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畏自然 开辟艺术天地
都说艺术家是最贴近自然的使者,用自己新奇的想象、七彩的画笔、真诚的热情带给我们最纯粹的艺术之美。自幼以地为纸、以水代墨练习中国书画的李振凯是当称之无愧的自然使者。
李振凯,1979年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小镇上。自幼爱好书法和绘画。九岁那年得到著名农民书法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开始了艺术之路。94年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学习行草。虽然起步有些坎坷,但是经过数年的努力,今天的他已经成为著名的青年画家、书法家,国内外获奖无数。其艺术作品已被许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企业及个人收藏。说起这一路走来,李振凯老师把成功归功于对兴趣、对梦想的坚持。没有急功近利,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追求猎奇,做一个脚踏实的,努力而执着的丹青里手,就是李振凯的成功之道吧!
与这样一位青年艺术家交流,不难感受到他的务实、沉稳而又内涵和睿智。提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农民艺术家白冰先生,李振凯仍对恩师心怀感恩。如何从一个爱好书画的少年到今天颇有成就青年书画家,李振凯坦言白冰老师交给他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敬畏。说起“农民”这样的定位总是在艺术界里被误解,李振凯这样解释:“感觉不能说农民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或者说是俗的东西,大俗就是大雅嘛!所以我在与白冰老师学习的时候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淡定:他教会我在淡定的条件下从容不迫,一种在农村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容不迫。我觉得艺术就是大众的。”生于齐鲁大地的他,长在农村,的确多了一份特别的简明朴实,与一般的高调展示个性、猎奇的年轻艺术家不同。
李振凯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书画艺术家,还身兼多个职务: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知名书法家,美术导师,美术鉴赏师等。当笔者问起最看重哪个称号或职务时,李振凯很诚恳地回答:“头衔和称号对我来说不是太重要,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价值的体现最主要的是能不能被大众认可,能不能被老百姓熟知。当然我不否认职务是对艺术家能力上的一个权衡,一个认可。我不看重什么职务性的东西,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好的被大众接受,被社会接受。”就像看重自然对于自己艺术的启发一样,李振凯更希望自己的艺术是立足于大众的。比起精英艺术家,恐怕是“群众艺术家”这样的称呼更合他的胃口。
字外功夫 书画跨界研修
李振凯不但是国内的知名画家,同时也在书法领域颇有心得。谈到绘画和书法的跨界研修,李振凯这样解释:“因为我自小喜欢书法,后来又从事绘画职业,后来又搞过一段时间的油画。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想说的是艺术无国界,艺术就是抒发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至于工具和手段,我想就如同我们习惯于用右手拿筷子一样,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偏好而已。”李振凯先生善于从多元的艺术领域中寻求和定位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停留在单一的表现形式。“我现在是修炼阶段,至于未来我还是想用自己的画笔‘不择手段’地去搞创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在未来人们看到的无论是我的国画、油画、篆刻或者书法乃至于诗歌,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就是一看作品就会想起我的名字。当然做到这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仍不断修炼自己,努力打通各个艺术门类的屏障。俗话说:触类旁通。这就是我想达到的目标!”
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李振凯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从容和虚静。在交谈中,李振凯道出了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修炼“字外功夫”。“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用心去感悟。所谓字外功夫,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总而言之,字外功夫的内蕴,即是学养、人生阅历,包括品德修养等。中国书法在传统艺术中十分注重创作者的品行、道德修养。我觉得德艺双馨很重要,我想这应该与字外功夫有着必然的联系吧!”他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代表了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必须加深对东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书法和绘画有相通的地方,都是表现个性,展现艺术家的思想,而每一个作品反映的实际上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所以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修养,重视性情的陶冶。而技巧的训练只是为了把这些“字外功夫”汇于腕底,通过具体的点画形态表现出来。正因为李振凯十分注意充实自己的修养,所以他的字含蓄、文雅,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具有一般中青年书法家所缺乏的从容和虚静,这成了他作品的金字招牌。
而说起作品表现出的独特佛学、禅宗的哲学味道,李振凯就把这样的意蕴归功于小时候母亲无意的启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在佛像面前祈求佛祖保佑,然后我便在记忆里特别喜欢闻焚香的味道,久而久之便带着对佛的认同将自己的作品禅定。后来研读了一些道家的作品,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再后来又受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我不是佛教徒,更不是道教徒,也不是儒教徒。我是把佛道儒作为一种学问去研究,久而久之就将自己的思想融在了作品里边。我觉得这些学问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修炼,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洗礼,也是对于自己作品的一种洗礼。”就是这样广博深刻的文化积累,才让李振凯的作品在青年艺术家当中脱颖而出,呈现出经典的艺术魅力。
广采博收 成就大家风范
