架、偷盗……通过这些获得短暂的安慰,但他们的内心,始终拥有一块圣洁之地,那架钢的琴,就成了矗立于这片圣洁之地的不朽塑像。和易碎的木制钢琴相比,“钢的琴”沉重、坚固、耐用、别具一格,它的琴声,给了这虚无飘渺时代重重的一击,琴声飘扬,工人们也在时代的晚上找到了新的语言和新的力量。【责编/九月】
其他文献
小xiǎo朋pénɡ友you好hǎo,本běn期qī终zhōnɡ于yú轮lún到dào我wǒ们men翻fān车chē鱼yú和hé大dà家jiā见jiàn面miàn啦lɑ!呀yā,你nǐ是shì不bu是shì被bèi我wǒ的de样yànɡ子zi吓xià了le一yí跳tiào?别bié害hài怕pà!俗sú话huà说shuō得de好hǎo,“‘鱼yú’不bù可kě貌mào相xiànɡ”。我wǒ虽su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