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情景模拟、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加强上机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
一、课堂教学改革
1.做好开课前的准备——分组教学
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应先摸清学生整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根据其基础高低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中注意强弱搭配,使其在后期学习中易产生共鸣。教师在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适当的学习目标。组员内部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取长补短、以优带差,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迅速跟上班级的平均水平。
2.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不能以教材和自我为中心,而应适时引入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符合实际的情景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知识。例如,在学习Word编辑中,让学生模拟某公司公关部发一封邀请函,模拟在招聘会上写一份简历,模拟某报社的编辑制作报纸的一个版面等。
3.推行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先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然后进行例题讲解,最后列出实训或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一上课就被强迫灌输一定的学习内容,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教学效率不高。而案例教学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例如,在讲解office当中的电子图表的制作、宏命令生成等操作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当我们先将程序的运行结果呈现给大家时,在学生脑海中会产生好奇感和无数个为什么。这时教师再把知识点一一进行解答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最终学会解决问题。
4.施行项目教学法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通常采用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缺乏实际应用性,缺乏知识应用的整体感。学生按部就班地学完该课程的知识点后,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容易忘记。因此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根据所教授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出一些项目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去完成,项目或任务要切合实际,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项目或任务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有能力完成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不能越权干涉,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推荐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讨论、共同研究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此期间只担当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最后与学生一起评判,这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上机实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每次上机前,教师都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上机要求和制订训练计划,然后进行演示、讲解和辅导,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实操内容以国家高新技术考试要求为蓝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实战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成绩的评定与考核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套良好的成绩评价考核体制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成绩的考核可以从理论考核成绩、上机实践成绩、小组项目任务成绩、课堂成绩、作业成绩等多方面考核,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论考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操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课堂成绩和作业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小组项目任务成绩用于考察分组作业时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堂教学改革
1.做好开课前的准备——分组教学
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应先摸清学生整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根据其基础高低与学习能力的强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中注意强弱搭配,使其在后期学习中易产生共鸣。教师在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适当的学习目标。组员内部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取长补短、以优带差,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迅速跟上班级的平均水平。
2.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不能以教材和自我为中心,而应适时引入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符合实际的情景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知识。例如,在学习Word编辑中,让学生模拟某公司公关部发一封邀请函,模拟在招聘会上写一份简历,模拟某报社的编辑制作报纸的一个版面等。
3.推行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先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然后进行例题讲解,最后列出实训或操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一上课就被强迫灌输一定的学习内容,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教学效率不高。而案例教学法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例如,在讲解office当中的电子图表的制作、宏命令生成等操作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当我们先将程序的运行结果呈现给大家时,在学生脑海中会产生好奇感和无数个为什么。这时教师再把知识点一一进行解答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学习如何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最终学会解决问题。
4.施行项目教学法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通常采用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缺乏实际应用性,缺乏知识应用的整体感。学生按部就班地学完该课程的知识点后,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容易忘记。因此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根据所教授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出一些项目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去完成,项目或任务要切合实际,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项目或任务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有能力完成的。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不能越权干涉,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推荐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讨论、共同研究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此期间只担当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最后与学生一起评判,这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上机实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每次上机前,教师都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上机要求和制订训练计划,然后进行演示、讲解和辅导,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实操内容以国家高新技术考试要求为蓝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在实战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成绩的评定与考核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套良好的成绩评价考核体制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成绩的考核可以从理论考核成绩、上机实践成绩、小组项目任务成绩、课堂成绩、作业成绩等多方面考核,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理论考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操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课堂成绩和作业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状态。小组项目任务成绩用于考察分组作业时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