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暴发。作为疫情初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武汉的疫情变化始终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新华社深入一线,跟随武汉的抗疫、封城、解封,制作了武汉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全景展现武汉抗“疫”以来的英雄群谱,源于体验采访、蕴于故事挖掘、现于创作笔墨,引发了受众共鸣,一经播出后好评如潮。本文结合《英雄之城》的实例,探析该全景式纪录片成为爆款文化产品的原因。
关键词:纪录片 英雄之城 武汉 新冠肺炎疫情
全景式纪录片强调对生活中各个元素的记录,不可虚构、扮演、编造,借助明确的题材不断探寻与其相关的元素,挖掘更多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呈献给大众最真实、最生动的美感。《英雄之城》纪录片体现了记录影像的特殊价值,阐述了对“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的思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深层次、全覆盖地记录这场终将载入史册的人民抗“疫”战。
一、夯实视听基础,强化画面感染力
能够成为爆款、引起较高观看热度的纪录片,必须要有扎实的制作基础,好的故事是核心,而音乐、摄影和剪辑必须展现较高的专业水准。《英雄之城》纪录片叙事视角多元化、镜头语言精炼,以时间为主线进行串联,生动的细节展现让每一个人物都立体而鲜活。叙事节奏的起承转合逻辑鲜明、条理清晰,将丰富的画面和多样的音乐、简练而蕴含深意的解说词与采访原声相互结合,给受众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染力,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叙事视角“多元化”,详细记录现场行动。新华社拍摄的武汉全景战疫紀录片《英雄之城》是一部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为力求详细、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人物在当时背景下的行为、心理和情感,《英雄之城》运用多元叙事视角,通过内外视角相配合,为受众还原一线防疫人员工作内容。这些画面镜头几乎都直接采用原拍摄者的视频并保留了原声,客观记录了英雄之城病人、医生、护士、建设者的抗疫日常。
在任何全景式纪录片作品中,叙事视角都是必备元素。叙事视角代表着讲述故事、观察问题的方向,能帮助创作人在叙事过程中创建故事逻辑。叙事视角可以是单一或者多元的。一般来说,叙事视角分为内、外视角。外视角是一种客观记录,而内视角的叙事带入了个人化的观点或者情感,其采用独白、主观镜头等创作手段,把主观化的信息转化为具备真实感的信息。
纪录片《英雄之城》中,视频博主林晨拍下了封城后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中建员工老杨向各位工人含泪致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彰显“中国速度”,国网工人72小时“加速”完成雷神山低压电源测试,阿念陪伴外婆治疗时医生的温情嘱咐等叙事视角丰富。同时,纪录片对“吹哨者”张继先发现疫情的过程进行回顾,阐述张笑春通过朋友圈呼吁将CT片作为筛查依据的心路历程。大量的解说词配合真实背景音,简洁而沉重,详细记录和回放了抗“疫”的现场行动。
2.镜头语言“精炼化”,“光线+色彩”相辉映。镜头语言包括声音和画面元素,精炼的镜头语言以画面紧抓眼球、以声音调动情绪,让受众观看的时候沉浸其中,并与制作者实现情感共通,理解纪录片本身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
纪录片《英雄之城》里,解放军援鄂医疗队入驻金银潭医院后,负责人严厉强调防止医务人员感染,让观看者感受到武汉的严峻形势;加速播放的火神山、雷神山建设画面,志愿者在寒冷的冬夜将各地援助武汉的食品蔬菜卸货,传递着他们争分夺秒的心态。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缩影,镜头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这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民疫情阻击战。
画面直接给予受众视角感知,因此在画面当中,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极为重要。光线具有呈现环境氛围、渲染环境氛围、展现时空的作用,而色彩的深浅明暗、冷暖交替都会给观众带来迥异的视觉体验。《英雄之城》开篇采用的林晨拍摄画面,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天气阴沉,光线昏暗,以黑白为底色,病魔笼罩在武汉上空;黑夜、冰雨显示着武汉人民所经受的严峻考验,最后以春暖花开的画面充分释放情绪,让开头孤独矗立的钟塔迎接明媚春色。
3.剪辑思路“条理化”,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始末。在《英雄之城》纪录片中,字幕不断出现武汉封城的时间提示,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离汉暂停”“抢救生命”“关键之举”“全民英雄”“世间大爱”“冬去春归”六大主题,完整展示了武汉封城的伟大壮举背后,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警察、军队医护人员、国网员工、普通的工人、省外驰援的医疗队员为抗疫所做的奉献。