质朴谦诚,性格有些内向的李振凯,对自己的书画作品创新这类问题上可一点也不含糊。虽然在国内书画领域已经颇有建树,但老师还是会在创作之余自我充电,饱览祖国的河山增加艺术积累,学习和吸收新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手法。在学习方法上,李振凯采取广采博收,厚积薄发的原则。拿书法作品来说,他虽然以草书见长,但更兼众体之美。他写的玉筋篆,匀整秀丽,极具大家之风范,具有相当的功力。他又曾长期研摹汉碑,于《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著名石刻,无不心追手摹,并参以简牍笔意,饶有趣味。他的楷书,结体宽博,点画疏朗,清劲秀整。吸收和掌握了如此广博的书法技艺,在中青年书法家中是不多见的。李振凯告诉笔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意识地通过习篆隶、楷等,并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通过不同字体的练习提高自己对线条的驾驭能力,然后再用来丰富行草的表现力,同时将草书笔意渗透到其它书体中。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用功的程度。不难看出,今天李振凯的成功除了有着令人称羡的艺术天赋,更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数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分不开。
提起书法艺术,特别是其对擅长草书的热爱,李先生有说不完的话:“书法艺术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而草书在书法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草书在点画结体和章法上都便于书法家自由发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著名书画家默石先生观看完李振凯的个人书画展后说:“李振凯的用笔圆转流畅,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有峥嵘之势,十分符合书法家的气质和风格,又有大家之范。”中国大众书画社社长姚健先生曾说:“李振凯的作品,刚柔相济,浑朴自然,中锋用笔,线条中存劲、沉健高古,拙中露出快利的锋芒,方圆互寓,动静互交,起始转合变化丰富,涩辣流丽相谐,沉实与灵动互发,忽如高山坠石,忽如行云流水,他能极力通过笔墨体现出自我劲节,豪放的胸襟。”
作为画家,李振凯的作品题材广泛丰富,涉及面很广。他的作品不仅着眼于北方、中原景色,也注重南方小城、教堂和西藏牧民的生活场景。作品构思严谨,视角独角,运笔用墨着色都非常讲究,手法力求多变,干湿浓淡熟练自如,不少作品既有南方的细腻俊美,又有北方的大气凝重。他的画作大都寓景抒情,情怀品质尽现。笔墨油彩代替了他的语言,作品犹入忘我之境,极富现实主义的浪漫写意抒情。
不懈的探索和耕耘,在中国书画广阔的领域里,集众家之所长,纳古博今,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是对李振凯艺术之路的最好总结了。进入不惑之年,李振凯老师笑言自己已经不在年轻,但是会用新的作品来纪念青春,记录生活的美好。被称为艺术家,他说自己不敢当。但是会把这样的称号作为人生的理想去奋斗,继续创作。诚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艺术,那才是最完美的艺术人生!
都说艺术家是最贴近自然的使者,用自己新奇的想象、七彩的画笔、真诚的热情带给我们最纯粹的艺术之美。自幼以地为纸、以水代墨练习中国书画的李振凯是当称之无愧的自然使者。
李振凯,1979年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小镇上。自幼爱好书法和绘画。九岁那年得到著名农民书法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开始了艺术之路。94年他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学习行草。虽然起步有些坎坷,但是经过数年的努力,今天的他已经成为著名的青年画家、书法家,国内外获奖无数。其艺术作品已被许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企业及个人收藏。说起这一路走来,李振凯老师把成功归功于对兴趣、对梦想的坚持。没有急功近利,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追求猎奇,做一个脚踏实的,努力而执着的丹青里手,就是李振凯的成功之道吧!
与这样一位青年艺术家交流,不难感受到他的务实、沉稳而又内涵和睿智。提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农民艺术家白冰先生,李振凯仍对恩师心怀感恩。如何从一个爱好书画的少年到今天颇有成就青年书画家,李振凯坦言白冰老师交给他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敬畏。说起“农民”这样的定位总是在艺术界里被误解,李振凯这样解释:“感觉不能说农民的东西就不是好东西或者说是俗的东西,大俗就是大雅嘛!所以我在与白冰老师学习的时候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淡定:他教会我在淡定的条件下从容不迫,一种在农村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容不迫。我觉得艺术就是大众的。”生于齐鲁大地的他,长在农村,的确多了一份特别的简明朴实,与一般的高调展示个性、猎奇的年轻艺术家不同。
李振凯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书画艺术家,还身兼多个职务: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知名书法家,美术导师,美术鉴赏师等。当笔者问起最看重哪个称号或职务时,李振凯很诚恳地回答:“头衔和称号对我来说不是太重要,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价值的体现最主要的是能不能被大众认可,能不能被老百姓熟知。当然我不否认职务是对艺术家能力上的一个权衡,一个认可。我不看重什么职务性的东西,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更好的被大众接受,被社会接受。”就像看重自然对于自己艺术的启发一样,李振凯更希望自己的艺术是立足于大众的。比起精英艺术家,恐怕是“群众艺术家”这样的称呼更合他的胃口。
字外功夫 书画跨界研修
李振凯不但是国内的知名画家,同时也在书法领域颇有心得。谈到绘画和书法的跨界研修,李振凯这样解释:“因为我自小喜欢书法,后来又从事绘画职业,后来又搞过一段时间的油画。这么多年下来,我还是想说的是艺术无国界,艺术就是抒发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至于工具和手段,我想就如同我们习惯于用右手拿筷子一样,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偏好而已。”李振凯先生善于从多元的艺术领域中寻求和定位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停留在单一的表现形式。“我现在是修炼阶段,至于未来我还是想用自己的画笔‘不择手段’地去搞创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在未来人们看到的无论是我的国画、油画、篆刻或者书法乃至于诗歌,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就是一看作品就会想起我的名字。当然做到这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仍不断修炼自己,努力打通各个艺术门类的屏障。俗话说:触类旁通。这就是我想达到的目标!”
