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美日贸易战的历史研究入手,分析了贸易战的形成原因和导致的结果。对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贸易战”,应对“贸易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 美日贸易战 国际贸易
一、导论
自三月底开始,中美双方剑拔弩张。特朗普于3月23日宣布将向中国出口美国大约500到600亿美元的高端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中方对此做出强硬表态,将对美国高粱做出临时反倾销。美国此次的贸易摩擦针对中国高端产品的制裁,中国在反攻之下态度强硬,双方态度至今仍是有待考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一场极其相似的贸易战,贸易战中劣势的一方至今仍未从当时的恶劣影响中完全摆脱出来——美日贸易战,为今天的中美贸易战,又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
二、美日贸易战的前因后果
(一)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内因
美国是个传统的工业大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依靠着大量出色的电气发明,美国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1945年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开始正式参与,因此受到的损失远远少于其他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争霸的世界格局,同时也奠定了未来的日本必将长期受制于美国的国际关系。
为美国带来丰厚效益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美国的汽车产业,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曾长期占据世界汽车产销量的榜首位置。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完全是依赖于美国的经济援助与工业支持。
但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之后情况大不相同——美国面临着“内忧外患”。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一面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石油价格的大涨导致美国能源及工业产品的制造和消耗成本急剧增加,与此引发了美国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惠膨胀,美联储委员会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不断提高国债利率。这一政策虽然缓和了通货膨胀增长的势头,但是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买入美元债券,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量,导致美元价格飙升,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本土市场遭受日本产品的大量入侵,以汽车为例,日本汽车低廉的价格、美观的设计以及高质量低油耗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美国市场的青睐。八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代替美国通用公司成为世界产量最大的汽车公司,与此同時,日本的汽车总产量,汽车出口量也超过了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王国。更为“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双方在对方的汽车公司市场占有率发生根本的变化:1960年,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为1.9%,到1981年下降为0.1%,同期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却从1960年的0,发展到1980年的20.9%,成为美国汽车市场的最大进口国。
(二)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外部因素
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日本的产业发展及其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既不想放弃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份额,又不愿像以往那样向美妥协。为此,日本政府采取许多关税和非关税政策来保护日本的汽车出口,后来又采取繁琐的汽车进口标准、进口车的售后服务、进口车的定期检验制等来限制外国汽车的入口。进口车即使拥有与日本车同样的价格和质量,由于种种售后服务缺失的弊端,也无法做到日本汽车在国内的畅销程度。“有出无进”不平衡,自然导致许多国家的不满。
但是当时,日本国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日本当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对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日本政府应与美国联合提高日本利率,并加以稳定,以改善日本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否则极有可能招来报复。
具体来说,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日本是一个仰仗美国安全保障的“附庸国”。第二,日本是一个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贸易国家。一方面,美国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材料、矿物资源等是日本需要依赖美国的出口;另一方面,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三,日本是一个无法与美国抗衡的“金融弱国”。
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大幅制裁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再也没有必要为了遏制苏联的政治原因而从经济上扶持日本了。它需要日本在亚洲发挥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又要限制它的发展,以免对自身构成威胁。
(三)美日贸易战的结果
1985年9月22日,时任财政部部长的詹姆士·贝克通过召集五国集团在广场饭店开展多边协调,实现了美国汇率政策从不干预到积极促成美元间接贬值、从单边主义到多边合作的战略转变。
美日此次贸易谈判最终以日本的让步告终。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一方面日方要避免谈判的真正破裂。日本的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另一方面如答应美国的数值目标要求,日本的贸易盈余就将化为乌有。所以可以看出,日本在谈判的前期始终不肯向美国做出让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作为新增加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三、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一)理性对待贸易顺差
在日美以及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中,日本一直都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日本由此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英赶美。然而长期的贸易顺差更容易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持巨大的贸易顺差,日本政府作出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日本出口,限制他国商品在日本国内市场的流通。日本坚持发展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和过分扩张产能,出口品由“重、厚、大、长”转变成了“轻、薄、小、短”,日本电器、半导体芯片、汽车、高端钢铁迅速成为新一代出口主力。美欧国家企业在日本商品的浪潮中举步维艰,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日本制造业更是利用良好的局势加大投资,形成了过剩产能,经济结构出现扭曲。 目前,中国在经济贸易中也处于一个贸易顺差的地位。然而,与其依赖于贸易顺差,高新技术的研发更具有可靠性与保障性。美国对我国现阶段的制裁主要在钢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美方近期更是向中国提出,(除非中国让步)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时长七年。
