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肺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7-02
  心肺复苏是利用人工的方法使病人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的血氧供应,防止加重脑缺氧,促进腦功能恢复[1]。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猝死病人的唯一途径[2]。在临床上,护士是心跳呼吸停止的第一目击者,因此,心肺复苏护理相当重要,本文拟就近几年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情况做一简单综述,以提高基层临床心肺复苏的护理水平。
  1 基础生命支持(BLE)及其护理
  1.1 迅速评估环境,快速地判断心搏骤停 由于现场救援的第一原则就是保证自己的安全,因此在施救前判别救助地点是否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心跳呼吸停止4-6分钟即可导致脑细胞死亡[3]。因此,必须在心跳呼吸停止4-6分钟内行心肺复苏术才有更大的机率使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复。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跳骤停的重要措施,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CPR成功的重要环节[4]。《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做出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搏骤停,应开始CPR[5]。
  1.2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cirC) 为了使更多的猝死病人得到更高质量的CPR,《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指出:尽管在实施《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成人胸外心脏按压幅度至少为5cm;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程序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程序,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婴儿,但不适用于新生儿。2010年新指南同时强调了从“A—B—C”程序更改为“C—A—B”程序的理由:绝大多数心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心搏骤停初始心律大多是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在这些病人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A—B—C”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英义[6]认为医务人员有权根据具体情况改变“C-A-B”的顺序,如患者明显为呼吸道窒息而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则应仍按“A-B-C”的顺序执行,如精神病上吊自杀患者,应使用“A-B-C”程序来施救。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于CPR的技术质量,也决定于心搏呼吸停止至开始CPR的时间[7,8]。孙立琴[2]等报道,应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成功率为20.0%,较国内报告的成功率高,除了应用新指南指导抢救外,也可能与现场急救人员及时实施CPR有关。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在治疗科室可以使用机械按压。机械式CPR,即采用心肺复苏机械设备进行CPR,通常称做心肺复苏仪,传统的徒手CPR时到达心脏和脑的血流非常少, 劳动强度大,按压不能保持连续性,按压的深度和频率不易掌握,心肺复苏仪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心肺复苏的效果明显优于徒手CPR,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徒手CPR。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及裤带。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刘江华[9]等报道,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R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适合在CPR中普及推广。序贯性气道开放术,即先简便、快捷地面罩气囊口咽通管或喉罩开放气道,待病情平稳后,根据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从容气管插管。詹利红[10]报道,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具有操作方便快捷、1 次成功率高、复苏成功率高的优点,值得在院前急救中广泛使用。因此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物品准备中,应包括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和喉罩,以备心肺复苏时使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1.4 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 根据院前调查表明,采用或不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对院前急救成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11]。口对口人工呼吸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容易引起操作者被感染,因此为了保护操作者,建议使用气囊—面罩或气囊—套管人工呼吸法。2005国际CPR指南并不要求在非意愿的情况下一定要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为了保证病人的有效通气,我们强调开放气道,同时在鼻咽部高浓度给氧,使胸外心脏按压时也有气流在气道内流动而达到人工呼吸的目的。如为院内猝死患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连接气囊加压加氧式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于按压与通气的比例问题,付冬丽[4]认为对于成人实施双人CPR时均按照30:2的比例给予,15:2的按压与通气则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比较适合。
  1.5 早期电除颤 电除颤在CPR中列为主要措施之一,许多学者认为,1分钟后除颤有90%复苏成功的机会,10分钟后除颤复苏成功的机会<5% 。至于是先电除颤,还是先CPR, 2005版心肺复苏指南推荐:当目击者发现院外心脏骤停者,先CPR后电除颤。因为EMSS急救人赶到现场时间约需4~5min或更长,在除颤前先做2~3min的CPR后再电除颤,其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出院率、一年存活率均较先除颤后CPR高。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院内心脏骤停者除颤前先做CPR。12 cm电极板成功率比8 cm电极板高。小电极板(3.4 cm)对患者有危害,可能发生心肌损害。2010年复苏指南新建议将连续3次单相波除颤改为1次双相波电极,因为双相波除颤成功率高、损伤小,可减少反复电极的心肌损害,从而增加按压时间[12]。双相波除颤推荐能量为200焦耳。   2 高级生命支持(ALS)及其护理
  2.1 高级气道支持 气管插管曾是过去心肺复苏中建立气道进行通气的金标准,新的研究表明气囊面罩给氧和喉罩与气管插管具有相同的通气效果[13]。
