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国产手表历史的书籍,也因此,对这些手表的考证和辨伪,让沈铭觉得非常必要
沈铭揭开涂有棕漆的厚重木盒,一道隔音的屏障就此去除,细密轻柔的铮铮声如银星迸溅而出,入眼的是一块海鸥机械手表,银壳黑带,精钢镂空表套,如艺术品般完美的机芯发出诗一般的律动。
“全世界每四块机械表就有一块使用的是‘海鸥芯’”,沈铭说。
沈铭是“玩”相机和手表的行家,与众不同的是,沈铭的收藏更像是搞研究。比如他收藏国产相机,最多时不过20余部,后来为了买电脑还卖了10余部,但在圈内,沈铭被公认为是国产相机方面专家级的人物。
于手表收藏,沈铭同样是专家级,但他不关注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种动辄百万元的表中至尊,他喜欢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沈铭认为,好的国产表与国外相比并不差,有的甚至还要好,正如这块海鸥纪念款手表,与市价万元以下的名表相比毫不逊色。
同样是这枚海鸥机芯,如果换成天梭的品牌会卖到五六千元,换成浪琴的品牌则会卖到一万元,但这块海鸥表市价只有2000多元,沈铭说。
对那些跟他一起“玩”国产相机的朋友,沈铭常劝,“玩表吧,国产表很有意思的。”对沈铭而言,收藏国产表,不只因为财力上的选择,更多时候,他在通过这一件件计时器来怀念那个年代。
时间回拨30年,表的分量与现在不同。在那每月除了吃穿用度再难有节余的年代,买块手表需要开家庭会议集体定夺。沈铭对表感兴趣是在1974年,初中毕业的他下乡劳动,那时戴表的人很少,同他一起劳动的班主任则有一块。一次老师要进城几天,让沈铭临时负责他们组的劳动并把表借给他,那是一块前苏联生产的胜利牌手表,厚实的表壳透着一种德意志风格。从那时开始,沈铭对表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但在当时,表不但贵而且限量供应,买表需要表券,领券还要论资排辈。在沈铭当时所在工厂,一组十五六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张表券和自行车券。
求表心切的沈铭只好求助于父亲的关系,1976年,沈铭以125元的价格拥有自己第一块手表——上海春蕾牌手表。结果半年坏了两次,沈铭把它卖掉后,又以30元价格买了一块南京钟山牌手表,这是当时国内最便宜的手表。而作为当时百姓心目中的名牌则是上海牌手表,对于劳力士这类进口货,绝大多数人是想都不会想的。
从那时开始,凭工资吃饭的沈铭以每年两块的速度收藏国产机械表。至2003年时,沈铭把原来分散于相机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手表上,大量收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的机械表,到现在藏品已达到400余块。沈铭说,除了那块厂家赠送的海鸥表,他所有表类藏品平均价格在50元左右。
在沈铭的藏品中,有一些是早已失去计时功能的手表,它们或者没有指针,或者除了机芯之外一无所剩。这类手表大部分产生于50年代前期,沈铭称之为国产表的启蒙产品。
沈铭介绍,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是国产手表的启蒙期,这时所谓的国产表主要是在国产表壳中使用进口机芯。其实国产表壳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表业修理,但很多人还是把“华成”这个表壳厂误认为手表品牌。
在沈铭的400余块表中,国产机械表主要分三大类,这三类也代表了国产手表的三大阶段,即以“5.1”和“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后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二代,和从197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计划经济结束告终的统一机芯手表。对这些不同阶段的手表,沈铭只是择其代表收藏,他收集这些实物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研究表的历史,并为表收藏的推广和普及写了大量文章。
也因为沈铭文章在行业内的影响,使得国产机械表开始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甚至原本在旧货市场卖不上价的旧手表也因此而价格上涨。沈铭手中有一块1952年上海华成出品的手表,机芯是瑞士的,原本几十元的价格,旧货摊主在看到沈铭几篇关于手表收藏的文章后,立刻提价到400元。沈铭觉得毫无道理,但又需要这块表作研究资料,就接二连三地去同摊主讲价,连续半年,最终沈铭以40元买下这块手表。
在沈铭的藏品中,还有很多错版和伪版的手表。比如我国最早的错版手表,50年代天津制造的版本号为58—001的“5.1”表,在表的后盖上原本应为“ZHI ZAO”的字样却被写成“ZHI ZHAO”;还有早在50年代初出品的“国产表”表盘上,就有仿造的劳力士标志;而在沈铭藏品中,还有一块标有“为人民服务”的“东风”手表,其后盖上印有黑色字体“东风压倒西风”,经沈铭与厂方核实,证实是伪版。