(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在美日贸易战中,美国通过强迫日元升值对其出口产业造成冲击。人民币升值虽然提高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能力,并且一定程度是改善外贸条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型的功臣,但是,人民币升值也会使国民的就业压力剧增;其他币种将会贬值,不利于境外投资。国家外资企业的减少,使产品质量、种类面临下降和减少的趋势,国家发展经济的范围即将减少,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更有可能激化国家之间的矛盾,阻碍我国实现多边贸易往来的目标。
(三)加强国际合作
日美贸易战中,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多的依赖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竞争力十分弱小,对进口产品的大量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此,日本从国家角度研究、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终演变为一种制度化、长效化的有效机制——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出口不仅使战后的日本迅速的崛起、短时间内追赶英美,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骄傲。然而,日本经济不管环境如何改变,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一支独放”,引起了世界各大经济体的不满,最终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一直以来秉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贸易理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联结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能够真正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发展滋生。坚持“一带一路”,让其他国家能够在贸易合作中有利可得,不仅为下一次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础,而且为中国赢得了口碑。
对待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我们应积极谋求合作。短期而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从现实诉求来看,特朗普的执政纲领将增加国內就业视为核心目标。由于政府措施都收获甚微,当前最高效的的政策工具之一就是通过大幅加强贸易保护,引导进口需求量内流,激活国内现有过剩产能并迅速吸纳就业。现阶段,美国制造业在服装皮革、机电设备、初级金属等领域的产能利用率较低,而这些产品的进口替代品主要来源于中国。通过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可以精准的激活美国制造业,将过剩产能有效转化为新增产业。然而,长期而言,中美之间的贸易合作走向亲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再平衡,中国从低位走到高位,不可避免的与美国产生一些摩擦。但是,在这一变革中,中国海外投资匹配美国增加就业的愿景,中国消费崛起匹配美国缩小贸易逆差的需求,中国产业升级匹配美国高新技术的优势,都会为中美经济创造新的合作纽带。
四、结论
中美贸易激烈碰撞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更是中国迈向世界强国必须攻克的难关。在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较量中,日本在贸易战中的战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借鉴。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妥善与美方的贸易关系,理性看待中美的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郭佳佳.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辽宁大学,2015.
[2]奚君羊,李志军.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和收入弹性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8(01).
[3]吕艳霞.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8(4).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 美日贸易战 国际贸易
一、导论
自三月底开始,中美双方剑拔弩张。特朗普于3月23日宣布将向中国出口美国大约500到600亿美元的高端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中方对此做出强硬表态,将对美国高粱做出临时反倾销。美国此次的贸易摩擦针对中国高端产品的制裁,中国在反攻之下态度强硬,双方态度至今仍是有待考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一场极其相似的贸易战,贸易战中劣势的一方至今仍未从当时的恶劣影响中完全摆脱出来——美日贸易战,为今天的中美贸易战,又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呢?
二、美日贸易战的前因后果
(一)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内因
美国是个传统的工业大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依靠着大量出色的电气发明,美国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1945年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之后才开始正式参与,因此受到的损失远远少于其他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争霸的世界格局,同时也奠定了未来的日本必将长期受制于美国的国际关系。
为美国带来丰厚效益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美国的汽车产业,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曾长期占据世界汽车产销量的榜首位置。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完全是依赖于美国的经济援助与工业支持。
但在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之后情况大不相同——美国面临着“内忧外患”。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后,OPEC成员国一面加快石油生产国有化进程,一面大幅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981年10月,国际市场油价上升到每桶34美元。石油价格的大涨导致美国能源及工业产品的制造和消耗成本急剧增加,与此引发了美国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惠膨胀,美联储委员会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不断提高国债利率。这一政策虽然缓和了通货膨胀增长的势头,但是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买入美元债券,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量,导致美元价格飙升,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本土市场遭受日本产品的大量入侵,以汽车为例,日本汽车低廉的价格、美观的设计以及高质量低油耗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美国市场的青睐。八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代替美国通用公司成为世界产量最大的汽车公司,与此同時,日本的汽车总产量,汽车出口量也超过了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王国。更为“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双方在对方的汽车公司市场占有率发生根本的变化:1960年,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为1.9%,到1981年下降为0.1%,同期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却从1960年的0,发展到1980年的20.9%,成为美国汽车市场的最大进口国。
(二)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外部因素