  2.2 复苏药物的应用与配合 复苏过程中各种抢救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另一要素。雖然抢救的药物治疗方案由医生决定,但给药的最后实施者是护士。因此,护士应熟悉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方式和不良反应,以便于抢救时能快速、准确、无误地输入抢救药物。
  2.2.1 给药途径的选择 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因穿刺时不需要中断CPR,安全可靠易操作,且无心肌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缺点是到达中央循环时间长,故建议CPR时,采用“弹丸式”给药,给药后快速推入等张晶体液5~10 ml,并抬高肢体末端10~20 s,以推动药物进入中心静脉。 研究表明中心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给药达到药物峰浓度时间、幅度以及药效明显好于外周静脉,因此复苏易成功,但操作时往往会中断心脏按压,气胸、出血危险性较大,故要权衡利弊。通常大多数复苏不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如果除颤、外周静脉或骨内给药后自主循环未恢复,应考虑建立中心静脉置管(有穿刺禁忌症除外)。所有年龄患者均适用(新生儿不常使用),在心搏骤停患者如果预计建立其他液体通道耗时大于90 s时,则应该选择骨内给药通道。在传统复苏中,习惯直接心内注射,但近几年实践证明:心内注射时并发症多,可误伤心肌、左肺和冠状动脉,造成心包填塞、血胸、气胸,如药物误注入心肌可致顽固性室颤,且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常规使用,仅在开胸或其他方法失败或困难时才考虑应用。
  2.2.2 常用药物及其护理
  2.2.2.1 盐酸肾上腺素 周开隆[14]认为在肾上腺素用药方面不主张使用大剂量,而是每次1 mg,每隔3~5min 1次,直到心跳恢复。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是基于其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血管紧张度,以利于促使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有8个随机临床研究(9 000多例心搏骤停患者入选试验)结果表明,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初始大剂量组对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故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至今尚无定论。其不利因素是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但肾上腺素仍是复苏的一线选择用药[15]。
  2.2.2.2 扩容液 CPR期间应使用无糖液或5%的低糖液,如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对CPR是不利的[16]。近年来研究发现,应用含糖液体可使心博骤停存活者的神经病学结果恶化。心搏骤停后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机体在应激情况下,内源性儿茶胺释放和外源性儿茶酚胺的作用,使血糖生成增加和组织利用降低导致血糖水平增加;复苏时糖代谢主要是酵解过程致酸性产物增多,脑组织酸中毒。因此,应注意先用pH6~6·8的林格氏液或0·9%生理盐水。
  2.2.2.3 呼吸兴奋剂 复苏早期不应常规使用呼吸兴奋剂,应以保证气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和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为中心,只有在自主呼吸出现恢复迹象或虽已存在自主呼吸,但呼吸过慢、过浅、不规则或不稳定时为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才推荐应用[17]。
  2.2.2.4 碳酸氢钠 应延时、间歇、慎用,2005年复苏指南不建议心搏骤停病人常规使用碱性药物[15]。最近的研究发现心跳骤停后最初10min,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而不是代谢性酸中毒,主张在心脏骤停超过10min或常规CPR 10min后,待有效循环建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才考虑间歇使用。
  2.2.2.5 胺碘酮 胺碘酮对各种类型的室速均有一定疗效,致心律失常副作用低,并且无负性肌力作用,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最常用的药物。对伴有高血压性心力衰竭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胺碘酮为首选药物,利多卡因为治疗室速的二线药物,能有效终止急性缺血和梗死所并发的室速[18]。
  2.2.2.6 阿托品 能有效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而使心率增快,从而改善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多数研究显示无论有无心脏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率。但2010年复苏指南不推荐对心脏停博或无脉电活动(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3 持续生命支持(PLS)及其护理
  3.1 脑水肿监测 心肺复苏后最常见的脑损害是脑水肿,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度以及抽搐情况,有条件者定时做脑电图,必要时测颅内压,早期发现和防止脑死亡。
  3.2 呼吸功能监测 CPCR的患者一般都应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通气,应严密观察呼吸模式、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自主呼吸出现时间等,并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保持氧分压(PaO2)>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3. 33~4. 65 kPa。当PaCO2过高时脑血管扩张,脑血容量增多会导致颅内升高;而PaCO2过低时血管收缩,脑灌注血流减少会使脑缺氧加剧[19]。
  3.3 循环功能监测 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等的监测。
  3.4 体温监测 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体温监测是一个重要项目,严禁体温忽高忽低,降温全过程观察患者有无寒颤,肌束震颤如发生寒颤或抽搐症状可交替应用镇静剂和解痉剂,也可应用短效肌肉注射松弛剂,如氯丙嗪,但应用时要观察血压变化。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停用亚低温治疗毯及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使其缓慢复温,必要时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护措施[20]。
  3.5 血糖监测 低温治疗可诱导血糖升高,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血糖应控制在4.4~6.6 mmol/L[21]。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4 小 结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脏复苏的理论与观念在不断地充实、完善与更新,方法在不断地改进与规范。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急救新技能,并运用于急救护理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急救护理程序。除所有医务工作者均需熟练掌握标准CPR、除颤外,如何在我国公众中实施全员培训,使更多患者重新获得生存机遇,是我国卫生工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第四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8.
