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十年里,我参与了不少与邓小平有关的文字和影视工作。例如,参与第一本《邓小平》画册的出版,做邓小平小女儿毛毛(邓榕)著《我的父亲邓小平》的责任编辑,做12集电视片《邓小平》的制片人,做邓林的《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摄影画册的编辑及展览策划,等等。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卖《邓小平》画册出怪招
这本画册的主要功臣是杨绍明。绍明是杨尚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公子。当时邓组的组长汪作玲以及邓组的周立平、冷溶、龙平平等,都为这本画册出了不少力。杨绍明因为和邓家关系密切,出入邓家很方便,所以拍了邓小平的许多照片,编邓小平画册时,他提供的照片大都是非常生动的居家照片。一次他说,到小平家去,老爷子正在看报,脚丫光着放在凳子上。绍明取出相机,说老爷子照一张,小平说,那我得穿上袜子去,绍明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就这样好。于是留下了一个生动瞬间。还有一次,他拍下了小平正在读书的一张照片,地点好像是在北戴河。很多人知道这张照片,都说小平同志在认真学习。我问过绍明,老爷子看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古龙的武打小说。很多照片很珍贵,有些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有些则展示了邓小平的家居生活。
为了确保印刷质量,这本画册是在香港的凸版印刷制作的。邓小平在晚年时,曾经深情表示,希望到回归后的香港走一走,看一看。一本大八开铜版纸画册,300多个页码,要卖多少钱呢?当时,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亲自兼任出版社社长。李琦可不是挂名的,为了定价,他和我们或者在机关开会,或者到人民出版社取经,用了整整九个半天。最后的定价是,平装本45元,精装本58元。在当时算是很高的定价了。可是,和成本相比,又很便宜,因为这本画册的成本也很高。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画册是由一个港商赞助印制的,我们不太考虑成本,所以拍脑瓜印了7万册。但是新华书店系统征订情况很不理想,我现在记得的数字是沈阳市新华书店第一批报数是6本。
当时犯愁啊,又是不断地开会想办法。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杨尚昆,他老人家当时不但管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而且主持军队工作。他说,不要急,我可以让军队腾仓库给你们。可是,光有地方放也不行,还得要有人买才行。我们分析,不是没人买,而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图书发行的体制是只允许新华书店系统一家垄断发行,而由于种种因素,人找不到书和书找不到人的现象十分严重,于是就出了一个怪招,就是找各省的省委办公厅系统帮助征订。现在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似乎有摊派和权力寻租的嫌疑。那时看,也是不对的,是没有遵守国家有关图书发行的规定。所以,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刘杲后来曾经专门召见我,严肃批评中央文献出版社。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画册全卖完了,甚至还加印了两批。
一张照片的故事
1993年春天,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找到我,说,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写了一本她父亲的传记,希望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后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
好在这本书的分量李琦心里清楚,他指定了文献研究室的室务委员力平同志负责审读。力平是位老同志,有水平,为人谦和,很有威望。为了保险,我还找了一位特约编辑,就是邓小平研究组的冷溶。其实,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文字的修订、史实的核对等常规操作,但是因为这本书太重要了,我们格外重视。而这本书的底子非常好,毛毛的文笔好,也用了心,所以,编辑起来非常顺利。值得记录的是一些花絮。先是书名。开始一直定不下来,我建议就叫《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其实也同意,而且她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还有些顾虑。一次,站在李琦同志的办公室门口,毛毛问我,要是我的哥哥姐姐们说,怎么是你的父亲呢?是我们的父亲,怎么办?我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也可以说,我的父亲邓小平,当然你也可以这么说。