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执行者。实现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结合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策略和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我校近年来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继续教育学科知识培训、实践教学的技能培训、校本研究和校际双向交流、自主个性化的发展等多元化培训途径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培养和管理模式,大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管理 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89-03
1 教师专业化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重视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和真正价值体现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也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催生自己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鼓励创新、鼓励依托人力资源与科技开发为核心的新增长方式转型。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这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必须将教师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只有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和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2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提出了指导纲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勤于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袁贵仁同志认为: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念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这就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城乡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教育要赶上,甚至超过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必须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2.1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超前反映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人的培养要求。这种理念包括以下六个观念:一是教育功能观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育要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发挥潜能、培养个性,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教育;二是教师观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指导者、研究者,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的途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学生观要求教师要激励开发学生的潜能,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世界观;五是课程观要求教师除保证必修课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外,还重视选修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六是评价观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模式,坚持自我评价、档案夹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通过评价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发展。
2.2 充满爱心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这些当然是必要条件,但首要条件是我们的教育者要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只有充满情感的教育、充满爱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他的学生,把全部的责任心放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虽然师德和师爱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今有些教育者,在教育信念上迷茫,在教育道德上缺失,这些都对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对教育的奉献之心,对学生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决定着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今天我们的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感情换取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2.3 熟练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是推进有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前沿阵地。一位高素质的教师总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应对自如,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教育者有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具有这门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应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能合理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能完成通过信息传播的多种途径获取人文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准备。教师还应该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理论,不断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良好的教学技能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的能力;有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材知识处理能力;有对学生进行民主管理,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管理能力。只有当教师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同时只有在知识的支撑和融合中,教学技能才有可能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师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在知识领悟过程中形成思想能力,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形成批判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教育教学中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技巧、技能,更需要教学智慧,这些智慧和技能都来自于原教学活动中。
3 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的策略
3.1 探索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多元培训途径
要培养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培训途径,形成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这一系统的形成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外在支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与农村教师的数量不相匹配;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农村优秀教师走向城镇和发达经济地区,相对较少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学生教育工作。因此,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个性化的、地域化的培训途径非常重要。(1)重视高校教师教育培训途径:农村学校要根据国家近几年启动的“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等教师教育培训,针对本校教师的不同情况,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同时更要根据本校教师的结构情况、知识层次、技能层次、年龄层次,制定不同的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培训、分类培训。明确每个层次的培训重点、培训内容和要求,明确每个时期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训。如新教师技能培训,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提高培训,校长素质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理论创新、科研实验的指导性培训。(2)利用网线信息自主学习途径。计算机网络给学校的网络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农村“班班通”工程的普及,教师研修网、教师继续教育网、名校优秀教育资源网等构成一个虚拟的农村远程培训体系,使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通过骨干教师课堂实录、示范课视频、优秀教师的教案、优秀课件的学习和借鉴,促进教师主体价值逐步实现的专业发展。(3)校本教研和校际双向交流相结合的培训途径。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自身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展开教研,但很多农村单个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那么要加强校际交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盟、农村教师进城驻校等给教师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开展校际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把具有相同研讨方向的教师集聚在一起学习、探讨,建立学术沙龙、主题研究活动、校际文化联欢等手段,促进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开发教育理论的能力。(4)主题研讨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实践途径。主题研讨是指学校确立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它带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普遍性和学校特色建设的独特性。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把这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它可以是研究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问题,以这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研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教师自觉钻研意识,形成特色教学的能力。但在实施这一过程中,要强调教学的反思,教师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创造性、情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自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教学反思要更新观念、转变视角,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反思,通过问卷调查、作业试卷、教学日志、日常观察、课间交流和座谈等途径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感受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所以教学反思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育者的最有效途径。通过主题研究,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形成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在改变中进步。这种组织团队型学习,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快速获得未来成功所需的能力。
