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国际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形成的,也是当今世界会计行业的大势所趋。本文主要讨论了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从哪些方面对我国的会计行业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会计职业 国际化 中国会计
一、会计国际化过程
(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会计国际化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实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它包涵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及会计实务国际化。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在其目标中明确了会计国际趋同的概念,指出要在准则制定的层面实现趋同以达到会计国际协调的状态。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王军,200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过程。
(二)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开辟广阔的商品市场,谋求稳定的经济利益,采用了更富有侵略性的输出方式---资本输出,包括直接资本输出和间接资本输出。尤其是二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条件,国际资本流动以加速的方式发展。至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250亿美元,世界跨国公司总数超过35000家,在国外设有15万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国际融资趋向证券化。到1996年,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虽然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谋求广阔而稳定的商品市场,但已完全不同于商品输出。不论是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建厂生产商品或者采用证券投资方式,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关注资本的运行,这是资本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关注自己的资本保全增值,是每个投资者的份内权益,他必然要求详细了解资本运行的全过程,掌握与之有关的所有信息,其中会计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然而,会计信息往往是在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下依据东道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生成的,投资者必然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理解性成了世界性的课题。为了实现世界范围内企业和其他组织编制财务报告时所使用的会计准则的一致性,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会员(IASC)应运而生。
为了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继续高速扩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为各国按国际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提供了参照系,会计国际化已是现实的目标。
二、会计国际化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会计的国际化使得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同样开始改变其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等方方面面。
(一)会计准则方面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开始于外资的引进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于1985年发布实施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 1986年又发布实施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1992年初,财政部颁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1998年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这个会计制度是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制定的,解决了我国企业对外进行筹资、投资的会计规范问题。1992年11月,财政部又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奠定了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計准则,使我国会计规范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国际会计惯例的影响。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负债和收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因而,目前在一些重要的会计处理方面,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已与国际准则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标准相当接近。而且我国还将出台一批具体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争取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初步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2000年12月发布了一份关于2000年度的世界公认会计准则研究报告,该报告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认会计准则,包括有关会计的法律、准则、制度、规定、惯例等,以及62个有关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比较。并将世界主要国家(53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程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序。中国排在第22位,在转型经济国家中位居前列。同时作为转型经济国家的捷克排在第41位、匈牙利排在第52位、俄罗斯排在最后,第53位。中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会计具体准则,10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完善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
(二)会计体系方面
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会计体系。①成本核算体系。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注重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并将自身的成本同国际上同类企业的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增强了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加速提高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理论和实务界对二者的应用和研究。②坏帐准备金方面。我国放宽了对坏帐准备金提取方法和比例的限制,让企业采取帐龄分析与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国内企业在贸易伙伴也将多元化、复杂化的复杂贸易关系下大大克服了原先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完备性以及滞后性的缺点,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③无形资产方面。我国针对会计实务中,对多数无形资产没有计量,企业价值计量不充分,必然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更加广泛地进行联营、兼并及商务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尽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在国际化过程中经济环境制约、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会计要为本国经济服务,中国的会计准则应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充分反映本国经济现实和经济事项的实质内容。因此,中国在建立本国会计准则体系时既要有本国的特色又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刘圻·谈加入WTO对我国会计计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0
[2] [美]弗雷德里克·D·S·乔伊等著、周晓苏、方红星等译:《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P279
[3]张丽. 试论会计国际化以及对我国的影响[J].工会论坛,2002
作者简介:刘昂(1985-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
关键词:会计职业 国际化 中国会计
一、会计国际化过程
(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会计国际化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实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它包涵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及会计实务国际化。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在其目标中明确了会计国际趋同的概念,指出要在准则制定的层面实现趋同以达到会计国际协调的状态。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相同,趋同需要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王军,2005)。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过程。
(二)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开辟广阔的商品市场,谋求稳定的经济利益,采用了更富有侵略性的输出方式---资本输出,包括直接资本输出和间接资本输出。尤其是二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条件,国际资本流动以加速的方式发展。至1990年,对外直接投资已达2250亿美元,世界跨国公司总数超过35000家,在国外设有15万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国际融资趋向证券化。到1996年,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虽然资本输出的目的是谋求广阔而稳定的商品市场,但已完全不同于商品输出。不论是在东道国直接投资建厂生产商品或者采用证券投资方式,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关注资本的运行,这是资本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关注自己的资本保全增值,是每个投资者的份内权益,他必然要求详细了解资本运行的全过程,掌握与之有关的所有信息,其中会计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然而,会计信息往往是在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下依据东道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生成的,投资者必然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理解性成了世界性的课题。为了实现世界范围内企业和其他组织编制财务报告时所使用的会计准则的一致性,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会员(IASC)应运而生。
为了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继续高速扩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为各国按国际会计准则规范会计信息提供了参照系,会计国际化已是现实的目标。
二、会计国际化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会计的国际化使得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同样开始改变其会计制度、会计程序等方方面面。
(一)会计准则方面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开始于外资的引进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于1985年发布实施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 1986年又发布实施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1992年初,财政部颁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1998年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这个会计制度是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制定的,解决了我国企业对外进行筹资、投资的会计规范问题。1992年11月,财政部又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奠定了中国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基础。自1997年以来,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会計准则,使我国会计规范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国际会计惯例的影响。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资产、负债和收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因而,目前在一些重要的会计处理方面,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已与国际准则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标准相当接近。而且我国还将出台一批具体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争取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初步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2000年12月发布了一份关于2000年度的世界公认会计准则研究报告,该报告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认会计准则,包括有关会计的法律、准则、制度、规定、惯例等,以及62个有关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比较。并将世界主要国家(53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程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序。中国排在第22位,在转型经济国家中位居前列。同时作为转型经济国家的捷克排在第41位、匈牙利排在第52位、俄罗斯排在最后,第53位。中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006年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会计具体准则,10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完善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实质趋同,又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向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
(二)会计体系方面
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会计体系。①成本核算体系。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注重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并将自身的成本同国际上同类企业的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增强了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加速提高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理论和实务界对二者的应用和研究。②坏帐准备金方面。我国放宽了对坏帐准备金提取方法和比例的限制,让企业采取帐龄分析与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国内企业在贸易伙伴也将多元化、复杂化的复杂贸易关系下大大克服了原先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完备性以及滞后性的缺点,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③无形资产方面。我国针对会计实务中,对多数无形资产没有计量,企业价值计量不充分,必然使国内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更加广泛地进行联营、兼并及商务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况,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尽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在国际化过程中经济环境制约、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会计要为本国经济服务,中国的会计准则应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充分反映本国经济现实和经济事项的实质内容。因此,中国在建立本国会计准则体系时既要有本国的特色又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刘圻·谈加入WTO对我国会计计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0
[2] [美]弗雷德里克·D·S·乔伊等著、周晓苏、方红星等译:《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P279
[3]张丽. 试论会计国际化以及对我国的影响[J].工会论坛,2002
作者简介:刘昂(1985-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