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六君芪蒲汤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41-01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病变,临床上常有上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表现;根据胃镜和胃活动组织检查可将慢性胃炎分为3种类型,即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临床具有症状复杂、病情缠绵、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特点。笔者采用六君芪蒲汤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为本院中医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41例;年龄10~80岁,平均45岁;汉族20例,回族4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 a。
1.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内科学》中慢性胃炎相关内容制定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常伴有食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吐酸等。(2)体征:缺乏典型体征,可有上腹部轻压痛。(3)胃镜及病理检查均可确诊为慢性胃炎。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六君芪蒲汤化裁方,方药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法夏9 g,陈皮9 g,甘草6 g,黄芪18 g,蒲公英30g,乌贼骨15g,丹参15g,柴胡9g,佛手9g。随症加减: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g;食积者加焦三仙各10 g;舌苔厚腻、口粘便溏者加砂仁6 g,藿香9 g,薏苡仁18g;胃脘灼痛加山栀子6 g,川黄连6 g;吐酸嘈杂重者加吴茱萸3 g,川黄连9 g,煅瓦楞子15 g;口干便秘者加玉竹9 g,石斛9 g,杭芍9 g,火麻仁15 g;脾胃虚寒者加干姜9 g,桂枝6 g。上方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各服200 mL,空腹服,1日1剂。20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服药期间须少吃多餐,慎吃生冷瓜果,辛辣厚味,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戒烟酒。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内容及中医学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损害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胃镜复查粘膜病变基本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30例,占46%;显效15例,占23.4%,有效14例,占21%;无效5例,占7.8%,总有效率为92%。
4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内科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祖国医学将其列入“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胃脘痛)的成因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肝气失调,或劳逸不当,致使脾胃受伤,脾胃既伤,易被外邪侵犯,造成气机郁滞,胃气不和而痛。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并伴有气滞、痰湿、血瘀、热盛等标实的病理变化,常掩盖本虚的实质,因而在辨证施治时常常忽视本虚的病机特征。李呆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也”。其实脾胃虚弱才是导致胃脘痛的根本。故治疗当从调理脾胃为主,疏肝理气和胃为辅。中医药是目前治疗慢性胃炎的较好方法,前景十分广阔。它具有治疗成本低,副作用少,疗效可靠,患者乐于接受等许多优点,深受农村患者的拥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和胃;乌贼骨制酸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柴胡、佛手疏肝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提高胃粘膜局部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利于胃粘膜的保护和促进受损粘膜的愈合,党参具有良好的抗胃粘膜损伤作用;蒲公英对胃粘膜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能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白术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诸药合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加之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即可取得祛病健胃之功。故临床疗效满意。此外,须嘱患者在饮食方面有所节制,进餐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忌食生冷、卤味、肥甘、坚硬辛辣等,戒烟酒,并保持心情舒畅,方可有助药效。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41-01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病变,临床上常有上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表现;根据胃镜和胃活动组织检查可将慢性胃炎分为3种类型,即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临床具有症状复杂、病情缠绵、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特点。笔者采用六君芪蒲汤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为本院中医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41例;年龄10~80岁,平均45岁;汉族20例,回族4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 a。
1.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内科学》中慢性胃炎相关内容制定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常伴有食后饱胀,食欲减退,嗳气吐酸等。(2)体征:缺乏典型体征,可有上腹部轻压痛。(3)胃镜及病理检查均可确诊为慢性胃炎。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 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六君芪蒲汤化裁方,方药组成: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2 g,法夏9 g,陈皮9 g,甘草6 g,黄芪18 g,蒲公英30g,乌贼骨15g,丹参15g,柴胡9g,佛手9g。随症加减:疼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5g;食积者加焦三仙各10 g;舌苔厚腻、口粘便溏者加砂仁6 g,藿香9 g,薏苡仁18g;胃脘灼痛加山栀子6 g,川黄连6 g;吐酸嘈杂重者加吴茱萸3 g,川黄连9 g,煅瓦楞子15 g;口干便秘者加玉竹9 g,石斛9 g,杭芍9 g,火麻仁15 g;脾胃虚寒者加干姜9 g,桂枝6 g。上方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各服200 mL,空腹服,1日1剂。20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服药期间须少吃多餐,慎吃生冷瓜果,辛辣厚味,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戒烟酒。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内容及中医学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损害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胃镜复查粘膜病变基本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30例,占46%;显效15例,占23.4%,有效14例,占21%;无效5例,占7.8%,总有效率为92%。
4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内科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祖国医学将其列入“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胃脘痛)的成因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肝气失调,或劳逸不当,致使脾胃受伤,脾胃既伤,易被外邪侵犯,造成气机郁滞,胃气不和而痛。由于本病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并伴有气滞、痰湿、血瘀、热盛等标实的病理变化,常掩盖本虚的实质,因而在辨证施治时常常忽视本虚的病机特征。李呆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也”。其实脾胃虚弱才是导致胃脘痛的根本。故治疗当从调理脾胃为主,疏肝理气和胃为辅。中医药是目前治疗慢性胃炎的较好方法,前景十分广阔。它具有治疗成本低,副作用少,疗效可靠,患者乐于接受等许多优点,深受农村患者的拥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和胃;乌贼骨制酸止痛;丹参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柴胡、佛手疏肝理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提高胃粘膜局部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利于胃粘膜的保护和促进受损粘膜的愈合,党参具有良好的抗胃粘膜损伤作用;蒲公英对胃粘膜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能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白术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诸药合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加之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即可取得祛病健胃之功。故临床疗效满意。此外,须嘱患者在饮食方面有所节制,进餐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忌食生冷、卤味、肥甘、坚硬辛辣等,戒烟酒,并保持心情舒畅,方可有助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