沈铭说,现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国产手表历史的书籍,也因此,对这些手表的考证和辨伪,不但让沈铭觉得非常必要,而且也令他乐此不疲。
沈铭揭开涂有棕漆的厚重木盒,一道隔音的屏障就此去除,细密轻柔的铮铮声如银星迸溅而出,入眼的是一块海鸥机械手表,银壳黑带,精钢镂空表套,如艺术品般完美的机芯发出诗一般的律动。
“全世界每四块机械表就有一块使用的是‘海鸥芯’”,沈铭说。
沈铭是“玩”相机和手表的行家,与众不同的是,沈铭的收藏更像是搞研究。比如他收藏国产相机,最多时不过20余部,后来为了买电脑还卖了10余部,但在圈内,沈铭被公认为是国产相机方面专家级的人物。
于手表收藏,沈铭同样是专家级,但他不关注百达翡丽、江诗丹顿这种动辄百万元的表中至尊,他喜欢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沈铭认为,好的国产表与国外相比并不差,有的甚至还要好,正如这块海鸥纪念款手表,与市价万元以下的名表相比毫不逊色。
同样是这枚海鸥机芯,如果换成天梭的品牌会卖到五六千元,换成浪琴的品牌则会卖到一万元,但这块海鸥表市价只有2000多元,沈铭说。
对那些跟他一起“玩”国产相机的朋友,沈铭常劝,“玩表吧,国产表很有意思的。”对沈铭而言,收藏国产表,不只因为财力上的选择,更多时候,他在通过这一件件计时器来怀念那个年代。
时间回拨30年,表的分量与现在不同。在那每月除了吃穿用度再难有节余的年代,买块手表需要开家庭会议集体定夺。沈铭对表感兴趣是在1974年,初中毕业的他下乡劳动,那时戴表的人很少,同他一起劳动的班主任则有一块。一次老师要进城几天,让沈铭临时负责他们组的劳动并把表借给他,那是一块前苏联生产的胜利牌手表,厚实的表壳透着一种德意志风格。从那时开始,沈铭对表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但在当时,表不但贵而且限量供应,买表需要表券,领券还要论资排辈。在沈铭当时所在工厂,一组十五六个工人一年只能分到一张表券和自行车券。
求表心切的沈铭只好求助于父亲的关系,1976年,沈铭以125元的价格拥有自己第一块手表——上海春蕾牌手表。结果半年坏了两次,沈铭把它卖掉后,又以30元价格买了一块南京钟山牌手表,这是当时国内最便宜的手表。而作为当时百姓心目中的名牌则是上海牌手表,对于劳力士这类进口货,绝大多数人是想都不会想的。
从那时开始,凭工资吃饭的沈铭以每年两块的速度收藏国产机械表。至2003年时,沈铭把原来分散于相机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手表上,大量收藏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的机械表,到现在藏品已达到400余块。沈铭说,除了那块厂家赠送的海鸥表,他所有表类藏品平均价格在50元左右。
在沈铭的藏品中,有一些是早已失去计时功能的手表,它们或者没有指针,或者除了机芯之外一无所剩。这类手表大部分产生于50年代前期,沈铭称之为国产表的启蒙产品。
沈铭介绍,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是国产手表的启蒙期,这时所谓的国产表主要是在国产表壳中使用进口机芯。其实国产表壳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表业修理,但很多人还是把“华成”这个表壳厂误认为手表品牌。
在沈铭的400余块表中,国产机械表主要分三大类,这三类也代表了国产手表的三大阶段,即以“5.1”和“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后老上海”为代表的第二代,和从1973年开始大量出现到计划经济结束告终的统一机芯手表。对这些不同阶段的手表,沈铭只是择其代表收藏,他收集这些实物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研究表的历史,并为表收藏的推广和普及写了大量文章。
也因为沈铭文章在行业内的影响,使得国产机械表开始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甚至原本在旧货市场卖不上价的旧手表也因此而价格上涨。沈铭手中有一块1952年上海华成出品的手表,机芯是瑞士的,原本几十元的价格,旧货摊主在看到沈铭几篇关于手表收藏的文章后,立刻提价到400元。沈铭觉得毫无道理,但又需要这块表作研究资料,就接二连三地去同摊主讲价,连续半年,最终沈铭以40元买下这块手表。
在沈铭的藏品中,还有很多错版和伪版的手表。比如我国最早的错版手表,50年代天津制造的版本号为58—001的“5.1”表,在表的后盖上原本应为“ZHI ZAO”的字样却被写成“ZHI ZHAO”;还有早在50年代初出品的“国产表”表盘上,就有仿造的劳力士标志;而在沈铭藏品中,还有一块标有“为人民服务”的“东风”手表,其后盖上印有黑色字体“东风压倒西风”,经沈铭与厂方核实,证实是伪版。
沈铭说,现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国产手表历史的书籍,也因此,对这些手表的考证和辨伪,不但让沈铭觉得非常必要,而且也令他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