书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邓小平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张锡媛,死于难产;第二任妻子是金维映,离异后改嫁李维汉;第三任妻子是卓琳。这几次婚姻,在这本书上都有记载。因为金维映后来去了苏联,留下的资料很少。所以,有一天毛毛给我一张照片,很高兴地说,从金维映的家乡浙江找到一张她的照片,可以放在书上。照片很小,但是可以看出来,还是很漂亮的。过了一天,毛毛找我,说是要把照片收回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要是李铁映来问我,为什么把我妈妈的照片放在你爸爸的书上,我怎么回答?毛毛是個幽默的人,好开玩笑,但是这次,她似乎开玩笑,说得又很认真。
拍摄记录片《邓小平》
《我的父亲邓小平》的出版,引起了几个有心人的关注,他们是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几位著名电视人,刘孝礼、汪恒、张华等,他们敏锐地感到,应当拍一部电视片《邓小平》。他们觉得,应当以这本书为蓝本,也拍摄一部12集电视片,并说时任香港乐天发展有限公司控股人的刘长乐原意出钱。
很快就和广电部达成了协议,成立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两家合作的《邓小平》摄制组。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中央文献研究室这边的领导是主任逄先知亲自抓,主创人员主要是邓组,总撰稿明确是冷溶和陈晋,我是制片人。央视那边由副台长沈纪负责,总编导是刘孝礼,执行总编导是汪恒。
只是有一句话,我当时没有在意,后来铸成了一个错误,不大,也不小。逄先知对我说,向丁关根同志汇报过了,他同意,只是不要张扬,要悄悄地进行。
1994年春节前,《邓小平》剧组完成了拍摄提纲的创作,准备先给小平家属看。我给毛毛打电话约时间,她说,他们都在陪老爷子在上海过年,约我们到上海面谈。我们为了郑重,特别准备了剧组介绍信,还印了名片。到了上海,果真受到了热情接待,我们也认真地呈上了介绍信和名片。
回到北京,逄先知找我,批评说,你们怎么搞的,不是说要低调,悄悄拍摄吗?怎么你们又是介绍信又是名片的?原来,我们给上海市委的介绍信和名片都到了丁关根的手里。
其实我也可以理解,尚在世的领导人没有拍摄记录片的先例。小平年事已高,他的健康会影响国内甚至国际的形势,也会影响股市。而大张旗鼓地拍摄他的传记纪录片,也许会引起不好的联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钱到底从哪里来的?我把过程再次原原本本向逄先知汇报了,也汇报了刘长乐的身份背景。逄先知告诉我,关根同志说了这样一句话:拍邓小平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中央电视台拿不出钱来吗?
重新落实经费,又要处理前面遗留的问题,比如,怎么解决刘长乐公司的前期投入?后来,明确了把《邓小平》的海外版权给刘长乐的公司。其实,这个时候,刘长乐已经萌生了自己办一个电视台的想法,凤凰卫视的孕育,应当就在此时。
12集纪录片《邓小平》的播出,是在邓小平去世前一个多月。
(摘自《博客天下》)
卖《邓小平》画册出怪招
这本画册的主要功臣是杨绍明。绍明是杨尚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公子。当时邓组的组长汪作玲以及邓组的周立平、冷溶、龙平平等,都为这本画册出了不少力。杨绍明因为和邓家关系密切,出入邓家很方便,所以拍了邓小平的许多照片,编邓小平画册时,他提供的照片大都是非常生动的居家照片。一次他说,到小平家去,老爷子正在看报,脚丫光着放在凳子上。绍明取出相机,说老爷子照一张,小平说,那我得穿上袜子去,绍明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就这样好。于是留下了一个生动瞬间。还有一次,他拍下了小平正在读书的一张照片,地点好像是在北戴河。很多人知道这张照片,都说小平同志在认真学习。我问过绍明,老爷子看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古龙的武打小说。很多照片很珍贵,有些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有些则展示了邓小平的家居生活。
为了确保印刷质量,这本画册是在香港的凸版印刷制作的。邓小平在晚年时,曾经深情表示,希望到回归后的香港走一走,看一看。一本大八开铜版纸画册,300多个页码,要卖多少钱呢?当时,文献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亲自兼任出版社社长。李琦可不是挂名的,为了定价,他和我们或者在机关开会,或者到人民出版社取经,用了整整九个半天。最后的定价是,平装本45元,精装本58元。在当时算是很高的定价了。可是,和成本相比,又很便宜,因为这本画册的成本也很高。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画册是由一个港商赞助印制的,我们不太考虑成本,所以拍脑瓜印了7万册。但是新华书店系统征订情况很不理想,我现在记得的数字是沈阳市新华书店第一批报数是6本。