教师基础技能、学科水平、身体条件等都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和快慢不同的客观存在。学校管理者应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只有在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异,允许教师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但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基础。从培养多样性的学习的角度看,教师个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有任何特色。教师个性的养成对教育质量、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个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等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教师也许能在不断达成的目标幸福感中更好地得到发展,彰显个性特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尊重,这样才能让教师产生内在需求,他才能乐意发展。作为教师管理者不能为了管理方面的简单化,而使本应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成长生活变得单调乏味。要创造一切条件和环境,让教师富有个性地发展。
3.2 校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和激励者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个“魂”主要是来自于新的教育思想,他要把现代教育理论,管理方法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实践、更新,再实践,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这样的现实:有些教师较早被评为高级职务,或者无希望达到更高级的职称,于是他们就在工作岗位上“休养生息”了,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对新的课程改革不感兴趣,还有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高的教师待遇而离开学校,导致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更有一些教师因为职业成就感极低而厌倦教学岗位。所以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校长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工作动机。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家庭困难,倾听教师心声,让校长成为教师最信赖的朋友,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课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创造力上。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诸如:专业发展中的培训问题,教学方法是否与学校特色发展相一致,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校长作正确的指导并提供有力的帮助。这就要求校长要引领素质教育观,指导教师做好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一代名师的塑造者。当然,校长也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教研制度,督促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以教师职务评聘和评优选优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取,明确不同职业阶段的奋斗目标,让教师保持持续动力。
3.3 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交流的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则是实施评价的关键。当前的农村教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多大建立在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基础上设立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指标的综合考评上。但这四项指标的考评往往只有学生的成绩的评估结论具有准确性,而对学生考试成绩单一性的评价恰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约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体系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未涵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
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业务水平评价、教师自主评价、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三个方面。既要有教师显性工作量的计算,又要有隐性工作业绩的分析;既要有适当的量化体系,又要有操作性语言的表达;既要把定量的数据形式做出评价,更要把定性的评价放在主导地位。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要对被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
3.4 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经济保障制度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幅提高,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但是,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用于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校舍维修以及教学设施建设中,而对于教师福利的改善则无人问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建立专项津贴制度,要奖励那些在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奖励农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绩突出者,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任教,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管理要遵循管理的区域差异性和人的差异性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给农村教育质量带来突飞猛进的提高,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反思——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 伍德勤.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教师管理 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89-03
1 教师专业化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重视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和真正价值体现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和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也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催生自己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鼓励创新、鼓励依托人力资源与科技开发为核心的新增长方式转型。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这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必须将教师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只有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和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2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提出了指导纲领。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勤于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袁贵仁同志认为: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念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这就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城乡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教育要赶上,甚至超过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必须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2.1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超前反映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人的培养要求。这种理念包括以下六个观念:一是教育功能观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育要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发挥潜能、培养个性,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教育;二是教师观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指导者、研究者,同时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的途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学生观要求教师要激励开发学生的潜能,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世界观;五是课程观要求教师除保证必修课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外,还重视选修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六是评价观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模式,坚持自我评价、档案夹评价、考试评价相结合,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通过评价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发展。
2.2 充满爱心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这些当然是必要条件,但首要条件是我们的教育者要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只有充满情感的教育、充满爱心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他的学生,把全部的责任心放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虽然师德和师爱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今有些教育者,在教育信念上迷茫,在教育道德上缺失,这些都对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对教育的奉献之心,对学生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决定着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今天我们的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感情换取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2.3 熟练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是推进有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前沿阵地。一位高素质的教师总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应对自如,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教育者有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应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具有这门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应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临近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能合理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能完成通过信息传播的多种途径获取人文领域和科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准备。教师还应该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理论,不断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良好的教学技能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有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的能力;有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材知识处理能力;有对学生进行民主管理,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管理能力。只有当教师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同时只有在知识的支撑和融合中,教学技能才有可能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师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在知识领悟过程中形成思想能力,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形成批判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教育教学中太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技巧、技能,更需要教学智慧,这些智慧和技能都来自于原教学活动中。