将拍摄素材合理地组织起来展现给观众,是纪录片制作的最后一步。在后期剪辑中,将视角融入剪辑创作是必不可少的。运用条理化的剪辑思路,将叙事角度、主体、线索串联起来,这是全景式纪录片打造优质内容的必备特质。
《英雄之城》条理化的剪辑思路让受众厘清事件发展始末,抓住“关键之举”,并理解每个措施背后产生的原因及实施策略。例如,钟南山院士实地调查后确认“人传人”,武汉封城;由于CT片作为确诊依据,确诊感染人数激增,因此加速了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实现“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对轻重症患者分治,16所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大大缓解医护人员压力等。受众观看后思路清晰,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英雄之城、英雄人物,也能实现科普的效果。
二、记录真实图景,描绘平凡英雄群像
纪录片《英雄之城》时长虽仅有45分钟,但提及的人物有40人左右。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但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全民抗“疫”战中,谱写了这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人群的抗“疫”之歌。《英雄之城》的“英雄之城”,既指各省驰援的“逆行者”们汇聚此地,让武汉成为英雄之城,也指坚守在武汉这座城市里平凡的英雄人民,在困境中守望相助,用乐观与温情战胜恐惧和病魔。
1.“亲历式”口述与细节展现,带领受众“身临其境”。“亲历式”口述是指邀请曾亲历现场的人员,真实生动地讲述其所见、所闻、所感,以达到“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效果,从而深切地吸引受众沉浸其中,这是《英雄之城》打造纪实性爆款纪录片的成功要诀。 在纪录片中,每位讲述者都亲身经历了武汉抗疫战的过程,他们坚定的眼神、坚毅的身影传递着凡人英雄的力量。例如,方舱医院警察张敬畏,将自己定位为社区警察,与病人拉家常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穿着偏小的防护服蜷缩着身体每天连续6小时搬氧气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在医院面对绝望病患无法确诊的艰难诉求,通过朋友圈呼吁将CT结果作为新冠肺炎筛查主要依据,惠及更多患者;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面对重症患者努力施救不被病毒击败等。
纪录片创作者重视细节对叙事的推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传达事实,从而达到“此刻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比如,一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隔着玻璃门,对镜头做出了拥抱的姿势;护士隔着一层护目镜和三层手套,为一位高龄老人扎针输液;还有医生沾满水汽的护目镜等,那些逆行的背影、噙泪的眼眶,生动传达出英雄之城奋战的英雄细节。
2.“多维度”勾画与时间节点,精准把控叙事节奏。这次的疫情阻击战是一次全民战“疫”,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参与共同铸就了这座英雄之城,凭借多维度、全覆盖的故事挖掘和素材剪輯,勾画出凡人英雄群像,绘就了平民英雄的战斗图景。
例如,钟南山院士对“人传人”的重要判断、王辰院士提出启用方舱医院的关键举动,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同时也是位渐冻症患者,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救治患者,志愿者翟晨飞停飞不停航守护武汉、漫画家将漫画送至战“疫”前线等,传递出“生活总是对你充满磨难,只因你本就是主角”的坚定信念,给予广大受众真实的精神支持。
叙事节奏需张弛有度,遵循事件发展逻辑,推拉摇移的运用恰如其分。突出关键时间节点有利于受众抓住叙事重点,做到所看有所得、回味无穷,因此精准把控叙事节奏是优质内容的必备元素。《英雄之城》通过“离汉暂停”等关键时间节点,将发现疫情、抗击疫情到展望美好未来这一逻辑娓娓道来——去时千里雪、归来万里春。开头的寂静、寒冷与片尾春暖花开、鸟声啾啾的画面形成反差,让受众感受到生命历尽艰辛后的喜悦和明媚。
3.“正能量”传播与媒体联动,彰显舆论引导力。纪录片承担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使命。生命至上、刻不容缓,在疫情笼罩武汉的漫漫黑夜中,团结力量办大事,“逆行者”的背影、16座方舱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至暗时刻”带来光明。
