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疆班学生在粤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ji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内地新疆班高中班相比,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招收的大专新疆班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新疆班学生特有的文化特征会如何改变?他们能否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笔者通过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新疆班学生进行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疆班;文化适应
  作者简介:马韵(1978-),女,安徽合肥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助理研究员;李浩欣(1965-),女,广东兴宁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50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12-03
  
  一、新疆班基本情况介绍
  为支援边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2010年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工作部署,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被指定为全省唯一一所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的高职院校,招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范围内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定向培养全日制五年初等教育(中文)专业的大专学生。
  2010年10月,第一批2010级新疆学生共70人入校,其中男生32人,女生38人。少数民族学生63人,分别为藏族1人,塔吉克族2人,维吾尔族60人,占学生总数的90%,汉族学生7人,占学生总数的10%。
  与内地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学生相比,这批学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均为喀什地区生源,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的喀什市、疏附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英吉沙县、巴楚县和伽师县,而内高班则面向全自治区招生。第二,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皆为民考汉(是指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学习期间,主要以汉语授课,考试均是用汉语作答)考生,内高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包括民考汉、民考民考生。第三,在编班形式上新疆班学生独立成班,内高班则多为插班教学。第四,在培养目标上,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为新疆喀什地区基础教育对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掌握必备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师综合职业技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内高班主要是为新疆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献身西部建设的“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合格高中毕业生。第五,在毕业前景方面,定向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毕业资格后返疆就业,内高班学生则在办班学校当地参加高考。
  二、新疆班学生在粤文化适应现状调查
  要了解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首先需要明确“文化适应”这一概念。1936年,Redfield,Linotn和Herskovits对“文化适应”进行了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①
  本文中,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新疆班学生)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个体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变化的现象。
  为了对新疆班学生在粤的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解,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被调查者来粤前的一些情况;来粤初期的一些情况;在广州的文化适应情况。
  2011年6月,笔者在新疆班发放问卷69份(有一位学生因病退学),其中回收问卷69份,有效问卷69份。
  1.来粤前的一些情况
  在全部被调查者中,被调查者的父亲的职业按所占百分比排名依次是干部、农民、工人、教师、下岗工人和司机,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7.68%、21.74%和14.49%;母亲的职业按所占百分比排名依次是农民、干部、工人、家庭主妇、教师、医务人员以及个体劳动者,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别是24.64%、18.84%和15.94%。
  对于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有34.78%的学生觉得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47.83%的学生觉得还可以,而有17.39%的学生觉得不好。
  对于这些学生来粤学习,98.55%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支持,唯一反对的家长是不舍得孩子离开身边。问及学生赴粤学习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理由:第一,举办新疆班是国家和广东省智力援疆的一项举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享受相应的医疗补贴、交通补贴等,从而能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第二,内地有更好的师资和学习条件;第三,可以到经济发达地区见见世面;第四,父母希望孩子到内地接受教育。
  2.来粤初期的一些情况
  在回答“初到广州,你认为现实的广州和你心目中的广州有多大差距?”这一问题时,有50名学生(占75.36%)认为自己心中所设想的广州与现实之间有着一定差距,现实中的广州城市更繁华,市民更加文明。
  对于“你认为广州和新疆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这个开放式问题,不少学生认为广州的生活节奏快,他人完成工作的效率高,时间观念强,讲究文明礼仪……
  对于“你现在是否适应了广州的饮食和气候?”这个问题,有21.7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快能够适应,55.07%的学生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能够慢慢适应,而23.19%的学生认为到现在都不怎么适应。
  3.在粤的文化适应
  新疆班学生从祖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来到被称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身处一个与当初生活不同的异质文化之中,必然会面对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变化。
  (1)心理过程的适应。
  在考察学生“对现在就读的学校满意程度”时,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很高,占到98.55%,其中非常满意的有40.58%,只有1.45%的学生不满意。
