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彤终于走到了前台。
7月1日,曾任朱镕基总理翻译的朱彤被任命为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这个曾经辉煌,随后复归“平淡”的传奇翻译再一次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喧嚣和公众的艳羡了。
实职?虚职?
“这个职位做什么真的不好说。”一家德意志银行直接竞争对手的投行高管直言,“中国区总经理有时候是一个虚位,实权很少,也许是为其他人让路,也许是她在管理或者政府关系上有过人之处,所以这个职位对于纯粹业务的参与程度与影响似乎不是很直接的。”
朱彤成为德意志银行在华地区业务的核心人物,尽管众说纷纭。同时,德意志银行的另一位老将高峰则接替原行长,也是在公司内部“褒贬不一”的邓宁,成为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
就在朱彤获得新职前后几天当中,德意志银行亚洲区公司金融业务主席兼企业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蔡洪平开始频繁出镜,到处兜售德意志银行的新想法和新战略。
德意志银行似乎开始“蠢蠢欲动”了。
朱彤,生于1968年,早年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议员培训班,1990年加入外交部翻译室,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在朱镕基任副总理时期,朱彤曾多次为其担任翻译,一度有“第一翻译”之称。
2003年,朱彤“转身”,加盟德意志银行,并被任命为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德意志银行中国金融机构业务部主管。当时对其职位的描述就是:全面参与该行中国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并负责在华的运营控制和整体业务的全面协调。
貌似管理者的角色,但政府公关或许更为直接。
当时的德意志银行可是相当风光,在张红力和朱彤的带领下,一直在中国被视为二线投行的德意志银行异军突起,参与了很多的重大交易。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一直藏在身后的朱彤功不可没,毕竟,像朱彤这样背景、这样人脉关系的低调“明星”是每一个投行的最爱。
尽管朱彤不可能承认,但所有的人都会问,蔡洪平的到来究竟会改变德意志银行什么?
2010年7月2日的晚上,瑞银集团亚太区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告退,随即闪电转投德意志银行。“这并不意味着我要离开投资银行,我不外乎是从一个平台向另一个平台迎接新的挑战。”这是当时蔡洪平的信誓旦旦,而今果不食言。
业内人士大都知道,蔡洪平的“反戈一击”固然有其在瑞银集团发展“乏力”,且内部斗争愈演愈烈有关,但当时毫不顾忌行业规则的转投直接竞争对手的行为,还是不得不提到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obert Rankin和他的交情。
合作?矛盾?
2009年,作为对蔡洪平有“知遇之恩”,将其带进瑞银集团的该公司亚太区投行部主管RobertRankin正式去职。随后RobertRankin担任了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
Robert Rankin在瑞银工作18年,2000年成为亚太区电信、媒体和技术组的负责人,2003年与Peter Burnett联席主管亚太区投行部,并于次年成为惟一主管。
据熟悉两人关系的人士透露,Robert Rankin对于蔡洪平的信任无以复加,蔡当时在瑞银集团可以说是“为所欲为”,无论是投标时候的大胆甚至“异想天开”的承诺让团队其他成员“瞠目结舌”,还是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我行我素”以致让整个团队“找不到北”,凡此种种,Robert Rankin均给予蔡洪平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也正因此,蔡洪平在瑞银集团的头几年当中可谓“如鱼得水”,很多大宗交易和知名案例,蔡洪平以其独有的“中国式营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为瑞银集团当时在几大投行当中的独领风骚贡献颇大。
风水轮流转,“天遂人愿”只是美好的梦境。
瑞银在Robert Rankin去职后,录用蔡洪平为亚太区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因而成为全球性投行亚洲区主席华人第一人。但实际上,名为亚太区主席,蔡洪平的现实职责仅仅是负责中国投资银行营业。
明升实降,瑞银的“升降机”不再有蔡洪平的位子了。
运气也不在蔡洪平的一边了,Robert Rankin离开后,蔡洪平的“好运气”也消退了,或许正如其前同事所言:“有些做法根本在投行就不能实施的,蔡洪平可以做,但是,显然这要有上面的支持。”
统计显示,蔡洪平加入瑞银的2006、2007和2008以及2009年,瑞银中国的营业历史性地连续四年取得冠军。
然而,这个排名在2009年“倾覆”了。这一年,蔡洪平本以为中国农业银行IPO和中国银行的再融资失手只是一个偶然,但后来的局势让他看清,“三十六计走为上”。
命运就是一扇转门,关上一扇的同时,另外一扇悄然开启。
4月,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业务亚太区总裁、中国区董事长张红力被委任为工行副行长,分管海外营业和投资银行。此举也使德意志银行内部呈现人事空白。
蔡洪平的前任老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Robert Rankin很快就和已经“焦头烂额”的蔡洪平取得了共识。
不过,蔡洪平到了德意志银行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和朱彤,这个在张红力走后的实际负责人处理好关系的问题。
团结?分裂?