《英雄之城》将镜头聚焦于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身上,结合自媒体发布的疫情实录,全面展现真实情况,用影像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众多的英雄形象,汇聚抗疫过程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群像,突出了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永不放弃的主旋律。《英雄之城》站在历史高度、聚焦百姓视角,系统梳理了武汉人民的抗“疫”始末,充分履行主流媒体职责、正向引导社会舆论,有理有据地回应国际社会相关疑问,彰显出大国风范。
此外,媒体的联动也在助力《英雄之城》成为爆款产品。纪录片播出前,在澎湃新闻、新浪网、豆瓣、人民网等进行预热;播出当天,在新浪微博、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B站、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同时上线并在重点位置推介,全网置顶推送超过7小时,推送次数超过13亿;众多网络红人参与转发,多次登顶微博热搜,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及点击率均超10万;“学习强国”在头条展示,27家电视台相继进行播放,中小学德育课堂将其作为特辑和必看内容推送到19个省市,超4000万学生参与。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都充分利用各自平台,积极参与传播这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抗疫战,通过多渠道、多入口实现覆盖更多受众。
三、结语
纪录片《英雄之城》聚焦被摄对象的现实经历、生存状态、人物命运等,以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展现各异的人生风景。不论是微观的个人空间描述,还是宏观的人类共性空间折射,《英雄之城》都呈现出“英雄之城”里不一样的生命美感。爆款纪录片不仅需要好故事、好内容,还要能结合受众需要,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通过优质内容不断吸引受众、打造爆款纪录片是个长期的课题,媒体未来应努力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并让这些纪录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 朱静 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张璐 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陶钰,陈岩.纪录片真实性与客观性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9(23).
[2]凌耀.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9(23).
[3]孙金钢.中国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编辑:马宁】
关键词:纪录片 英雄之城 武汉 新冠肺炎疫情
全景式纪录片强调对生活中各个元素的记录,不可虚构、扮演、编造,借助明确的题材不断探寻与其相关的元素,挖掘更多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呈献给大众最真实、最生动的美感。《英雄之城》纪录片体现了记录影像的特殊价值,阐述了对“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的思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深层次、全覆盖地记录这场终将载入史册的人民抗“疫”战。
一、夯实视听基础,强化画面感染力
能够成为爆款、引起较高观看热度的纪录片,必须要有扎实的制作基础,好的故事是核心,而音乐、摄影和剪辑必须展现较高的专业水准。《英雄之城》纪录片叙事视角多元化、镜头语言精炼,以时间为主线进行串联,生动的细节展现让每一个人物都立体而鲜活。叙事节奏的起承转合逻辑鲜明、条理清晰,将丰富的画面和多样的音乐、简练而蕴含深意的解说词与采访原声相互结合,给受众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染力,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叙事视角“多元化”,详细记录现场行动。新华社拍摄的武汉全景战疫紀录片《英雄之城》是一部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为力求详细、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人物在当时背景下的行为、心理和情感,《英雄之城》运用多元叙事视角,通过内外视角相配合,为受众还原一线防疫人员工作内容。这些画面镜头几乎都直接采用原拍摄者的视频并保留了原声,客观记录了英雄之城病人、医生、护士、建设者的抗疫日常。
在任何全景式纪录片作品中,叙事视角都是必备元素。叙事视角代表着讲述故事、观察问题的方向,能帮助创作人在叙事过程中创建故事逻辑。叙事视角可以是单一或者多元的。一般来说,叙事视角分为内、外视角。外视角是一种客观记录,而内视角的叙事带入了个人化的观点或者情感,其采用独白、主观镜头等创作手段,把主观化的信息转化为具备真实感的信息。