  当被问及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时,有81.16%的学生觉得满意,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则有13.04%,只有5.8%的学生(4名)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认为广州的物价水平偏高,例如伙食费用高,家乡0.5元一个的馕饼,广州要卖2元;1人认为学习上有困难,有些科目因基础差而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2人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对于“你常常意识到自己是新疆的少数民族吗?”的回答,有96.67%的少数民族学生有这样的感受,正如一位学生和笔者在闲谈时说到,“大家说到我们总提新疆班,平时活动主要和班里的学生一起,和其他汉族学生的交流比较少。”
  当被问到“每次过自己的民族节日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选择“特别想家”、“很开心很自豪”、“想好好玩一玩”的比例分别为69.57%、17.39%和13.04%。事实上,“想家”是学生在异地文化适应中要不断克服的一种情绪,学生开始觉察到粤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并且体验到了来自异文化的压力,在异文化的压力下,部分学生会感到混乱、困惑、无力和孤独。
  在回答“你平时喜欢听什么歌曲”时,有大部分学生选择“无论是本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都听”,而且他们喜欢的歌手和本省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包括周杰伦、蔡依林、S.H.E等。对于广东地区常用的粤语,有44.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还有4.35%的学生借阅了相关书籍进行自学。
  从总体上来说,新疆班学生对饮食、气候等一些客观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度不是很高,但其内心对学校、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另外,新疆班学生从他人的眼中意识到自己所属群体的不一样,但在主观上他们也愿意了解本地的文化。
  (2)行为过程的适应。
  对于学习,有71%的学生感觉现在学习的功课比较容易,只有20%的学生觉得比较难,在问及“你认为最难的学习科目是什么?”,选择英语的比例是最高的,占到33%。
  在调查学生“掌握汉语的程度如何”一项中,有87%的学生觉得自己能熟练地听说读写,13%的学生觉得自己能熟练地说、读,但常写错别字。学生的汉语能力高于预想也与班内少数民族学生均为民考汉学生有关。
  当被问及“你在课外更多地使用汉语还是维语”时,80%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使用维语”;在问到“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们更愿意和本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还是与其他班级的汉族学生一起学习?”,有51.7%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
  在回答“你非新疆籍的朋友多吗”一题中,被调查者中有65.2%的学生选择的是“有几个”,20.3%的学生选择了“有很多”,有14.5%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而选择“没有”一项的学生中,他们的原因是“接触他们的机会比较少”。
  在考察他们“是否愿意和内地的学生做朋友”时,98.6%的学生是愿意的,这与有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内地朋友形成了一种内心的冲突。问到被调查者实际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时,选择自己最好的朋友是“本班本民族”和“非本班本民族”的很多,分别占被调查者总体人数的30.4%和28.9%,选择“本班非本民族”的有14.5%,而选择“非本班的非本民族”的最少,只有4.4%。
  在遇到困难时,“自己想办法克服”、“告诉朋友同学”、“告诉老师”、“给家里打电话”的比例分别是46.4%、30.4%、16%和7.2%。
  从上可见,新疆班大多数学生汉语水平较好,渴望与内地的学生建立友谊,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只有不多的学生拥有很多内地朋友,大多数的朋友还是本民族的。解决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愿意采取“自己克服”的方式。
  (3)职业理想。
  理想是人奋斗的动力,被调查者在回答对自己未来去向的打算时,选择“回新疆当老师”的占了84.1%,还有14.5%的选择“回新疆考公务员”,只有1.5%的学生选“不知道”。通过笔者和学生之间的聊天发现他们时刻感受到新疆和内地的区别,感受到新疆学生和内地学生的区别,在去向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要回家乡就业。至于职业,由于新疆班学生属于定向培养,多数学生选择教师职业也与现实情况一致。
  三、新疆班学生在粤文化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
  1.新疆班学生文化适应不良的表现
  (1)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
  广州的气候与新疆的气候有较大差别,与北方相比,南方炎热潮湿四季不分明,新疆班许多学生都是在较长时期内慢慢适应本地气候的,有些学生还因为水土不服而引发身体上的不适。
  (2)对物质环境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为对饮食的不适应,尽管在学校中专设了清真食堂,但与新疆相比,学生还是对内地的饮食不太适应。他们更乐意选择羊肉而不是鸡肉和牛肉,有的学生会利用每周末的外出时间,到校外一些清真饭馆里吃上一些比较地道的家乡菜。
  (3)对文化、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首先,新疆学生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上课迟到、做作业拖拉、集体活动时更为突出,半数学生迟到;其次,就是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与内高班学生不同,高职院校的新疆班学生没有高考压力,只要顺利完成学业,就可获得大专文凭;再次,学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部分学生产生“被囚”心理,觉得成为了大学生仍像高中生一样没有自由。
  (4)对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新疆班的学生,族群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中会以“汉人”、“维族人”来做群体区分,而新疆班中的汉族学生又成为少数,也会与本班的其他民族学生产生隔阂;再加上部分内地学生对新疆人存在偏见,伤害了新疆学生的自尊,加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和矛盾,使得新疆学生的族群意识越发强烈,始终认为自己是异文化者。在人际交往方面,新疆班学生普遍希望能与内地的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而在实际中,身边的好朋友大多仍是本民族的学生,真正拥有内地朋友的并不多。
  2.原因分析
  (1)文化间断与适应困难。
  新疆班学生到内地高职院校学习,造成了原有文化的中断,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了维语课以及民族团结、民族政策课程,与其原有文化联系不多,并且任课教师全部使用汉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冲突,从而引发适应问题。
  (2)文化差异与价值冲突。
  新疆班学生在粤学习生活,面临着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例如,在回答“传承本民族文化需要吸收其他外来优秀文化”这一问题时,有26.5%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不同意,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敏感的民族意识。
  (3)文化认同有别与适应困难。
  众所周知,要了解他人讲话的意义,听者除了有相应的语言能力外,还应理解表达意义的文化背景线索。新疆班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其语言类型、思维方式都与广东学生有极大差异。有时会出现表述因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
  (4)族群认同与文化适应。
  我国是一个多族群统一的国家,汉族作为我国的主体族群,其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也处于主体地位,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和历史传统文化,新疆班学生来到内地,其族群认同会更强烈,面对文化冲击时也会表现得更为激烈一些,从而出现文化适应困难。
