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滨水空间已成为城市开发热点,但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同质化现象,本文通过对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以期达到营造个性化特点,实现开放空间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区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生态与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居于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历史长河中滨水区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往往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滨水地区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以及具体安排的过程。是对其进行三维空间场所的规划设计,强调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再现,强调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的协调发展。
1.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目标
为每个分区制定城市设计方案,确定当地街道、街区、土地使用、开放空间、街道景观的布置和性质特点。探索和分析有助于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的建筑类型。探索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间形成的关系,包括滨水边缘、绿色空间、广场、街道以及游步道等。以滨水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开发密度作为指导。配备积极灵活的停车服务设施。
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滨水开放空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达性。积极探索一些主要道路和大尺度的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每个分区的设计应与中央滨水区内其他分区的设计相协调。在每个分区内给居民提供合理的开放空间和社区设施。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理念应从本地区的独特性中产生,并体现它的本质精神,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抄袭别人的形式和风格。滨水地区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程的滨水空间。滨水地区的路网形态应该是城市临近地区路网形态的有效延伸,另外,要特别注重滨水步行系统的合理组织。滨水地区的开放空间要和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密切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和公园等。滨水地区的规划要创造符合本地区开发目标的街道模式和空间尺度。滨水地区应鼓励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
3. 常用的设计要素
3.1滨水广场
水边设置的广场、绿地,为人们提供城市中久违了的与水对话的场景,给人工的都市景观增添了趣味,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场所,也成为了水体景观中的核心,更加有利于组织各种滨水化景观的场所。
3.2滨水步道
利用水面和河的堤岸形成步行系统。城市中往往利用堤岸形成城市绿化带,而沿着这条城市绿化带布置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联系着堤岸的各个节点,增强人与水联系,满足人对亲水性的需求。
3.3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是人们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很多城市滨水岸都规划设计了滨水公园,如成都的活水公园,重庆的珊瑚公园等。滨水公园考虑的主要是城市空间和旅游的问题,同时还有生态的问题,以及防洪的功能。
滨水公园的领域感较强,其用地通常形成一个向水的坡面,空间开阔,方向感强。滨水公园的堤岸处理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了环境和景观的品质。通常滨水公园应尽可能保留其自然的岸线,尤其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湿地和天然的滩地。人工修筑的堤岸和防洪堤,也应尽量采用天然的材料如卵石等,做成自然的缓坡或阶梯,并用绿化进行护坡和美化。
3.4环境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地面设施、控制设施、服务设施、卫生设施、城市照明、城市装饰、水景观、绿化、游乐健体设施、标识和广告设施、小品建筑、无障碍设施(通道、坡道、盲道)、公用设施、专用设施及标志。
4.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重视生态设计
一是克服随意排污避免水域污染;二是加強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周边形成多样化的滨水空间;三是加强管理,由于人民素质还不是很高,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还在发生;四是在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五是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种植尽量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4.2突出公共性质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而此河段主要是提供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就应满足下面这些需求:清早大众的晨练;白天老人的休憩、聊天、晒太阳与孩子们的嬉闹;傍晚时大人流量的散步及停留的场所;夜晚年青人偶尔的聚会及恋人的约会;还有节假日的街头表演和街头市场等等。因此,不可改变的固定设施不能设置太多,应该通过可移动的设施来支持和弥补空间功能的可变性和多样性。
4.3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亲水平台。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受,凸出式岸线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当然还要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5.结语
当前对滨水空间综合利用有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大多数城市以营造自然文化空间为主,部分城市结合城市商业、居住、创新等功能,形成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区,也有的城市通过沿河工业区的综合改造利用,形成文化创意、展览、休闲的空间,实现城市旧工业区的蜕变,无论何种模式适合才是最好的。通过规划设计的过程,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城市人对滨水型开放空间的需求,进而设置相应的元素达到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祝卿.中小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初探.山西建筑,2010年11月;
