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绘画秀与事件性营销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e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亮点不是天价神话,而是马云微博的“油画首秀”:他与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曾梵志在2014年合作的油画《桃花源》,该画以130万港元起拍,经过32轮竞拍,最后被浙江一富商以3600万港元拍下,这一拍卖结果立即成为艺术圈与企业界新的话题。
  相对企业界对马云“神功”的肯定,艺术圈则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他们惊奇于当代油画受到中国新贵的肯定,也对油画作为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绘画形式被没有受过基础训练的成功人士三招拆解,并且拍出了让很多职业画家一生无法企及的数字而气馁。
  绘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手艺,也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让人痴迷。它也是今天很多职业画家依然坚持架上绘画的理由,而这种神秘性却因资本取向发生改变,且另一个倾向是油画会不会像书画一样落入“杂耍”的圈套呢?或者经马云引领成为官员与企业家新的“文化秀”,于是有艺术家直言他们很快会失业。这是一个玩笑,但也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油画的本土化与收藏的个人化正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它也在回应中国大众的文化消费与“拜物教”、成功学心理。
  马云作为新的财富偶像,他身上集合了市场神话、创新崇拜与中国式文化自信。他用西方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与超验主义来取代传统的企业偶像形象,因此成为新的时髦成功学符号。而他的“无所不能”所传递的信息又是与中国先天不信任专业技术分工与准确性等有关,就如同大师王林能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神力延续,这也是成功放大后的效应,很多人真的相信这种力量的神奇性;就如同拍卖场塑造的康熙、乾隆书画神话与李可染等“红色江山”系列天价神话,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正在改写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坐标。它也是中国艺术学术性与批判性丧失后艺术全面市场化后的一种投影。不过中国艺术从来就没有取得过它的独立地位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职业艺术家传统,所以它很难具有足够的抵抗力。
  欧美国家虽然也面临艺术全球化与商业化,但他们有完善的市场、职业艺术传统,资本也在介入艺术,但却是以美术馆、独立的基金会等方式,不直接取代艺术的生产,而是企业、收藏家通过美术馆、基金会这种艺术知识性的普及、教育等方式来获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得到企业家身份认同。中国当代艺术并没有取得它应有的社会地位,才因此从权力的依附变成了金钱的依附关系。他们相应要从资本与拍卖的价格坐标中获得认可。而企业不过是通过艺术品这一媒介来扩大企业影响力和个人品牌价值,它对艺术的推动与促进大众审美变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艺术也无法影响其资本趣味。而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依靠艺术的创新活力和开放其批判精神来促使大众观念变化从而获得社会认同。从艺术、社会、资本关系看,这三者需要制衡力量,但我们目前并没有制衡资本的社会力量,所以资本才可以直接左右艺术生产、传播与流通方式,所以才会出现最终艺术僵化、活力丧失的结果。
  曾梵志是我比较喜欢的当代艺术家,委实说是对他的早期作品,上世纪90年代初的表现主义绘画《协和医院》与后来的《面具》系列。但一旦他的作品获得市场认可,他的身份也从生产者向资本的拥有者发生转变,他的身份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他重新审视西方与东方、资本与权力等关系时就出现了暧昧。
  为了参加卢浮宫“中西对话”展览,曾梵志说他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创作来重新诠释“自由引导人民”。他先后进行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尝试,最终选定了其中一幅。《从1830年至今》的尺幅与《自由引导人民》等,用色和笔触均异常跳跃强烈。
  《从1830年至今》就是用西方技术图解西方价值,用以传达东方人对自由的犹疑与对集体主义的迷恋。这幅取材自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领人民》的名作,曾梵志采用了他的枯枝符号,让自由女神罩上了“铁丝网”似的枷锁,而中心位置的自由女神形象被解构为写意式的雕像,背景部分的人物群像有意被模糊掉,说明自由的桎梏与不可信、自由与欲望这一悖论关系。
  他所传达的恰是对自由这一人类共识的不信任,认为自由也会成为一种摧毁性力量,这恰恰是我们用无政府主义来取代自由这一与生俱来、不可转移之人的权利的神圣性定义,用以混淆概念。所以这幅画在法国展出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相反却引起争议,相信也没有西方艺术家敢于去质疑“自由的价值”,因为自由也是资本自由流动与个人权利彰显与个人幸福的保障。但对于自由传统稀缺的地方,却会产生一种迷惑性。在曾梵志看来自由就是悖论,因为自由会导致欲望的无限膨胀,其实它传达的是艺术家自身的恐惧和生存策略,丝毫不具有公共性,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试图摆脱西方、回归东方性的一种困境。(来源:华夏时报)
其他文献
