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是遭遇困境或面临危机时候的必然选择。
从专业报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都市报以及网络、手机报等的不断冲击和挤压,专业报在媒体声音和报纸影响力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萎缩的窘境,生存危机不期而至。在困境面前,专业报究竟该向何处去?
目前制约专业报质量提升的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专业报受到来自党报、都市类报纸等政府层面和市场竞争的两个方面的挤压,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由于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不够,许多报纸的发行量一路缩水到危险境地。发行量下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报纸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在相关行业和读者心目中的威信也受到不小的削弱。二是从内部环境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编辑部的内部管理上暴露出一些混乱的苗头。专业报一般创刊于八十年代前后,由于旧有机制所限,人员进出口不畅通,编辑记者队伍老化严重,这是要面对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其次是一些人对于新闻的思维方式显得简单、陈旧,难以适应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需求。
因此,专业报确实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综合来看,我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顺报纸外向触角,为编辑部内部改革做好铺垫。
其实从专业报目前所做的新闻来看,质量上并不比都市类报纸差,但影响力就是无法与人家媲美,问题出在哪?我想还是要进行有效的媒体推广,至少得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报纸,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跟人家竞争。
为此,可以抓紧做这样几件事:(1)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数字报刊平台,利用互联网,与主要新闻网站及和有影响的网络频道联系,提供报纸当日主要新闻供其选择,或者直接提出在该网站建立链接窗口,有效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可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开展新闻线索有奖征集和新闻专题的读者调查,提高点击率,对版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实现新闻的报网互动。(2)借力其他传统媒体平台。即主动与电台、电视台报摘栏目取得联系,将报纸每天付印的主要稿件从网络传送给对方供其选择,增加报纸的影响渠道,实现新闻信息共享,还可以通过对方增加专业报在市场的影响力。(3)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有效利用其优势资源,在手机用户中开通一个良性互动平台,使得专业报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版块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体现出服务的价值。
第二,整合报社内部资源,营造一个讲业务的良好氛围。
从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分工开始,到合理调配采访、编辑人员的组合,搞好自身挖潜工作,以调动全体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使大家在现有条件下坦诚相对、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共同为版面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新闻策划上,针对各个版面的内容设计特点,通过编前会将各路记者汇总来的新闻线索梳理、分析、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增加新闻的厚度和深度,做出专业报的独特风格。同时,建立规范、完善的总编辑评报制度,要让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及时得到领导的重视,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报纸的版面上来,营造一个尊重业务、讨论业务的良好氛围。
在内部加强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日常评分中,对有影响的独家新闻、体现策划意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稿件重点倾斜,拉大优稿和一般性稿件之间的奖金差距。在月度评分中对得分最低者给予黄牌警告,并进行经济扣罚。在年度总评中,根据每位记者全年总体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优劣之间也拉开差距;同时,在年度各类新闻奖项的推荐评选上,对当年度表现优异者给予重点倾斜,让潜心事业又表现出很强实战能力的记者既有名也能得利。
第三,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深度报道占据主要版面。
现在专业报内外不少人认为,与其他都市类报纸相比,专业报发行和广告等方面都处于下风,没有优势可言。我认为这是妄自菲薄。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恰是在分工上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更高。安徽法制报这几年不断改进创新,报纸质量明显提高,报纸发行和广告均实现了20%的高增长,在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本报依然能够挺立不败,说明了专业类报纸有读者需求,并且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
那么,专业报的优势在哪里呢?其优势就在于占据了大量的专业资源。这里所谓的“专业资源”,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长期的办报传统,使专业报拥有一批对于相关专业的新闻运作过程已经驾轻就熟的成熟记者和老练编辑队伍,这是作为一个专业报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很多都市报既羡又妒的;其二,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专业报与一定范围内的相关部门或行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信任和友谊,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独家的新闻线索和可靠的采访支持;其三,对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者而言,显然更有亲和力,二者之间有一种同类别性质的亲近感,交流与合作当然也就更容易。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独特优势,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挖掘出来,表现到版面上。
