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前苏联教育学家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因为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能力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表述单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如我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我不是机械地讲授哪儿是东,哪儿是西,哪儿是南,哪儿是北,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想一想,然后让学生读一年级语文《太阳》一课,学生读完后,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那么太阳落山的方向为西;有的同学说我从课外读物中读到北极星在北方;还有的同学说我……
二、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及勤思多想。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一)抓住实质,揭露本质
小学低段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如小学一年级,“比一比” 素材图的阅读中要注重分类提炼,小兔的只数,小猪的只数,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比什么?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读,而不是文本式的阅读。
(二)读于心,写于形
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
(三)扣句式、抓关键词,使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表述是规范不能随意更改的,我们应让学生通晓在一个数学问题上表述的句式,通过提炼的关键词强化数学意义及其本质,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信息,领会问题的精髓。如乘除法的意义,比多、比少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一是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用曲線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二是问题导读。即在提供阅读材料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 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三是读后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的表述单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如我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我不是机械地讲授哪儿是东,哪儿是西,哪儿是南,哪儿是北,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想一想,然后让学生读一年级语文《太阳》一课,学生读完后,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那么太阳落山的方向为西;有的同学说我从课外读物中读到北极星在北方;还有的同学说我……
二、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及勤思多想。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
(一)抓住实质,揭露本质
小学低段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他们不能理清哪些信息是关键,实施有效的数学阅读。如小学一年级,“比一比” 素材图的阅读中要注重分类提炼,小兔的只数,小猪的只数,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比什么?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后读,而不是文本式的阅读。
(二)读于心,写于形
数学阅读教学往往是听说读写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读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练,不但数学推理的理由常常省略,而且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因此,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
(三)扣句式、抓关键词,使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表述是规范不能随意更改的,我们应让学生通晓在一个数学问题上表述的句式,通过提炼的关键词强化数学意义及其本质,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信息,领会问题的精髓。如乘除法的意义,比多、比少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一是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如用曲線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二是问题导读。即在提供阅读材料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 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三是读后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