还有一个是朱彤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就是合资券商的内部争斗。
2009年初,德意志银行与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设立一家新的合资证券公司——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和总部将设于北京。
根据协议条款,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66.7%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将持有该公司33.3%的股份。但管理为外方主导,其本意也是想借助德意志银行的经验。
而现在摆在朱彤面前的难题有两个:合资券商的业务开展缓慢和内部德意志银行派驻的人员遭遇排挤。
中德证券的首席执行官由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兼中国投资银行主管王仲何担任,董事长则由山西证券总裁侯巍担任。事实确是,王仲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兼任合规总监。这显然与证券合规管理规定相冲突。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合规总监不得兼任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职务,不得分管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部门。
“王其实已经遭遇排挤,都回到德意志银行了。”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业务上,合资券商的好景似乎难再。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目前包括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在内,境内的合资券商已达11家。
但让合资券商纠结的是,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如此遥不可及。头顶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光环的高盛高华最为落寞。在去年至今一年半里,高盛高华IPO项目颗粒无收,仅承揽7单债券、1单配股、1单增发。
中德似乎正在陷入乱战的局面,摆在朱彤面前的烦恼看来不会很快解决。
7月1日,曾任朱镕基总理翻译的朱彤被任命为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这个曾经辉煌,随后复归“平淡”的传奇翻译再一次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喧嚣和公众的艳羡了。
实职?虚职?
“这个职位做什么真的不好说。”一家德意志银行直接竞争对手的投行高管直言,“中国区总经理有时候是一个虚位,实权很少,也许是为其他人让路,也许是她在管理或者政府关系上有过人之处,所以这个职位对于纯粹业务的参与程度与影响似乎不是很直接的。”
朱彤成为德意志银行在华地区业务的核心人物,尽管众说纷纭。同时,德意志银行的另一位老将高峰则接替原行长,也是在公司内部“褒贬不一”的邓宁,成为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
就在朱彤获得新职前后几天当中,德意志银行亚洲区公司金融业务主席兼企业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管蔡洪平开始频繁出镜,到处兜售德意志银行的新想法和新战略。
德意志银行似乎开始“蠢蠢欲动”了。
朱彤,生于1968年,早年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后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议员培训班,1990年加入外交部翻译室,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在朱镕基任副总理时期,朱彤曾多次为其担任翻译,一度有“第一翻译”之称。
2003年,朱彤“转身”,加盟德意志银行,并被任命为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德意志银行中国金融机构业务部主管。当时对其职位的描述就是:全面参与该行中国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并负责在华的运营控制和整体业务的全面协调。
貌似管理者的角色,但政府公关或许更为直接。
当时的德意志银行可是相当风光,在张红力和朱彤的带领下,一直在中国被视为二线投行的德意志银行异军突起,参与了很多的重大交易。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一直藏在身后的朱彤功不可没,毕竟,像朱彤这样背景、这样人脉关系的低调“明星”是每一个投行的最爱。
尽管朱彤不可能承认,但所有的人都会问,蔡洪平的到来究竟会改变德意志银行什么?