首先是做好面向专业领域的服务工作,紧紧抓住专门机关或行业这块专业报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是报纸的第一要务。我认为在版面上,注意挖掘来自相关专业或行业一线、切合基层实际的调查性报道,深入生活去调查,针对问题谈观点,做出既能引起相关专业或行业基层人士强烈共鸣、又具有给相关专业或行业高层、甚至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价值的新闻来,从而在专门机关内外赢得关注,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是做好卖点新闻。专业报应该办一个什么样的要闻版,这才是报纸能否树立自身形象的关键问题。我认为,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都市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的手段和传播速度以及链接力令人目不暇接。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必须要认真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去研究专业报的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究竟对专业报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期待?从我学习、调查、摸索的结果看,专业报决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动态新闻上,而要做真正的深度新闻。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改变固有的新闻理念,当专业报的记者或编辑拿到一个新闻线索或投稿时,第一反应就要想,这是不是“专业报”的新闻、是不是本报应该关注的焦点新闻?紧接着就是它有没有再挖掘的价值,专业报应当把这个新闻对于读者的价值提炼出来,把它对于读者的意义、即潜台词分析解释清楚,把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或影响归纳出来,以方便读者根据这个新闻事件来判断可能产生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专业报丢弃了深度报道,或者说没有全力以赴地做足深度报道,反而去和都市类报纸争夺动态的新闻,显然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相反地,如果专业报做好了深度报道,把新闻的分量做足,不仅读者愿意看,而且也会受到报道对象的欢迎,也许专业报的记者在他们的眼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了;即使是问题报道,专业报在深入调查之后揭示症结的力量也会让人对记者、对报纸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我看来,专业报所有的力量都应该用在做深、做透新闻上。
作为对深度报道的延伸和发展,专业报每年要选择几个有相当高价值的新闻线索,轰轰烈烈地组织几次战役式报道。无论是作为一个媒体,还是作为一名记者,我想,都必须要有做重头新闻的雄心壮志,要有引起媒体圈内外热议、让报社引以为荣的重头新闻的策划,要有将这种重头策划贯彻执行下去的决心和能力。
衡量要闻版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低,这是一个媒体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应该表达的观点,也是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专业报的言论专栏也经常发表一些时评,但是由于理论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燃眉之急就是“借脑”,建立一支属于专业报的、既有理论素养又在思想前沿的专家、学者时政评论员队伍,把报纸的时评办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名专栏。
还有就是传统的拳头项目:舆论监督。我想方法有三个:一是抓住机会,选择有价值和运作可能的线索,预先做好周密的谋划,制定详尽的报道方案,集中兵力在某一个区域打好攻坚战,并准备着连续发出的招数,顶住一切可能的压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从而有效树立报纸的威信。二是不要放弃那些所谓难啃的骨头,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给投诉者以回应,保护订户读者对于报纸的感情。及时梳理通过各种渠道报来的舆论监督类的线索,基本排除所谓的匿名举报,从中遴选一些比较典型、或者有一定新闻价值、或者跟当前中心工作吻合的材料,如果不适合舆论监督采写、或采访成本过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事件进行点评或支招,并形成稿件作为服务版块的重要内容。三是把专业报丢弃多年的内参拾起来,把不宜公开报道的、又有重要意义的涉及相关党政部门的舆论监督线索经过认真调查之后,形成有分量的稿件,每个季度辑录一次,报送相关部门和领导供参阅。
做好体现专业特色的深度报道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抓紧建立一个以版面为核心和纽带的专家后援团。这里的组成人员应该有相关专业的教授、相关学科的学者,有造诣非凡、知识型的相关部门人士,还有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等。可以是相关区域内的,也可以是相关区域外的,组成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相关版面的专业顾问,可以是专栏的客座主持人,也可以是特别聘请的版面主编,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版面的质量提供有效服务,并且逐渐地为要闻版的深度新闻报道提供后援。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都市综合类报纸的同质同类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占据一定专业资源、体现较强特色的专业类报纸,反而可能异军突起,成为报业市场的新宠儿。关键是专业报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做出应有的专业高度,以深度报道占据主要版面,影响受众,引导舆论,让专业报崛起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作者:安徽法制报社总编辑)
从专业报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都市报以及网络、手机报等的不断冲击和挤压,专业报在媒体声音和报纸影响力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萎缩的窘境,生存危机不期而至。在困境面前,专业报究竟该向何处去?