纪录片《英雄之城》中,视频博主林晨拍下了封城后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中建员工老杨向各位工人含泪致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彰显“中国速度”,国网工人72小时“加速”完成雷神山低压电源测试,阿念陪伴外婆治疗时医生的温情嘱咐等叙事视角丰富。同时,纪录片对“吹哨者”张继先发现疫情的过程进行回顾,阐述张笑春通过朋友圈呼吁将CT片作为筛查依据的心路历程。大量的解说词配合真实背景音,简洁而沉重,详细记录和回放了抗“疫”的现场行动。
2.镜头语言“精炼化”,“光线+色彩”相辉映。镜头语言包括声音和画面元素,精炼的镜头语言以画面紧抓眼球、以声音调动情绪,让受众观看的时候沉浸其中,并与制作者实现情感共通,理解纪录片本身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
纪录片《英雄之城》里,解放军援鄂医疗队入驻金银潭医院后,负责人严厉强调防止医务人员感染,让观看者感受到武汉的严峻形势;加速播放的火神山、雷神山建设画面,志愿者在寒冷的冬夜将各地援助武汉的食品蔬菜卸货,传递着他们争分夺秒的心态。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缩影,镜头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这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人民疫情阻击战。
画面直接给予受众视角感知,因此在画面当中,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极为重要。光线具有呈现环境氛围、渲染环境氛围、展现时空的作用,而色彩的深浅明暗、冷暖交替都会给观众带来迥异的视觉体验。《英雄之城》开篇采用的林晨拍摄画面,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天气阴沉,光线昏暗,以黑白为底色,病魔笼罩在武汉上空;黑夜、冰雨显示着武汉人民所经受的严峻考验,最后以春暖花开的画面充分释放情绪,让开头孤独矗立的钟塔迎接明媚春色。
3.剪辑思路“条理化”,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始末。在《英雄之城》纪录片中,字幕不断出现武汉封城的时间提示,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离汉暂停”“抢救生命”“关键之举”“全民英雄”“世间大爱”“冬去春归”六大主题,完整展示了武汉封城的伟大壮举背后,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警察、军队医护人员、国网员工、普通的工人、省外驰援的医疗队员为抗疫所做的奉献。
将拍摄素材合理地组织起来展现给观众,是纪录片制作的最后一步。在后期剪辑中,将视角融入剪辑创作是必不可少的。运用条理化的剪辑思路,将叙事角度、主体、线索串联起来,这是全景式纪录片打造优质内容的必备特质。
《英雄之城》条理化的剪辑思路让受众厘清事件发展始末,抓住“关键之举”,并理解每个措施背后产生的原因及实施策略。例如,钟南山院士实地调查后确认“人传人”,武汉封城;由于CT片作为确诊依据,确诊感染人数激增,因此加速了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实现“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对轻重症患者分治,16所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大大缓解医护人员压力等。受众观看后思路清晰,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英雄之城、英雄人物,也能实现科普的效果。
二、记录真实图景,描绘平凡英雄群像
纪录片《英雄之城》时长虽仅有45分钟,但提及的人物有40人左右。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但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全民抗“疫”战中,谱写了这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人群的抗“疫”之歌。《英雄之城》的“英雄之城”,既指各省驰援的“逆行者”们汇聚此地,让武汉成为英雄之城,也指坚守在武汉这座城市里平凡的英雄人民,在困境中守望相助,用乐观与温情战胜恐惧和病魔。
1.“亲历式”口述与细节展现,带领受众“身临其境”。“亲历式”口述是指邀请曾亲历现场的人员,真实生动地讲述其所见、所闻、所感,以达到“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效果,从而深切地吸引受众沉浸其中,这是《英雄之城》打造纪实性爆款纪录片的成功要诀。 在纪录片中,每位讲述者都亲身经历了武汉抗疫战的过程,他们坚定的眼神、坚毅的身影传递着凡人英雄的力量。例如,方舱医院警察张敬畏,将自己定位为社区警察,与病人拉家常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穿着偏小的防护服蜷缩着身体每天连续6小时搬氧气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在医院面对绝望病患无法确诊的艰难诉求,通过朋友圈呼吁将CT结果作为新冠肺炎筛查主要依据,惠及更多患者;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面对重症患者努力施救不被病毒击败等。