周文琴;周煦.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分析——以南昌青山湖湖滨公园为例.江西科学,2012年05期;
郑文晖;李宏利.大都市滨江地区生态景观更新改造的研究与实践.生态经济,2011年08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区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生态与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居于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历史长河中滨水区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往往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格局。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滨水地区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以及具体安排的过程。是对其进行三维空间场所的规划设计,强调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再现,强调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的协调发展。
1.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目标
为每个分区制定城市设计方案,确定当地街道、街区、土地使用、开放空间、街道景观的布置和性质特点。探索和分析有助于形成独特滨水景观的建筑类型。探索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间形成的关系,包括滨水边缘、绿色空间、广场、街道以及游步道等。以滨水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开发密度作为指导。配备积极灵活的停车服务设施。
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滨水开放空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达性。积极探索一些主要道路和大尺度的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每个分区的设计应与中央滨水区内其他分区的设计相协调。在每个分区内给居民提供合理的开放空间和社区设施。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理念应从本地区的独特性中产生,并体现它的本质精神,而不是一味盲目地抄袭别人的形式和风格。滨水地区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程的滨水空间。滨水地区的路网形态应该是城市临近地区路网形态的有效延伸,另外,要特别注重滨水步行系统的合理组织。滨水地区的开放空间要和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密切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和公园等。滨水地区的规划要创造符合本地区开发目标的街道模式和空间尺度。滨水地区应鼓励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有意识地把居住、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人气,展示当地特有的社会生活场景。
3. 常用的设计要素
3.1滨水广场
水边设置的广场、绿地,为人们提供城市中久违了的与水对话的场景,给人工的都市景观增添了趣味,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场所,也成为了水体景观中的核心,更加有利于组织各种滨水化景观的场所。
3.2滨水步道
利用水面和河的堤岸形成步行系统。城市中往往利用堤岸形成城市绿化带,而沿着这条城市绿化带布置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联系着堤岸的各个节点,增强人与水联系,满足人对亲水性的需求。
3.3滨水公园
滨水公园是人们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很多城市滨水岸都规划设计了滨水公园,如成都的活水公园,重庆的珊瑚公园等。滨水公园考虑的主要是城市空间和旅游的问题,同时还有生态的问题,以及防洪的功能。
滨水公园的领域感较强,其用地通常形成一个向水的坡面,空间开阔,方向感强。滨水公园的堤岸处理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了环境和景观的品质。通常滨水公园应尽可能保留其自然的岸线,尤其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湿地和天然的滩地。人工修筑的堤岸和防洪堤,也应尽量采用天然的材料如卵石等,做成自然的缓坡或阶梯,并用绿化进行护坡和美化。
3.4环境设施
包括交通设施、地面设施、控制设施、服务设施、卫生设施、城市照明、城市装饰、水景观、绿化、游乐健体设施、标识和广告设施、小品建筑、无障碍设施(通道、坡道、盲道)、公用设施、专用设施及标志。
4.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重视生态设计
一是克服随意排污避免水域污染;二是加強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周边形成多样化的滨水空间;三是加强管理,由于人民素质还不是很高,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还在发生;四是在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五是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种植尽量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4.2突出公共性质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而此河段主要是提供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就应满足下面这些需求:清早大众的晨练;白天老人的休憩、聊天、晒太阳与孩子们的嬉闹;傍晚时大人流量的散步及停留的场所;夜晚年青人偶尔的聚会及恋人的约会;还有节假日的街头表演和街头市场等等。因此,不可改变的固定设施不能设置太多,应该通过可移动的设施来支持和弥补空间功能的可变性和多样性。
4.3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亲水平台。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受,凸出式岸线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当然还要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
5.结语
当前对滨水空间综合利用有不同的形式和策略,大多数城市以营造自然文化空间为主,部分城市结合城市商业、居住、创新等功能,形成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区,也有的城市通过沿河工业区的综合改造利用,形成文化创意、展览、休闲的空间,实现城市旧工业区的蜕变,无论何种模式适合才是最好的。通过规划设计的过程,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城市人对滨水型开放空间的需求,进而设置相应的元素达到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祝卿.中小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初探.山西建筑,2010年11月;
周文琴;周煦.城市滨水空间研究分析——以南昌青山湖湖滨公园为例.江西科学,2012年05期;
郑文晖;李宏利.大都市滨江地区生态景观更新改造的研究与实践.生态经济,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