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介绍】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的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切实保障民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石,持续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亮点之一就是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高考视窗】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大,以2007年高考为例,全国文综卷Ⅰ第21题考查1956—1965年我国的粮食问题,第23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着重考查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和历史贡献;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探索;天津文综卷第37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本思想;四川文综卷第16~18题直接考查了民生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高考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考题出现。
【知识链接】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老子:主张“无为”。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主张“以德治民”。
(3)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
(4)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利益。
(5)封建国家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6)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及影响。
(1)重视民生: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③汉朝: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刘秀“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形成“光武中兴”。④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⑤宋朝:王安石变法。⑥明清时期:“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的调整。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忽视民生: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作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③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3.中国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及影响。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其落后性而根本无法实施。
(2)“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前期由于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个目标没能实现;1924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是又因为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遭遇失败,理想再次破灭。
(3)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20世纪30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新中国关于民生问题的实践及影响。
(1)建国初:①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文革”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乃至取消农业税。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5.近代西方社会民主思想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解决办法、社会影响。
(1)近代西方社会民主思想:①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都涉及“以民为本”思想。②罗斯福新政中的思想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制度的改革。
(2)近代西方社会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解决办法:①法国:1793年,由雅各宾派控制的国民公会规定农民可分期付款购买土地,并颁布全面限价法令;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②美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等。③日本: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教育。④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
各国落实民生问题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和解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一片和谐的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内对外的剥削和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极大地恶化了国内人民和广大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
【知识发散】
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民生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加大科技发展和进步。
科技革命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封建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人们的民计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计民生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研发和运用,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创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历史上中外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据此回答1~4题。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中,体现出其关注民生的措施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2.下列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政策中,体现了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的是()
①庸 ②募役法 ③纳银代役 ④青苗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4.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修筑了田纳西水利工程,其修筑的直接目的是()
A.国家干预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B.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C.兴办水利工程,解决发电、防洪、灌溉等问题
D.国家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克服建设的盲目性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富民”理想,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梦想。据此回答5~7题。
5.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与关注民生、实施“富民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孙中山认为通过实施_______的政策可以做到“家给人足”。()
A平均地权 B.奖励实业 C.保护农工商D.开展土地革命
7.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其中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
B.大搞人民公社,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4.B 5.C 6.A 7.D
二、(1)①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②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党和政府的关系。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①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增加财政支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②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3)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4)围绕公民义务列举具体做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的问题,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等方面的问题,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切实保障民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石,持续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亮点之一就是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高考视窗】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大,以2007年高考为例,全国文综卷Ⅰ第21题考查1956—1965年我国的粮食问题,第23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着重考查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和历史贡献;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探索;天津文综卷第37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本思想;四川文综卷第16~18题直接考查了民生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高考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考题出现。
【知识链接】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老子:主张“无为”。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主张“以德治民”。
(3)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
(4)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利益。
(5)封建国家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6)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2.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及影响。
(1)重视民生:①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②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③汉朝:西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刘秀“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形成“光武中兴”。④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⑤宋朝:王安石变法。⑥明清时期:“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的调整。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2)忽视民生:①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作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③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⑤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3.中国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及影响。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美好愿景,但是由于其落后性而根本无法实施。
(2)“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前期由于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个目标没能实现;1924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但是又因为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遭遇失败,理想再次破灭。
(3)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20世纪30年代,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存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新中国关于民生问题的实践及影响。
(1)建国初:①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文革”期间,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重视民生问题。在“左”倾错误指导下,农轻重比例失衡,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财政支出相对很少,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乃至取消农业税。②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5.近代西方社会民主思想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解决办法、社会影响。
(1)近代西方社会民主思想:①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都涉及“以民为本”思想。②罗斯福新政中的思想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制度的改革。
(2)近代西方社会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解决办法:①法国:1793年,由雅各宾派控制的国民公会规定农民可分期付款购买土地,并颁布全面限价法令;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并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②美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等。③日本:明治维新中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关卡和行会制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教育。④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福利制度。
各国落实民生问题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的土地问题,当然它还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胜利。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和解决,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出现一片和谐的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内对外的剥削和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极大地恶化了国内人民和广大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民生问题。
【知识发散】
民生问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为了推动民生更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加大科技发展和进步。
科技革命与民计民生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封建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崛起带来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车、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加快,人们的民计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之中,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民计民生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为了推动民生的更快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我们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研发和运用,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在改善民计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创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历史上中外统治者采取的一些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据此回答1~4题。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中,体现出其关注民生的措施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2.下列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政策中,体现了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的是()
①庸 ②募役法 ③纳银代役 ④青苗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4.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修筑了田纳西水利工程,其修筑的直接目的是()
A.国家干预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B.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C.兴办水利工程,解决发电、防洪、灌溉等问题
D.国家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克服建设的盲目性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富民”理想,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的梦想。据此回答5~7题。
5.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与关注民生、实施“富民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6.孙中山认为通过实施_______的政策可以做到“家给人足”。()
A平均地权 B.奖励实业 C.保护农工商D.开展土地革命
7.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其中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民个体私有制
B.大搞人民公社,建设农村集体所有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4.B 5.C 6.A 7.D
二、(1)①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②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党和政府的关系。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①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增加财政支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②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3)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4)围绕公民义务列举具体做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