纪录片创作者重视细节对叙事的推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传达事实,从而达到“此刻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比如,一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隔着玻璃门,对镜头做出了拥抱的姿势;护士隔着一层护目镜和三层手套,为一位高龄老人扎针输液;还有医生沾满水汽的护目镜等,那些逆行的背影、噙泪的眼眶,生动传达出英雄之城奋战的英雄细节。
2.“多维度”勾画与时间节点,精准把控叙事节奏。这次的疫情阻击战是一次全民战“疫”,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参与共同铸就了这座英雄之城,凭借多维度、全覆盖的故事挖掘和素材剪輯,勾画出凡人英雄群像,绘就了平民英雄的战斗图景。
例如,钟南山院士对“人传人”的重要判断、王辰院士提出启用方舱医院的关键举动,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同时也是位渐冻症患者,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救治患者,志愿者翟晨飞停飞不停航守护武汉、漫画家将漫画送至战“疫”前线等,传递出“生活总是对你充满磨难,只因你本就是主角”的坚定信念,给予广大受众真实的精神支持。
叙事节奏需张弛有度,遵循事件发展逻辑,推拉摇移的运用恰如其分。突出关键时间节点有利于受众抓住叙事重点,做到所看有所得、回味无穷,因此精准把控叙事节奏是优质内容的必备元素。《英雄之城》通过“离汉暂停”等关键时间节点,将发现疫情、抗击疫情到展望美好未来这一逻辑娓娓道来——去时千里雪、归来万里春。开头的寂静、寒冷与片尾春暖花开、鸟声啾啾的画面形成反差,让受众感受到生命历尽艰辛后的喜悦和明媚。
3.“正能量”传播与媒体联动,彰显舆论引导力。纪录片承担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使命。生命至上、刻不容缓,在疫情笼罩武汉的漫漫黑夜中,团结力量办大事,“逆行者”的背影、16座方舱医院、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为“至暗时刻”带来光明。
《英雄之城》将镜头聚焦于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身上,结合自媒体发布的疫情实录,全面展现真实情况,用影像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众多的英雄形象,汇聚抗疫过程中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群像,突出了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永不放弃的主旋律。《英雄之城》站在历史高度、聚焦百姓视角,系统梳理了武汉人民的抗“疫”始末,充分履行主流媒体职责、正向引导社会舆论,有理有据地回应国际社会相关疑问,彰显出大国风范。
此外,媒体的联动也在助力《英雄之城》成为爆款产品。纪录片播出前,在澎湃新闻、新浪网、豆瓣、人民网等进行预热;播出当天,在新浪微博、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B站、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同时上线并在重点位置推介,全网置顶推送超过7小时,推送次数超过13亿;众多网络红人参与转发,多次登顶微博热搜,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及点击率均超10万;“学习强国”在头条展示,27家电视台相继进行播放,中小学德育课堂将其作为特辑和必看内容推送到19个省市,超4000万学生参与。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都充分利用各自平台,积极参与传播这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抗疫战,通过多渠道、多入口实现覆盖更多受众。
三、结语
纪录片《英雄之城》聚焦被摄对象的现实经历、生存状态、人物命运等,以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展现各异的人生风景。不论是微观的个人空间描述,还是宏观的人类共性空间折射,《英雄之城》都呈现出“英雄之城”里不一样的生命美感。爆款纪录片不仅需要好故事、好内容,还要能结合受众需要,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通过优质内容不断吸引受众、打造爆款纪录片是个长期的课题,媒体未来应努力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纪录片,并让这些纪录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 朱静 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张璐 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陶钰,陈岩.纪录片真实性与客观性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9(23).
[2]凌耀.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9(23).
[3]孙金钢.中国纪录片的诗意化表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编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