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日本的产业发展及其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既不想放弃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份额,又不愿像以往那样向美妥协。为此,日本政府采取许多关税和非关税政策来保护日本的汽车出口,后来又采取繁琐的汽车进口标准、进口车的售后服务、进口车的定期检验制等来限制外国汽车的入口。进口车即使拥有与日本车同样的价格和质量,由于种种售后服务缺失的弊端,也无法做到日本汽车在国内的畅销程度。“有出无进”不平衡,自然导致许多国家的不满。
但是当时,日本国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日本当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对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日本政府应与美国联合提高日本利率,并加以稳定,以改善日本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否则极有可能招来报复。
具体来说,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日本是一个仰仗美国安全保障的“附庸国”。第二,日本是一个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贸易国家。一方面,美国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材料、矿物资源等是日本需要依赖美国的出口;另一方面,美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三,日本是一个无法与美国抗衡的“金融弱国”。
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大幅制裁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日本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再也没有必要为了遏制苏联的政治原因而从经济上扶持日本了。它需要日本在亚洲发挥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又要限制它的发展,以免对自身构成威胁。
(三)美日贸易战的结果
1985年9月22日,时任财政部部长的詹姆士·贝克通过召集五国集团在广场饭店开展多边协调,实现了美国汇率政策从不干预到积极促成美元间接贬值、从单边主义到多边合作的战略转变。
美日此次贸易谈判最终以日本的让步告终。整体的较量中,日本处于劣势。一方面日方要避免谈判的真正破裂。日本的大量出口货物都是依赖美国市场,若是美日关系破裂,日本的对外经济将严重萎缩,成千上万的出口成品将囤积在仓库,难以找到第二家这样豪放的买主;另一方面如答应美国的数值目标要求,日本的贸易盈余就将化为乌有。所以可以看出,日本在谈判的前期始终不肯向美国做出让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政府开始想方设法提高其政治地位,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作为新增加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这都需要美国的大力支持。
三、美日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
(一)理性对待贸易顺差
在日美以及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中,日本一直都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日本由此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英赶美。然而长期的贸易顺差更容易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为了维持巨大的贸易顺差,日本政府作出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日本出口,限制他国商品在日本国内市场的流通。日本坚持发展制造业、完整的产业链和过分扩张产能,出口品由“重、厚、大、长”转变成了“轻、薄、小、短”,日本电器、半导体芯片、汽车、高端钢铁迅速成为新一代出口主力。美欧国家企业在日本商品的浪潮中举步维艰,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日本制造业更是利用良好的局势加大投资,形成了过剩产能,经济结构出现扭曲。 目前,中国在经济贸易中也处于一个贸易顺差的地位。然而,与其依赖于贸易顺差,高新技术的研发更具有可靠性与保障性。美国对我国现阶段的制裁主要在钢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美方近期更是向中国提出,(除非中国让步)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时长七年。
(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在美日贸易战中,美国通过强迫日元升值对其出口产业造成冲击。人民币升值虽然提高了国内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能力,并且一定程度是改善外贸条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型的功臣,但是,人民币升值也会使国民的就业压力剧增;其他币种将会贬值,不利于境外投资。国家外资企业的减少,使产品质量、种类面临下降和减少的趋势,国家发展经济的范围即将减少,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更有可能激化国家之间的矛盾,阻碍我国实现多边贸易往来的目标。
(三)加强国际合作
日美贸易战中,日本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多的依赖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竞争力十分弱小,对进口产品的大量需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此,日本从国家角度研究、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终演变为一种制度化、长效化的有效机制——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出口不仅使战后的日本迅速的崛起、短时间内追赶英美,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骄傲。然而,日本经济不管环境如何改变,一味追求个人利益“一支独放”,引起了世界各大经济体的不满,最终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一直以来秉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贸易理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联结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能够真正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发展滋生。坚持“一带一路”,让其他国家能够在贸易合作中有利可得,不仅为下一次的友好合作奠定基础,而且为中国赢得了口碑。
对待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我们应积极谋求合作。短期而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从现实诉求来看,特朗普的执政纲领将增加国內就业视为核心目标。由于政府措施都收获甚微,当前最高效的的政策工具之一就是通过大幅加强贸易保护,引导进口需求量内流,激活国内现有过剩产能并迅速吸纳就业。现阶段,美国制造业在服装皮革、机电设备、初级金属等领域的产能利用率较低,而这些产品的进口替代品主要来源于中国。通过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可以精准的激活美国制造业,将过剩产能有效转化为新增产业。然而,长期而言,中美之间的贸易合作走向亲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再平衡,中国从低位走到高位,不可避免的与美国产生一些摩擦。但是,在这一变革中,中国海外投资匹配美国增加就业的愿景,中国消费崛起匹配美国缩小贸易逆差的需求,中国产业升级匹配美国高新技术的优势,都会为中美经济创造新的合作纽带。
四、结论
中美贸易激烈碰撞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更是中国迈向世界强国必须攻克的难关。在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较量中,日本在贸易战中的战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值得深思的借鉴。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妥善与美方的贸易关系,理性看待中美的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郭佳佳.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辽宁大学,2015.
[2]奚君羊,李志军.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和收入弹性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8(01).
[3]吕艳霞.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