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成为首先要破解的课题。惠东县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引,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重点推进,科学谋划,形成颇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特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主推力,为惠东经济注入强动力。
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奕达康绿宝”牌马铃薯拿到了“通行证”,成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供各国游客品尝。据了解,在世博期间,惠东先后输送6000多吨冬种马铃薯特供上海世博会,通过全国检测中心检测,确定100%无公害,绿色、生态、安全、放心。
“惠东,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冬种马铃薯。”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爱均介绍说,惠东冬种马铃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贸出口组引进尝试种植,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平海逐步扩大至全县。
近几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空档,坚持把发展冬种马铃薯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长足发展。“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和奕达农贸有限公司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两家马铃薯企业。”张爱均告诉记者,全县冬种马铃薯13万亩,其中九华公司就带动了铁涌、稔山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仅马铃薯一项户均增收1.8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冬种马铃薯、甜玉米、甘薯、海水养殖……目前惠东县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山区生态资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居全市第一位。惠东有9个镇、16个村获评“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村”,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要把惠东打造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采访中,张爱均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打造特色镇专业村,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引导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三三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万亩”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3千亩”标准化、企业化和科技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2千亩”节水、节地、高效与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我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张爱均介绍说,截止2012年9月,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4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在惠东,靠种植马铃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比比皆是,“马铃薯楼”、“甘薯楼”、“甜玉米楼”等在惠东各地拔地而起。
谈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设想,张爱均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扶贫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以上。”
鞋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黄埠,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它是广东惠东县海边上的一个小镇,与闻名的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相邻。这里便是惠东鞋业的起点,名副其实的“黄金埠”。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台湾人、香港人、外来务工者和无数的商人见证了这座小镇从农田遍布到无数工厂崛起的巨变。如今,狭长的稔平半岛也因无数的制鞋厂和外来人群而变得热闹非凡。
时间追溯到32年前,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乡创业,在黄埠办起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式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由于制鞋投资成本低,市场效益好,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仿效,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形成规模发展。紧邻黄埠的吉隆,成为惠东另外一个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两旁的店面鳞次节毗,虽装饰各异、名称有别,但招牌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鞋”字,几乎所有摆卖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鞋和各种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乡”、“鞋都”之类的名词会一股脑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惠东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产品丰富,品牌比较多,发展也比较平衡。”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宠华告诉记者,制鞋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突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惠东的鞋产品已经“走”向全国。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如今,鞋业已成为惠东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黄埠、吉隆两镇65%以上鞋产品出口,远销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制鞋业更多的优惠;引导企业抓创新、抓品牌创建和集团组建等;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皮革展、马来西亚国际鞋业展和举办鞋文化节等机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从2002年开始,惠东每两年举办一次鞋文化节,这对提高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鞋业的流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东在市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鞋文化节,有力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促进了企业市场开拓、宣扬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品牌。”据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吴祖瑜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目前,惠东制鞋业发展到4888多家,年产鞋8亿双,鞋业总产值220亿元,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
采访期间,记者还获悉,惠东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这无疑也标志着惠东鞋业终真正进入“品牌”时代。
对惠东鞋业发展前景,张宠华表示乐观。他告诉记者,惠东县已经把制鞋业列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制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县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获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3万至50万元的奖励。县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以贴息贷款等形式帮助企业推进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
“惠东工业密度、人口密度不大,发展空间很大,有山有海,地缘优势好,惠东工业园区也比较多,蓄势而发,前景很好。”张宠华说。
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奕达康绿宝”牌马铃薯拿到了“通行证”,成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供各国游客品尝。据了解,在世博期间,惠东先后输送6000多吨冬种马铃薯特供上海世博会,通过全国检测中心检测,确定100%无公害,绿色、生态、安全、放心。
“惠东,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冬种马铃薯。”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爱均介绍说,惠东冬种马铃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贸出口组引进尝试种植,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平海逐步扩大至全县。
近几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空档,坚持把发展冬种马铃薯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长足发展。“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和奕达农贸有限公司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两家马铃薯企业。”张爱均告诉记者,全县冬种马铃薯13万亩,其中九华公司就带动了铁涌、稔山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仅马铃薯一项户均增收1.8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冬种马铃薯、甜玉米、甘薯、海水养殖……目前惠东县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山区生态资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居全市第一位。惠东有9个镇、16个村获评“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村”,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要把惠东打造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采访中,张爱均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打造特色镇专业村,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引导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三三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万亩”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3千亩”标准化、企业化和科技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2千亩”节水、节地、高效与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我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张爱均介绍说,截止2012年9月,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4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在惠东,靠种植马铃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比比皆是,“马铃薯楼”、“甘薯楼”、“甜玉米楼”等在惠东各地拔地而起。
谈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设想,张爱均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扶贫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以上。”
鞋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黄埠,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它是广东惠东县海边上的一个小镇,与闻名的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相邻。这里便是惠东鞋业的起点,名副其实的“黄金埠”。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台湾人、香港人、外来务工者和无数的商人见证了这座小镇从农田遍布到无数工厂崛起的巨变。如今,狭长的稔平半岛也因无数的制鞋厂和外来人群而变得热闹非凡。
时间追溯到32年前,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乡创业,在黄埠办起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式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由于制鞋投资成本低,市场效益好,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仿效,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形成规模发展。紧邻黄埠的吉隆,成为惠东另外一个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两旁的店面鳞次节毗,虽装饰各异、名称有别,但招牌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鞋”字,几乎所有摆卖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鞋和各种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乡”、“鞋都”之类的名词会一股脑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惠东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产品丰富,品牌比较多,发展也比较平衡。”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宠华告诉记者,制鞋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突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惠东的鞋产品已经“走”向全国。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如今,鞋业已成为惠东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黄埠、吉隆两镇65%以上鞋产品出口,远销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制鞋业更多的优惠;引导企业抓创新、抓品牌创建和集团组建等;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皮革展、马来西亚国际鞋业展和举办鞋文化节等机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从2002年开始,惠东每两年举办一次鞋文化节,这对提高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鞋业的流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东在市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鞋文化节,有力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促进了企业市场开拓、宣扬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品牌。”据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吴祖瑜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目前,惠东制鞋业发展到4888多家,年产鞋8亿双,鞋业总产值220亿元,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
采访期间,记者还获悉,惠东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这无疑也标志着惠东鞋业终真正进入“品牌”时代。
对惠东鞋业发展前景,张宠华表示乐观。他告诉记者,惠东县已经把制鞋业列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同时鼓励制鞋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县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获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3万至50万元的奖励。县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以贴息贷款等形式帮助企业推进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
“惠东工业密度、人口密度不大,发展空间很大,有山有海,地缘优势好,惠东工业园区也比较多,蓄势而发,前景很好。”张宠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