  [2] 孙立琴,邵军.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临床应用.护理研究,2012,26(2):342-343.
  [3] 黄人健,李秀华.儿科护理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19.
  [4] 付冬丽.心肺复苏护理20例体会.青岛医药卫生,2011,46(2):141-142.
  [5] 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2461-2462.
  [6] 英義,2005年和2010年不同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0):854-855.
  [7] 唐从耀,毛志森,张运忠.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273-274.
  [8]王凤艳,孔秀兰.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8):163-165.
  [9] 刘江华,雷卓青.序贯性气道开放在急诊心肺复苏中应用探讨.华夏医学,2009,22(2):197-200.
  [10] 詹利红.喉罩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7):230.
  [11] 宁吉顺,姜冠华,隋 波.心肺复苏的若干进展[J].临床荟萃,2001, 16(23): 1102.
  [12] Mary FRAN Hazinski,RN,MSN主编.《2010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Z].2010.
  [13] 李 丹.心肺复苏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 2005, 48(3): 175~177.
  [14] 周开隆.心肺脑复苏(CPCR)成功11例体会.蛇志, 2010,22(1):57.
  [15] 沈 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 17(6): 323-325.
  [16] 刘忠英.小儿心肺复苏用药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4): 522-523.
  [17] 曹昌权.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河北医药, 2008, 30(10): 1584-1585.
  [18] 钟海娥,李卫,燕勇. 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20例临床分析 .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3): 327-328.
  [19] 黄爱珍.心肺脑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2): 126-128.
  [20] 杨宇清,覃炳军.重症监护室综合治疗脑复苏的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社, 2007,6(8): 186-187.
  [21] 沈洪.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集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2):104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4-02  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对于调节体内水分与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组成钠泵、维持血压以及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正常成人每天钠的需要量为2200mg,实际在每天食物摄入的基础上,每天摄入3g食盐可基本达到人体钠的需要[2]。中国营养协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
期刊
【摘 要】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也是产科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发生率高达10.8%[1]。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宫缩乏力是主要原因,约占70%~80%。治疗主要有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子宫填塞、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尤其是动脉栓塞术及子宫捆绑术在治疗产后出血时安全、迅速、有效,并使子宫得以保留。  【关键词】产后出血;药物治疗
期刊
【摘 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无张力疝修补对中老年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4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给予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介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69-02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我们采用消结安联合L-T4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24 例 (男27,女97) ,18岁≤年龄≤60岁,B超证实为多发性实质性结节,最大结节的直径在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70-02  C-反应蛋白(C reactiveprotein,,简写CRP)是机体受到各种损伤或发生炎性反应后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的反应标志物已广泛用于病情监测和鉴别诊断中。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探讨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抗
期刊
【摘 要】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Acute Ren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ARIRI)在临床上多发且常见,其病死率高达50-70%,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近年来研究探讨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干预靶点,寻找修复和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生物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的热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糖基化蛋白类激素,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细胞因子超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TP方案和GP方案治療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随机分TP组和GP组各34例,两组分别按紫杉醇联合卡铂(TP组)和吉西它滨联合卡铂(GP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TP和GP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44.12%及41.18%,1年生存率分别为15.8%及16.7%,2年生存率分别为6%及8%;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在过
期刊
【摘 要】肾内科老年患者较多,且多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往往患有多种合并症,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除存在老年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外,还存在肾内科特有护理风险。本文就肾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各类护理安全隐患作一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肾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0-02  近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74-01  1 资料与方法  从2005年7月开始,我科采用包皮环切、微波、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尖锐温疣(CA)患者90例,年龄20—50岁,平均25.5岁,均为包皮过长合并尖锐湿疣患者,表现为淡红色或乳白色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增生物,醋酸白试验(+),皮损集中于冠状沟、包皮內外板、龟头等处,均为首次来
期刊
【摘 要】动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等因素,主动脉收缩可引起肌张力和外周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大量实验通过观察降压药对主动脉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探讨其降压机制。本文将近年来部分降压中药抑制主动脉收缩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降压药的降压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降压药;降压机制;高血压;主动脉收缩;钙离子通道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