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学习既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又是信息时代接受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将来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而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好与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其次,课前预习还便于学生抓住新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各个突破,少做或不做无用功。
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课前预习,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首先初读课文要解决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细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边读边圈点勾画。把自己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地方画出来,把自以为重点的标出来,甚至在旁边简要地写几句认识或体会。最后在细读的基础上,再默读一遍,并将新课预习中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回答,思考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听课时特别注意的。这样对新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学生听课时也就不会茫然无措。
二、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在模仿、无意重复中形成,也可以在有计划的反复训练中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什么问题都要先面向全班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明确地提出,并留足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然后才能够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其次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学会粗读、细读、精读的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养成勤读书善思考的习惯。这样,通过训练以后,学生即可初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并能养成在课前自觉看书预习的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质疑,释疑。
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他是怎样一个人?文中介绍了有关他的什么事?”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我抓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 “飞”和题目中的“飞”,让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质疑,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讨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激发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站在高处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实践,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外书,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如:理解方法、鉴赏方法等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因为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莫过于自己选择阅读内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除了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的方法,在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我也去阅读,师生每读完一本书交流一次读书心得,谈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感受,比谁能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比谁的体会深刻,比谁的观点新颖,比谁读的课外书籍多。通过课外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他们将来成材,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责编钟岚)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好与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其次,课前预习还便于学生抓住新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各个突破,少做或不做无用功。
要切实有效地做好课前预习,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首先初读课文要解决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细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边读边圈点勾画。把自己读不懂或理解不深的地方画出来,把自以为重点的标出来,甚至在旁边简要地写几句认识或体会。最后在细读的基础上,再默读一遍,并将新课预习中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回答,思考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听课时特别注意的。这样对新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学生听课时也就不会茫然无措。
二、引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在模仿、无意重复中形成,也可以在有计划的反复训练中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什么问题都要先面向全班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明确地提出,并留足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然后才能够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其次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学会粗读、细读、精读的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养成勤读书善思考的习惯。这样,通过训练以后,学生即可初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并能养成在课前自觉看书预习的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质疑,释疑。
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他是怎样一个人?文中介绍了有关他的什么事?”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我抓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 “飞”和题目中的“飞”,让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质疑,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讨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激发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才能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站在高处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实践,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外书,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如:理解方法、鉴赏方法等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在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因为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莫过于自己选择阅读内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除了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的方法,在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我也去阅读,师生每读完一本书交流一次读书心得,谈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感受,比谁能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比谁的体会深刻,比谁的观点新颖,比谁读的课外书籍多。通过课外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他们将来成材,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