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不是经常被父母或周围的人吐槽,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天天挂着一张冷淡的面孔?其实你的这些生活习惯或身体特征可能是遗传的。
综合美国读者文摘网站的总结,为你揭开生活中一些“小毛病”和遗传的关系。
面部表情
这里所指的表情是独一无二的“微表情”,它无疑是最惊人的遗传特征之一。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的一颦一笑酷似父母,皆因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下意识中模仿了爸妈的表情。
厌恶/喜欢锻炼
有些人“不活动不舒服”,另一些人却只想躺着。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后者体内可能有一种基因干扰了多巴胺的释放,影响神经递质对大脑奖励中枢的调节作用。
作息习惯
有的人吃完晚饭就犯困,有的人一到夜里就精神。
美国著名DNA鉴定公司不久前发现,基因决定了人们是“百灵鸟”还是“夜猫子”。具体来说,人类基因组中有7个区域与昼夜节律的调控有关,15个区域与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关。即使只拥有其中一个区域,成为“百灵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25%。
发胖原因
美国遗传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吃哪些东西会发胖与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构成有关,而不是因饮食本身的营养价值而定。因此,一种节食方案无法适用于所有人,这就突出了个性化营养方案的重要性。
失眠难寐
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仅是压力大造成的,还是一种家族遗传问题。
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有7个基因使人们面临失眠症的风险。他们还认为,焦虑症、抑郁和神经质具有很强的基因重叠。
感情不专一
男人爱出轨也许“不是他们的错”。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情不专一的人大多拥有一种名为DRD4的基因变体。
不仅是男性,一些女性体内也有爱出轨的基因,当她们的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影响到信任和情感。专家提示,有这种基因的人不一定都会出轨,所以出轨者不要以此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悲观消极
飞机预计降落的时间已过,乘机归来的亲朋却还未联络。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不由分说便开始怀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如果你是一个不愿看到事情积极一面的人,那很可能是你体内的OXTR基因(影响后叶催产素的受体)在作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称,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天生不乐观,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较低。
乖巧宝宝
学龄前的宝宝乖不乖也受遗传影响。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幼儿期的打、咬、踢等攻击性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好在,只要耐心管教,这種行为不一定会继续下去。孩子6岁以后,更多的行为特征是由环境因素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起主导作用。
(摘自《科普时报》)
综合美国读者文摘网站的总结,为你揭开生活中一些“小毛病”和遗传的关系。
面部表情
这里所指的表情是独一无二的“微表情”,它无疑是最惊人的遗传特征之一。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的一颦一笑酷似父母,皆因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下意识中模仿了爸妈的表情。
厌恶/喜欢锻炼
有些人“不活动不舒服”,另一些人却只想躺着。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后者体内可能有一种基因干扰了多巴胺的释放,影响神经递质对大脑奖励中枢的调节作用。
作息习惯
有的人吃完晚饭就犯困,有的人一到夜里就精神。
美国著名DNA鉴定公司不久前发现,基因决定了人们是“百灵鸟”还是“夜猫子”。具体来说,人类基因组中有7个区域与昼夜节律的调控有关,15个区域与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关。即使只拥有其中一个区域,成为“百灵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25%。
发胖原因
美国遗传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吃哪些东西会发胖与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构成有关,而不是因饮食本身的营养价值而定。因此,一种节食方案无法适用于所有人,这就突出了个性化营养方案的重要性。
失眠难寐
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不仅是压力大造成的,还是一种家族遗传问题。
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有7个基因使人们面临失眠症的风险。他们还认为,焦虑症、抑郁和神经质具有很强的基因重叠。
感情不专一
男人爱出轨也许“不是他们的错”。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情不专一的人大多拥有一种名为DRD4的基因变体。
不仅是男性,一些女性体内也有爱出轨的基因,当她们的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会影响到信任和情感。专家提示,有这种基因的人不一定都会出轨,所以出轨者不要以此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悲观消极
飞机预计降落的时间已过,乘机归来的亲朋却还未联络。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不由分说便开始怀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如果你是一个不愿看到事情积极一面的人,那很可能是你体内的OXTR基因(影响后叶催产素的受体)在作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称,拥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天生不乐观,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较低。
乖巧宝宝
学龄前的宝宝乖不乖也受遗传影响。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幼儿期的打、咬、踢等攻击性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好在,只要耐心管教,这種行为不一定会继续下去。孩子6岁以后,更多的行为特征是由环境因素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起主导作用。
(摘自《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