目前制约专业报质量提升的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专业报受到来自党报、都市类报纸等政府层面和市场竞争的两个方面的挤压,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由于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不够,许多报纸的发行量一路缩水到危险境地。发行量下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报纸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在相关行业和读者心目中的威信也受到不小的削弱。二是从内部环境来看,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编辑部的内部管理上暴露出一些混乱的苗头。专业报一般创刊于八十年代前后,由于旧有机制所限,人员进出口不畅通,编辑记者队伍老化严重,这是要面对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其次是一些人对于新闻的思维方式显得简单、陈旧,难以适应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需求。
因此,专业报确实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综合来看,我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顺报纸外向触角,为编辑部内部改革做好铺垫。
其实从专业报目前所做的新闻来看,质量上并不比都市类报纸差,但影响力就是无法与人家媲美,问题出在哪?我想还是要进行有效的媒体推广,至少得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报纸,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跟人家竞争。
为此,可以抓紧做这样几件事:(1)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数字报刊平台,利用互联网,与主要新闻网站及和有影响的网络频道联系,提供报纸当日主要新闻供其选择,或者直接提出在该网站建立链接窗口,有效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可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开展新闻线索有奖征集和新闻专题的读者调查,提高点击率,对版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实现新闻的报网互动。(2)借力其他传统媒体平台。即主动与电台、电视台报摘栏目取得联系,将报纸每天付印的主要稿件从网络传送给对方供其选择,增加报纸的影响渠道,实现新闻信息共享,还可以通过对方增加专业报在市场的影响力。(3)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有效利用其优势资源,在手机用户中开通一个良性互动平台,使得专业报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版块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体现出服务的价值。
第二,整合报社内部资源,营造一个讲业务的良好氛围。
从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分工开始,到合理调配采访、编辑人员的组合,搞好自身挖潜工作,以调动全体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使大家在现有条件下坦诚相对、求同存异、精诚合作,共同为版面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新闻策划上,针对各个版面的内容设计特点,通过编前会将各路记者汇总来的新闻线索梳理、分析、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增加新闻的厚度和深度,做出专业报的独特风格。同时,建立规范、完善的总编辑评报制度,要让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及时得到领导的重视,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报纸的版面上来,营造一个尊重业务、讨论业务的良好氛围。
在内部加强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在日常评分中,对有影响的独家新闻、体现策划意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稿件重点倾斜,拉大优稿和一般性稿件之间的奖金差距。在月度评分中对得分最低者给予黄牌警告,并进行经济扣罚。在年度总评中,根据每位记者全年总体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优劣之间也拉开差距;同时,在年度各类新闻奖项的推荐评选上,对当年度表现优异者给予重点倾斜,让潜心事业又表现出很强实战能力的记者既有名也能得利。
第三,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深度报道占据主要版面。
现在专业报内外不少人认为,与其他都市类报纸相比,专业报发行和广告等方面都处于下风,没有优势可言。我认为这是妄自菲薄。目前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恰是在分工上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更高。安徽法制报这几年不断改进创新,报纸质量明显提高,报纸发行和广告均实现了20%的高增长,在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本报依然能够挺立不败,说明了专业类报纸有读者需求,并且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
那么,专业报的优势在哪里呢?其优势就在于占据了大量的专业资源。这里所谓的“专业资源”,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长期的办报传统,使专业报拥有一批对于相关专业的新闻运作过程已经驾轻就熟的成熟记者和老练编辑队伍,这是作为一个专业报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很多都市报既羡又妒的;其二,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专业报与一定范围内的相关部门或行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信任和友谊,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独家的新闻线索和可靠的采访支持;其三,对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者而言,显然更有亲和力,二者之间有一种同类别性质的亲近感,交流与合作当然也就更容易。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独特优势,将这些丰富的资源挖掘出来,表现到版面上。