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李振凯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从容和虚静。在交谈中,李振凯道出了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修炼“字外功夫”。“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用心去感悟。所谓字外功夫,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总而言之,字外功夫的内蕴,即是学养、人生阅历,包括品德修养等。中国书法在传统艺术中十分注重创作者的品行、道德修养。我觉得德艺双馨很重要,我想这应该与字外功夫有着必然的联系吧!”他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代表了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必须加深对东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书法和绘画有相通的地方,都是表现个性,展现艺术家的思想,而每一个作品反映的实际上是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所以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修养,重视性情的陶冶。而技巧的训练只是为了把这些“字外功夫”汇于腕底,通过具体的点画形态表现出来。正因为李振凯十分注意充实自己的修养,所以他的字含蓄、文雅,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具有一般中青年书法家所缺乏的从容和虚静,这成了他作品的金字招牌。
而说起作品表现出的独特佛学、禅宗的哲学味道,李振凯就把这样的意蕴归功于小时候母亲无意的启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在佛像面前祈求佛祖保佑,然后我便在记忆里特别喜欢闻焚香的味道,久而久之便带着对佛的认同将自己的作品禅定。后来研读了一些道家的作品,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再后来又受到了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我不是佛教徒,更不是道教徒,也不是儒教徒。我是把佛道儒作为一种学问去研究,久而久之就将自己的思想融在了作品里边。我觉得这些学问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修炼,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洗礼,也是对于自己作品的一种洗礼。”就是这样广博深刻的文化积累,才让李振凯的作品在青年艺术家当中脱颖而出,呈现出经典的艺术魅力。
广采博收 成就大家风范
质朴谦诚,性格有些内向的李振凯,对自己的书画作品创新这类问题上可一点也不含糊。虽然在国内书画领域已经颇有建树,但老师还是会在创作之余自我充电,饱览祖国的河山增加艺术积累,学习和吸收新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手法。在学习方法上,李振凯采取广采博收,厚积薄发的原则。拿书法作品来说,他虽然以草书见长,但更兼众体之美。他写的玉筋篆,匀整秀丽,极具大家之风范,具有相当的功力。他又曾长期研摹汉碑,于《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著名石刻,无不心追手摹,并参以简牍笔意,饶有趣味。他的楷书,结体宽博,点画疏朗,清劲秀整。吸收和掌握了如此广博的书法技艺,在中青年书法家中是不多见的。李振凯告诉笔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意识地通过习篆隶、楷等,并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通过不同字体的练习提高自己对线条的驾驭能力,然后再用来丰富行草的表现力,同时将草书笔意渗透到其它书体中。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用功的程度。不难看出,今天李振凯的成功除了有着令人称羡的艺术天赋,更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数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分不开。
提起书法艺术,特别是其对擅长草书的热爱,李先生有说不完的话:“书法艺术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而草书在书法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草书在点画结体和章法上都便于书法家自由发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著名书画家默石先生观看完李振凯的个人书画展后说:“李振凯的用笔圆转流畅,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有峥嵘之势,十分符合书法家的气质和风格,又有大家之范。”中国大众书画社社长姚健先生曾说:“李振凯的作品,刚柔相济,浑朴自然,中锋用笔,线条中存劲、沉健高古,拙中露出快利的锋芒,方圆互寓,动静互交,起始转合变化丰富,涩辣流丽相谐,沉实与灵动互发,忽如高山坠石,忽如行云流水,他能极力通过笔墨体现出自我劲节,豪放的胸襟。”
作为画家,李振凯的作品题材广泛丰富,涉及面很广。他的作品不仅着眼于北方、中原景色,也注重南方小城、教堂和西藏牧民的生活场景。作品构思严谨,视角独角,运笔用墨着色都非常讲究,手法力求多变,干湿浓淡熟练自如,不少作品既有南方的细腻俊美,又有北方的大气凝重。他的画作大都寓景抒情,情怀品质尽现。笔墨油彩代替了他的语言,作品犹入忘我之境,极富现实主义的浪漫写意抒情。
不懈的探索和耕耘,在中国书画广阔的领域里,集众家之所长,纳古博今,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是对李振凯艺术之路的最好总结了。进入不惑之年,李振凯老师笑言自己已经不在年轻,但是会用新的作品来纪念青春,记录生活的美好。被称为艺术家,他说自己不敢当。但是会把这样的称号作为人生的理想去奋斗,继续创作。诚实地面对生活、面对艺术,那才是最完美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