2010年7月2日的晚上,瑞银集团亚太区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告退,随即闪电转投德意志银行。“这并不意味着我要离开投资银行,我不外乎是从一个平台向另一个平台迎接新的挑战。”这是当时蔡洪平的信誓旦旦,而今果不食言。
业内人士大都知道,蔡洪平的“反戈一击”固然有其在瑞银集团发展“乏力”,且内部斗争愈演愈烈有关,但当时毫不顾忌行业规则的转投直接竞争对手的行为,还是不得不提到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obert Rankin和他的交情。
合作?矛盾?
2009年,作为对蔡洪平有“知遇之恩”,将其带进瑞银集团的该公司亚太区投行部主管RobertRankin正式去职。随后RobertRankin担任了德意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
Robert Rankin在瑞银工作18年,2000年成为亚太区电信、媒体和技术组的负责人,2003年与Peter Burnett联席主管亚太区投行部,并于次年成为惟一主管。
据熟悉两人关系的人士透露,Robert Rankin对于蔡洪平的信任无以复加,蔡当时在瑞银集团可以说是“为所欲为”,无论是投标时候的大胆甚至“异想天开”的承诺让团队其他成员“瞠目结舌”,还是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我行我素”以致让整个团队“找不到北”,凡此种种,Robert Rankin均给予蔡洪平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也正因此,蔡洪平在瑞银集团的头几年当中可谓“如鱼得水”,很多大宗交易和知名案例,蔡洪平以其独有的“中国式营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为瑞银集团当时在几大投行当中的独领风骚贡献颇大。
风水轮流转,“天遂人愿”只是美好的梦境。
瑞银在Robert Rankin去职后,录用蔡洪平为亚太区投行部主席。蔡洪平因而成为全球性投行亚洲区主席华人第一人。但实际上,名为亚太区主席,蔡洪平的现实职责仅仅是负责中国投资银行营业。
明升实降,瑞银的“升降机”不再有蔡洪平的位子了。
运气也不在蔡洪平的一边了,Robert Rankin离开后,蔡洪平的“好运气”也消退了,或许正如其前同事所言:“有些做法根本在投行就不能实施的,蔡洪平可以做,但是,显然这要有上面的支持。”
统计显示,蔡洪平加入瑞银的2006、2007和2008以及2009年,瑞银中国的营业历史性地连续四年取得冠军。
然而,这个排名在2009年“倾覆”了。这一年,蔡洪平本以为中国农业银行IPO和中国银行的再融资失手只是一个偶然,但后来的局势让他看清,“三十六计走为上”。
命运就是一扇转门,关上一扇的同时,另外一扇悄然开启。
4月,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业务亚太区总裁、中国区董事长张红力被委任为工行副行长,分管海外营业和投资银行。此举也使德意志银行内部呈现人事空白。
蔡洪平的前任老板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Robert Rankin很快就和已经“焦头烂额”的蔡洪平取得了共识。
不过,蔡洪平到了德意志银行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和朱彤,这个在张红力走后的实际负责人处理好关系的问题。
团结?分裂?
还有一个是朱彤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就是合资券商的内部争斗。
2009年初,德意志银行与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设立一家新的合资证券公司——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和总部将设于北京。
根据协议条款,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66.7%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将持有该公司33.3%的股份。但管理为外方主导,其本意也是想借助德意志银行的经验。
而现在摆在朱彤面前的难题有两个:合资券商的业务开展缓慢和内部德意志银行派驻的人员遭遇排挤。
中德证券的首席执行官由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兼中国投资银行主管王仲何担任,董事长则由山西证券总裁侯巍担任。事实确是,王仲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兼任合规总监。这显然与证券合规管理规定相冲突。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合规总监不得兼任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职务,不得分管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部门。
“王其实已经遭遇排挤,都回到德意志银行了。”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业务上,合资券商的好景似乎难再。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目前包括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在内,境内的合资券商已达11家。
但让合资券商纠结的是,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如此遥不可及。头顶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光环的高盛高华最为落寞。在去年至今一年半里,高盛高华IPO项目颗粒无收,仅承揽7单债券、1单配股、1单增发。
中德似乎正在陷入乱战的局面,摆在朱彤面前的烦恼看来不会很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