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着能源、环保、资源等严峻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工业生产高技术应用较少、科技产业链价值低的问题不断凸显。在十七大报告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大决策。多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促进工业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走新型化的工业发展道路、实现新形势下的工业经济发展。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本文在阐述工业化、信息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并探讨了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策略。
基本概念
工业化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则是人类后现代化阶段的标志,因此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相互联系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工业化是以应用机器化实现大生产目标的规模化生产的过程,及该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早期工业化主要指的是工业化的生产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工业化中的工业化结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信息化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社会的公共资源为基础,调整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模式的过程。侠义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广义的信息化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解放人的体力劳动,工作的对象是能源和物质,工作的手段是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工作的过程是实现物质、能源向产品的转化,工作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信息化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工作对象是知识和信息,工作手段是计算机程序、代码、模型等,工作过程是通过应用软件或模型实现基础信息或知识的加工、处理、传输、分析和提炼等,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物质生产的水平和能力,提升信息处理利用的综合水平。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工业发展是以资本为导向的,即资本是推动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等的首要因素;信息化发展则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即由于技术的发展、创新带动了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模式下需求和供应为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如何协调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
任何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发达国家中,一般是在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后进入到信息化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工业生产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信息化特征,大量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和推广,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很多都是大量消耗或占用自然资源、能源等,或以自然资源破坏为代价的,一般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资源消耗等来实现的产能提高、产业发展。长此以往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都无法支撑,迫切需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起来,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
通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设计、规划、制造、生产、销售、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能够提升生产的水平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工业生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应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能够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满足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例如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统一、综合、有效配置,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客户的有效管理,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策略
(1)战略取向
首先,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的工业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例如纺织、服装、钢铁、机械等加工制造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相互隔离、产业边界清晰。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产业模式发生了改变,由重视工业生产技术逐渐转变为重视信息化等现代技术。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分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同行业之间“零交流”的产业模式。工业生产从专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改进,逐渐转变为专注于系绕性、融合性、跨行业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其次,要重视主导产业做大做精。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产业,例如华南地区的服装加工制造业,江浙地区的小商品制造,东三省的能源制造等,都属于当地的主导产业。两化融合的趋势下,要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主导产业的实力。以小家电产业为例,可以大力培育自主研发的专用芯片,培养骨干企业、骨干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从重视产量逐渐过渡到重视国产小家电的质量和先进性,推动国产小家电的精细化发展。
第三,要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以现代信息科技、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物联网、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环保科技等产业。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新兴產业仍能保持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因此,在全面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与扶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起点高、规模大的新兴产业结构。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主要是指为工业生产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或解决方案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关键环节,熟悉传统生产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能够帮助工业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日常管理、营销、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环节的软件开发与维护,并提供后期的软件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软件服务水平。 最后,促进形成工业产业集聚区。工业产业集聚区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聚集起来所形成的区域。产业聚集区内部企业通过不断细化产业链,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式。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刺激,从而使每一家企业都具有竞争压力,不断地提升企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和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在区域内部能够形成积极向上、持续创新的竞争氛围,实现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良性扩散,从而带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形成整个工业产业聚集区内部的竞争优势。
(2)发展策略
首先,要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切人点。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逐步应用的信息化,因此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两化融合切人点至关重要。两化融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品质量提升。因此两化融合的切人点可以包括生产层面、产业层面和产品层面兀.个方面。生产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进生产加工制造的流程,改善制造工艺水平;产业层面的融合是指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升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产品层面的融合主要是指数字化、网络化的营销手段与工业生产产品的有效结合。
其次,要不断完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支撑保障条件。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导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将两化融合作为地方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设立专项基金扶植地方政府、企业加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大两化融合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对人才的引进、任用和激励机制。
最后,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工业加工过程、产品销售、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的技术改进,最重要的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提升整个工业生产的素质、能力和活动,从根本上振兴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效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原本割裂的工业生产、加工制造等企业有机融合起来,减小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隔离,实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及服务能力的交互,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产业。