金代钧窑天青釉“殿”字铭圆洗(本期封面),口径19厘米,足径12厘米,高6厘米。撇口,折沿,直壁,平底,圈足(图1),外底釉下刻“殿”字铭文(图2)。除圈足着地面刷酱色护胎釉外,整器内外满施天青色乳浊釉。釉层匀净,釉面润滑。内底大纹片(图3),外壁蟹爪纹(图4)。器形、胎釉及修足工艺均呈金代钧窑特征。  “殿”字铭文的瓷器,目前所知存世的两件:一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官窑天青釉釉上刻“殿”字
期刊
澳门美高梅荣邀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于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3月22日期间,在“澳门美高梅展艺空间”呈献“澳门美高梅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天造地创”,借以展示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精粹。  “澳门美高梅老北京城紫檀雕刻展”开幕式画册首发式于十九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在澳门美高梅天幕广场举行。出席仪式的嘉宾有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先生、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
期刊
年画,也叫年节画、年例画,即专门为年节时令所作的画。其内容或描述年节时令中的风俗活动,表现人们的年节生活;或描绘与年节有关的景物,或反映人们对未来的良好愿望,其目的均为庆祝年节,迎祥祈吉。古时,年画普遍流行于民间、贵族官宦乃至帝王之家,每逢春节亦用年画渲染气氛,表达节日的喜庆。年画是节令画的一个分支,亦是节令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年画入手,通过对清宫年画的赏析,分析其特色
期刊
原始社会用舞蹈来表达意志与愿望,舞蹈家把这种萌芽状态的原始艺术培育、壮大,发展为灿烂的现代舞蹈艺术。舞蹈家以自己的身体机能为手段,把人间的喜怒哀乐,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鼓动激情。我把舞蹈家所创造的形象,通过画笔记录下来,进行再创造,形成人们另一种美的享受。艺术家的任务是探索发掘生活的美,炼成典型形象,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我爱看戏看舞,戏和舞成了我发掘美的生活宝库。有一时期,我的家庭成员有从事舞
期刊
唐 三彩头  这两件三彩头,形象很有特色。两眉骨略隆起,眼珠微突,施黑色,表现出怒目冲天、咄咄逼人之态。鼻尖向上翘,嘴唇左右裂开,头顶有两角,牙齿线条区分,长40厘米,宽36厘米,有黄、绿、白色。这件面葬具上将狰狞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古人将这种葬具放在墓葬里,其目的是为亡人驱除邪恶和疫疠。  作为葬具的头,因地区和死者的身份及信仰不同,形式和名称也有差异,古时打鬼驱疫时扮神者戴的面具,汉唐、宋丧
期刊
8.清乾隆掐丝珐琅御制诗挂屏一对(图13、14)  均为全宽44.8厘米,全长63.7厘米,心宽38.8厘米,心长58.8厘米。  挂屏为一对,均呈长方形,红木框,铜板掐丝珐琅制。框上部有铜鎏金花卉云朵纹挂钩。屏上方铜板地,图13挂屏阴刻填黑乾隆“御制”七言诗:“高楼对坐正谈深,亦弗勤勉说惜阴。却爱开窗聊纵目,一庭翠影落遥岑。”(《清高宗御制诗》第十一册,四集,卷二十三,七,第322页“题唐棣山水
期刊
2015年1月8日,由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秦都古陶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发墨焕彩——中国古砚展”,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130余方中国历代古砚精品,展品数量多、质量精、时间跨度大,是近年来陕西地区首次集中、系统展示中国古砚发展史及古砚文化。  展览亮点一:追根溯源  砚台自原始社会的杵演变而来。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用石质的工具研磨颜料,用以
期刊
隋唐大运河考古成果名震中外,大量古陶瓷的出土无疑是亮点之一,其中囊括了二十多个窑口的瓷器,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器即是其中之一。安徽淮北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隋唐大运河考古出土的宋代影青瓷,今选出4件介绍予读者,并借此谈谈对影青瓷的一些认识。  一、隋唐大运河出土景德镇窑影青瓷品鉴  宋影青釉瓜棱花口瓶(图1)高15.4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7.6厘米。口部以连弧线分成八瓣花口,向外翻卷,束颈,腹部
期刊
2014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溥心1960年创作的《骏马图》,经过几轮激烈的争夺,最后以630.3万元成交,引发了全场拍卖会的高潮。  溥心(1896-1963年),原名爱心觉罗·溥儒,字心畲,又号旧王孙、羲皇上人、西山逸士,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弈之孙。曾以画名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那么,他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作品在当今艺术市场上的价值表现如何呢?  一、民国时期声名鹊
期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七言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景,并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又呈现出绚烂生动的画面,使我们如痴如醉。中国文人之所以爱莲、爱荷花,因为它是洁身自好的象征。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静怡然的风致,每每读来,更是让人情动于心,神往不已。在中国繁多的艺术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