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政府技术治理研究正在经历一个“吸纳”与“排斥”对峙的割裂发展阶段,重构政府技术治理概念结构,能打开政府技术治理研究的弥合之窗.政府技术治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多主体使
【机 构】
: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技术治理研究正在经历一个“吸纳”与“排斥”对峙的割裂发展阶段,重构政府技术治理概念结构,能打开政府技术治理研究的弥合之窗.政府技术治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多主体使用现代信息化操作工具及其知识体系实现政治和公共行政目标的过程,信息循证主义和数字技术嵌入双重维度及其质化指标共同构成政府技术治理的概念结构.政府技术治理既是现代信息技术创造问题域和权利域、公共需求样态转变亟待回应等外部推力的结果,也是政府为探寻治理创新路径、夯实公共权威的内生选择.赋能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社会应急管理智慧化和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是政府技术治理的可为路径.发挥政府技术治理效用,必然要维系治理价值和技术的平衡,突出治理中“人”的主体作用.
其他文献
个体化是现代性的产物,乡村是中国社会个体化体验最为深刻的地带.个体化塑造下的农民主体性在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呈现出两个面孔:一方面,个体化之下的农民主体表现出较为强
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行为,行政接管已然成为政府履行监管职责、化解公共危机、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措施.现阶段,行政接管法律性质模糊导致妥协式立法与越权式立法.而拥有立
本文从雁阵式发展视角阐述了高质量工业碳减排的逻辑涵义,对地区工业终端碳排放态势以及电力碳减排的地区依赖性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工业化只有经历由浅向深再向服
作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执法监测为环境违法行为的甄别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续监管措施的实施提供了证据支持,同时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法律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环境执法监测制度在实践中陷入了合法性危机,突出表现为监测报告的证据效力问题。行政过程视角下的环境执法监测具备双重属性,既是环境监管执法阶段性过程,也是目标环境污染物技术监测过程。为回应合法性危机,我国环境执法监
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再出发”的新起点,亦是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以重塑中国话语权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重要性.中国政治学话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