3 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管理的策略
3.1 探索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多元培训途径
要培养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培训途径,形成农村教师培训系统,这一系统的形成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外在支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与农村教师的数量不相匹配;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难度较大;农村优秀教师走向城镇和发达经济地区,相对较少和年龄偏大的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学生教育工作。因此,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特殊的、个性化的、地域化的培训途径非常重要。(1)重视高校教师教育培训途径:农村学校要根据国家近几年启动的“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等教师教育培训,针对本校教师的不同情况,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同时更要根据本校教师的结构情况、知识层次、技能层次、年龄层次,制定不同的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分层培训、分类培训。明确每个层次的培训重点、培训内容和要求,明确每个时期的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培训。如新教师技能培训,学科带头人的素质提高培训,校长素质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理论创新、科研实验的指导性培训。(2)利用网线信息自主学习途径。计算机网络给学校的网络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农村“班班通”工程的普及,教师研修网、教师继续教育网、名校优秀教育资源网等构成一个虚拟的农村远程培训体系,使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通过骨干教师课堂实录、示范课视频、优秀教师的教案、优秀课件的学习和借鉴,促进教师主体价值逐步实现的专业发展。(3)校本教研和校际双向交流相结合的培训途径。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自身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展开教研,但很多农村单个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那么要加强校际交流,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盟、农村教师进城驻校等给教师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开展校际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把具有相同研讨方向的教师集聚在一起学习、探讨,建立学术沙龙、主题研究活动、校际文化联欢等手段,促进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开发教育理论的能力。(4)主题研讨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实践途径。主题研讨是指学校确立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它带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普遍性和学校特色建设的独特性。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把这些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它可以是研究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问题,以这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研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它可以培养教师自觉钻研意识,形成特色教学的能力。但在实施这一过程中,要强调教学的反思,教师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创造性、情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自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教学反思要更新观念、转变视角,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反思,通过问卷调查、作业试卷、教学日志、日常观察、课间交流和座谈等途径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感受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所以教学反思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育者的最有效途径。通过主题研究,教师之间的评价、交流,形成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在改变中进步。这种组织团队型学习,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快速获得未来成功所需的能力。
教师基础技能、学科水平、身体条件等都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和快慢不同的客观存在。学校管理者应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只有在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异,允许教师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但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基础。从培养多样性的学习的角度看,教师个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有任何特色。教师个性的养成对教育质量、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个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等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教师也许能在不断达成的目标幸福感中更好地得到发展,彰显个性特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得到学校管理者的尊重,这样才能让教师产生内在需求,他才能乐意发展。作为教师管理者不能为了管理方面的简单化,而使本应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成长生活变得单调乏味。要创造一切条件和环境,让教师富有个性地发展。
3.2 校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和激励者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个“魂”主要是来自于新的教育思想,他要把现代教育理论,管理方法融入教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实践、更新,再实践,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当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这样的现实:有些教师较早被评为高级职务,或者无希望达到更高级的职称,于是他们就在工作岗位上“休养生息”了,对学校的发展漠不关心,对新的课程改革不感兴趣,还有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更高的教师待遇而离开学校,导致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更有一些教师因为职业成就感极低而厌倦教学岗位。所以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校长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师情况,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工作动机。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家庭困难,倾听教师心声,让校长成为教师最信赖的朋友,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课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创造力上。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诸如:专业发展中的培训问题,教学方法是否与学校特色发展相一致,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校长作正确的指导并提供有力的帮助。这就要求校长要引领素质教育观,指导教师做好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一代名师的塑造者。当然,校长也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教研制度,督促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以教师职务评聘和评优选优制度来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取,明确不同职业阶段的奋斗目标,让教师保持持续动力。
3.3 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交流的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备的、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则是实施评价的关键。当前的农村教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多大建立在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基础上设立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指标的综合考评上。但这四项指标的考评往往只有学生的成绩的评估结论具有准确性,而对学生考试成绩单一性的评价恰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约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体系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未涵盖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承担的大量隐性工作。
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业务水平评价、教师自主评价、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三个方面。既要有教师显性工作量的计算,又要有隐性工作业绩的分析;既要有适当的量化体系,又要有操作性语言的表达;既要把定量的数据形式做出评价,更要把定性的评价放在主导地位。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要对被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
3.4 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经济保障制度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幅提高,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但是,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用于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校舍维修以及教学设施建设中,而对于教师福利的改善则无人问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建立专项津贴制度,要奖励那些在山区、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奖励农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绩突出者,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任教,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创新农村教师管理,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管理要遵循管理的区域差异性和人的差异性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给农村教育质量带来突飞猛进的提高,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反思——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 伍德勤.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