当时犯愁啊,又是不断地开会想办法。这件事甚至惊动了杨尚昆,他老人家当时不但管我们中央文献研究室,而且主持军队工作。他说,不要急,我可以让军队腾仓库给你们。可是,光有地方放也不行,还得要有人买才行。我们分析,不是没人买,而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图书发行的体制是只允许新华书店系统一家垄断发行,而由于种种因素,人找不到书和书找不到人的现象十分严重,于是就出了一个怪招,就是找各省的省委办公厅系统帮助征订。现在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似乎有摊派和权力寻租的嫌疑。那时看,也是不对的,是没有遵守国家有关图书发行的规定。所以,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刘杲后来曾经专门召见我,严肃批评中央文献出版社。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画册全卖完了,甚至还加印了两批。
一张照片的故事
1993年春天,研究室主任李琦同志找到我,说,邓小平的小女儿毛毛写了一本她父亲的传记,希望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后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
好在这本书的分量李琦心里清楚,他指定了文献研究室的室务委员力平同志负责审读。力平是位老同志,有水平,为人谦和,很有威望。为了保险,我还找了一位特约编辑,就是邓小平研究组的冷溶。其实,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文字的修订、史实的核对等常规操作,但是因为这本书太重要了,我们格外重视。而这本书的底子非常好,毛毛的文笔好,也用了心,所以,编辑起来非常顺利。值得记录的是一些花絮。先是书名。开始一直定不下来,我建议就叫《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其实也同意,而且她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还有些顾虑。一次,站在李琦同志的办公室门口,毛毛问我,要是我的哥哥姐姐们说,怎么是你的父亲呢?是我们的父亲,怎么办?我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也可以说,我的父亲邓小平,当然你也可以这么说。书名就这么定下来了。
邓小平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张锡媛,死于难产;第二任妻子是金维映,离异后改嫁李维汉;第三任妻子是卓琳。这几次婚姻,在这本书上都有记载。因为金维映后来去了苏联,留下的资料很少。所以,有一天毛毛给我一张照片,很高兴地说,从金维映的家乡浙江找到一张她的照片,可以放在书上。照片很小,但是可以看出来,还是很漂亮的。过了一天,毛毛找我,说是要把照片收回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要是李铁映来问我,为什么把我妈妈的照片放在你爸爸的书上,我怎么回答?毛毛是個幽默的人,好开玩笑,但是这次,她似乎开玩笑,说得又很认真。
拍摄记录片《邓小平》
《我的父亲邓小平》的出版,引起了几个有心人的关注,他们是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几位著名电视人,刘孝礼、汪恒、张华等,他们敏锐地感到,应当拍一部电视片《邓小平》。他们觉得,应当以这本书为蓝本,也拍摄一部12集电视片,并说时任香港乐天发展有限公司控股人的刘长乐原意出钱。
很快就和广电部达成了协议,成立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两家合作的《邓小平》摄制组。具体的分工是这样的:中央文献研究室这边的领导是主任逄先知亲自抓,主创人员主要是邓组,总撰稿明确是冷溶和陈晋,我是制片人。央视那边由副台长沈纪负责,总编导是刘孝礼,执行总编导是汪恒。
只是有一句话,我当时没有在意,后来铸成了一个错误,不大,也不小。逄先知对我说,向丁关根同志汇报过了,他同意,只是不要张扬,要悄悄地进行。
1994年春节前,《邓小平》剧组完成了拍摄提纲的创作,准备先给小平家属看。我给毛毛打电话约时间,她说,他们都在陪老爷子在上海过年,约我们到上海面谈。我们为了郑重,特别准备了剧组介绍信,还印了名片。到了上海,果真受到了热情接待,我们也认真地呈上了介绍信和名片。
回到北京,逄先知找我,批评说,你们怎么搞的,不是说要低调,悄悄拍摄吗?怎么你们又是介绍信又是名片的?原来,我们给上海市委的介绍信和名片都到了丁关根的手里。
其实我也可以理解,尚在世的领导人没有拍摄记录片的先例。小平年事已高,他的健康会影响国内甚至国际的形势,也会影响股市。而大张旗鼓地拍摄他的传记纪录片,也许会引起不好的联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钱到底从哪里来的?我把过程再次原原本本向逄先知汇报了,也汇报了刘长乐的身份背景。逄先知告诉我,关根同志说了这样一句话:拍邓小平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中央电视台拿不出钱来吗?
重新落实经费,又要处理前面遗留的问题,比如,怎么解决刘长乐公司的前期投入?后来,明确了把《邓小平》的海外版权给刘长乐的公司。其实,这个时候,刘长乐已经萌生了自己办一个电视台的想法,凤凰卫视的孕育,应当就在此时。
12集纪录片《邓小平》的播出,是在邓小平去世前一个多月。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