总结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本文在阐述工业化、信息化基本理論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探讨了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策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知识协同、资源共享及服务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基本概念
工业化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则是人类后现代化阶段的标志,因此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相互联系又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工业化是以应用机器化实现大生产目标的规模化生产的过程,及该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早期工业化主要指的是工业化的生产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工业化中的工业化结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了重要地位。信息化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社会的公共资源为基础,调整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模式的过程。侠义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广义的信息化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解放人的体力劳动,工作的对象是能源和物质,工作的手段是现代化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工作的过程是实现物质、能源向产品的转化,工作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信息化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工作对象是知识和信息,工作手段是计算机程序、代码、模型等,工作过程是通过应用软件或模型实现基础信息或知识的加工、处理、传输、分析和提炼等,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物质生产的水平和能力,提升信息处理利用的综合水平。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也不同,工业发展是以资本为导向的,即资本是推动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等的首要因素;信息化发展则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即由于技术的发展、创新带动了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模式下需求和供应为发展的主要特征。因此如何协调资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
任何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发达国家中,一般是在工业化进程基本结束后进入到信息化阶段。目前,我国处于工业生产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信息化特征,大量信息化技术已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和推广,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很多都是大量消耗或占用自然资源、能源等,或以自然资源破坏为代价的,一般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资源消耗等来实现的产能提高、产业发展。长此以往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都无法支撑,迫切需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起来,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
通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设计、规划、制造、生产、销售、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能够提升生产的水平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工业生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应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能够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满足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例如应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统一、综合、有效配置,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客户的有效管理,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等。
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策略
(1)战略取向
首先,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的工业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例如纺织、服装、钢铁、机械等加工制造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相互隔离、产业边界清晰。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产业模式发生了改变,由重视工业生产技术逐渐转变为重视信息化等现代技术。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了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分享,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同行业之间“零交流”的产业模式。工业生产从专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改进,逐渐转变为专注于系绕性、融合性、跨行业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其次,要重视主导产业做大做精。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产业,例如华南地区的服装加工制造业,江浙地区的小商品制造,东三省的能源制造等,都属于当地的主导产业。两化融合的趋势下,要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主导产业的实力。以小家电产业为例,可以大力培育自主研发的专用芯片,培养骨干企业、骨干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从重视产量逐渐过渡到重视国产小家电的质量和先进性,推动国产小家电的精细化发展。
第三,要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以现代信息科技、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物联网、软件开发、生物医药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环保科技等产业。近年来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新兴產业仍能保持销售额的持续增长。因此,在全面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与扶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形成起点高、规模大的新兴产业结构。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背景下产生的,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主要是指为工业生产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或解决方案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关键环节,熟悉传统生产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能够帮助工业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制造、日常管理、营销、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环节的软件开发与维护,并提供后期的软件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软件服务水平。 最后,促进形成工业产业集聚区。工业产业集聚区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将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聚集起来所形成的区域。产业聚集区内部企业通过不断细化产业链,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式。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刺激,从而使每一家企业都具有竞争压力,不断地提升企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和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在区域内部能够形成积极向上、持续创新的竞争氛围,实现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良性扩散,从而带动企业更好地发展,形成整个工业产业聚集区内部的竞争优势。
(2)发展策略
首先,要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切人点。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逐步应用的信息化,因此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两化融合切人点至关重要。两化融合的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品质量提升。因此两化融合的切人点可以包括生产层面、产业层面和产品层面兀.个方面。生产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进生产加工制造的流程,改善制造工艺水平;产业层面的融合是指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升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利用资源,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产品层面的融合主要是指数字化、网络化的营销手段与工业生产产品的有效结合。
其次,要不断完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支撑保障条件。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导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将两化融合作为地方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设立专项基金扶植地方政府、企业加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大两化融合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对人才的引进、任用和激励机制。
最后,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工业加工过程、产品销售、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的技术改进,最重要的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提升整个工业生产的素质、能力和活动,从根本上振兴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效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原本割裂的工业生产、加工制造等企业有机融合起来,减小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隔离,实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及服务能力的交互,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产业。
总结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本文在阐述工业化、信息化基本理論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意义,探讨了工业经济转型的战略取向和发展策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知识协同、资源共享及服务能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