  (5)青年期的发展危机与文化适应。
  新疆班的学生大多在15~18岁之间,具有如下的特点: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造成身心发展失衡,常导致理智不能控制因身体成熟而衍生的冲动;在广州求学,导致学生远离自己熟悉的族群文化形成与异地文化的冲突;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学校对其的照顾,以自我为中心,对很多方面存有抱怨,而不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处于与自己早期不同的异文化环境中,自尊心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重感情,但思维的片面性却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够。
  四、新疆班学生在粤文化适应的教育对策
  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新疆班学生,不仅仅是对新疆教育发展的支持和贡献,也是探索扩展教育服务领域模式的一次绝好机会。因为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学校教育必然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
  1.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面对高职院校新疆班这一特殊的群体,院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通过规范行为,来转变其原有的一些诸如时间观念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不良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在粤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在尊重其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院系制订了《五年制新疆班学生文明常规养成规范》、《新疆班学习生活指南》、《新疆班班主任工作职责》、《新疆班学生离校有关规定》、《新疆班学生突发疾病处理预案》等规定,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文明规范、外出活动、生活作息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累积到一定次数,会根据违纪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乃至相应的纪律处分。实践证明,相关规定执行后,学生上课迟到、抽烟喝酒等违纪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
  2.以情感人、以教育人、以文化人
  (1)加强准备教育,全方位关心学生。
  新疆班学生千里迢迢来到广州,首先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主动适应的能力,才能顺利地在广州学习和生活。因此,新疆班刚一到校,经过休息调整,学校就联合教学、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有关部门对学生实施准备教育,例如组织观看历史文化记录影片、举行健康知识讲座、内高班师生学习经验会等,让新疆班学生逐步了解广州的气候、文化、习俗等。此外,院系还在高年级学生中招募了志愿者,与新疆班学生组成“5+2”(5个维吾尔族学生和2个汉族学生为一组)互帮互助学习和生活小组,平时参与新疆班晨读和晚自习管理,周末带领新疆班学生外出购物、办理各种事务,帮助他们更快地熟悉学院、适应大学生活、适应当地文化。
  (2)制定合理方案,在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育人工程。
  新生入学后的普通话、英语摸底测试表明,新疆班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较好,汉语书面表达及英语较差,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为了因材施教,学校多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考证要求等方面调整,量身打造了《五年制初等教育(中文)专业新疆班人才培养方案》,减少了“普通话”课的学时数;开设了国家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必修的“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政策”课程;特设维语课,加开了写字课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训练理科思维的“科学”课。在教学中,各任课教师把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这一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育人水平。与此同时,学校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另一个育人平台,鼓励支持新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专门策划举办了岭南故事会、朗读比赛、民族传统节日歌舞表演等极具特色的活动,促进了民族交流,有助于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
  (3)感受岭南文化,体验广东开放进取的风气和建设成果。
  要适应异地,必须走近该地文化。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新疆班学生外出活动,例如观赏广州亚运夜景、逛花市感受广州春节民俗气氛、组织珠海一日游、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和广东美术馆等,让新疆班学生被迥异于新疆风情的岭南文化特色、广东开放进取的风气和建设成果深深打动。在与广州这座城市和市民的亲密接触中,新疆班学生真切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成就,逐步适应并融入广州的生活,成为现代化城市中的一分子。
  3.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新疆班学生具有和广大青少年共有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独特性。学校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选拔一支不仅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能尊重文化差异,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举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使学生学会一些常规的心理知识,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积极寻求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对其进行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有效地帮助解决新疆班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4.尊重文化差异,开展跨文化理解教育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促进新疆班学生在粤文化适应的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是对新疆班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力的群体。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新疆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师生对新疆文化了解和认同的过程。对于新疆班学生而言,尊重他们的文化,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举行民族政策风俗科普讲座,开展各系联谊活动等形式,有助于本地师生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饮食习惯、风俗禁忌、文化传统,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气质性格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有助于各方互相了解文化背景,增强认同感,缩短磨合期,使新疆班学生更快地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总而言之,对于新疆班学生而言,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心理成长过程,除了要面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不同的压力,还要面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冲突。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适时地根据具体情况理性调整,就能成功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注释:
  ①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参考文献:
  [1]范伦特.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23.
  [2]陆异.北京市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1993,(3):20-23.
  [3]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44-47.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健康的具有持续良性发展的心理素质是合格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潜质之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呈现良性态势,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具体表现在与人际关系、恋爱、学习和职业有关的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复杂,社会变迁的冲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偏离是主要根源。干预的手段主要是增强心理教育的重视性,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等。  
期刊
摘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诚信教育的价值关系,有助于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内涵,从而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健康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价值内涵  作者简介:李海涛(1981-),男,湖南衡南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政工师;汤晓兰(1980-),女,湖南南县人,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通过对广西职教师资培养的问卷调查,获知师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对教学不太满意,与教师缺乏沟通,专业选择以被动为主等。希望这些情况能引起办学者的注意,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办学中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广西;职教师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逯长春(1982-),男,山东莱芜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0年度
期刊
摘要:在介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发展历程及当前主要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即按照物联网技术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建立了感知层技术课程、传输层技术课程和应用层技术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统一于物联网这一整体。同时通过实施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和校企联合方法推动培养物流信息化应用操作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事业是国家基本国策,也是当代理工科教学必然要加强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教育内容,但是尚未将其有效而系统地整合到本科生教学与培养体系中。文章介绍了如何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将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低碳技术、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技术与传统的工程热力学基本理论、热力性质、热力过程、热力循环相整合。  关键词:节能减排;全球气
期刊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并从教师视角探讨了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指出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且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问题;教师角色  作者简介:崔长春(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讲师;马云俊(1978-),男,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
期刊
摘要:树立“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理念,通过基础工作的“五心”服务方法做好真诚服务,真正用心地去为读者服务,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消除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促进图书馆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五心方法;服务理念  作者简介:闵玉瑾(1973-),女,上海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张法全(1969-),男,河南林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
期刊
摘要:针对泰山医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从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指导教师选择、管理措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验管理员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以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彰显专业特色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庆乐(1979-),男,河北宁晋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董建(1976-),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
期刊
摘要:根据高职环境类专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高职“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应坚持以学生的能力本位培养为核心。从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工程实践和污水处理工工种培训与考核四个方面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水污染控制技术;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乔启成(1983-),男,安徽安庆人,南通农业职
期刊
摘要:根据郑州轻工业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注意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和经验。通过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MATLAB;网络教学   作者简介:任景英(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