首先是做好面向专业领域的服务工作,紧紧抓住专门机关或行业这块专业报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是报纸的第一要务。我认为在版面上,注意挖掘来自相关专业或行业一线、切合基层实际的调查性报道,深入生活去调查,针对问题谈观点,做出既能引起相关专业或行业基层人士强烈共鸣、又具有给相关专业或行业高层、甚至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价值的新闻来,从而在专门机关内外赢得关注,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是做好卖点新闻。专业报应该办一个什么样的要闻版,这才是报纸能否树立自身形象的关键问题。我认为,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都市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的手段和传播速度以及链接力令人目不暇接。要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必须要认真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去研究专业报的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究竟对专业报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期待?从我学习、调查、摸索的结果看,专业报决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动态新闻上,而要做真正的深度新闻。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改变固有的新闻理念,当专业报的记者或编辑拿到一个新闻线索或投稿时,第一反应就要想,这是不是“专业报”的新闻、是不是本报应该关注的焦点新闻?紧接着就是它有没有再挖掘的价值,专业报应当把这个新闻对于读者的价值提炼出来,把它对于读者的意义、即潜台词分析解释清楚,把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或影响归纳出来,以方便读者根据这个新闻事件来判断可能产生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专业报丢弃了深度报道,或者说没有全力以赴地做足深度报道,反而去和都市类报纸争夺动态的新闻,显然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相反地,如果专业报做好了深度报道,把新闻的分量做足,不仅读者愿意看,而且也会受到报道对象的欢迎,也许专业报的记者在他们的眼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了;即使是问题报道,专业报在深入调查之后揭示症结的力量也会让人对记者、对报纸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在我看来,专业报所有的力量都应该用在做深、做透新闻上。
作为对深度报道的延伸和发展,专业报每年要选择几个有相当高价值的新闻线索,轰轰烈烈地组织几次战役式报道。无论是作为一个媒体,还是作为一名记者,我想,都必须要有做重头新闻的雄心壮志,要有引起媒体圈内外热议、让报社引以为荣的重头新闻的策划,要有将这种重头策划贯彻执行下去的决心和能力。
衡量要闻版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新闻评论的质量高低,这是一个媒体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应该表达的观点,也是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专业报的言论专栏也经常发表一些时评,但是由于理论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内部挖潜的基础上,燃眉之急就是“借脑”,建立一支属于专业报的、既有理论素养又在思想前沿的专家、学者时政评论员队伍,把报纸的时评办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名专栏。
还有就是传统的拳头项目:舆论监督。我想方法有三个:一是抓住机会,选择有价值和运作可能的线索,预先做好周密的谋划,制定详尽的报道方案,集中兵力在某一个区域打好攻坚战,并准备着连续发出的招数,顶住一切可能的压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从而有效树立报纸的威信。二是不要放弃那些所谓难啃的骨头,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给投诉者以回应,保护订户读者对于报纸的感情。及时梳理通过各种渠道报来的舆论监督类的线索,基本排除所谓的匿名举报,从中遴选一些比较典型、或者有一定新闻价值、或者跟当前中心工作吻合的材料,如果不适合舆论监督采写、或采访成本过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事件进行点评或支招,并形成稿件作为服务版块的重要内容。三是把专业报丢弃多年的内参拾起来,把不宜公开报道的、又有重要意义的涉及相关党政部门的舆论监督线索经过认真调查之后,形成有分量的稿件,每个季度辑录一次,报送相关部门和领导供参阅。
做好体现专业特色的深度报道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抓紧建立一个以版面为核心和纽带的专家后援团。这里的组成人员应该有相关专业的教授、相关学科的学者,有造诣非凡、知识型的相关部门人士,还有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等。可以是相关区域内的,也可以是相关区域外的,组成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相关版面的专业顾问,可以是专栏的客座主持人,也可以是特别聘请的版面主编,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版面的质量提供有效服务,并且逐渐地为要闻版的深度新闻报道提供后援。
综上所述,我认为,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都市综合类报纸的同质同类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占据一定专业资源、体现较强特色的专业类报纸,反而可能异军突起,成为报业市场的新宠儿。关键是专业报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做出应有的专业高度,以深度报道占据主要版面,影响受众,引导舆论,让专业报崛起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作者:安徽法制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