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又尴尬的场面:一个老导演得偿所愿地捧杯,连声说了十个“感谢”;整个好莱坞如释重负,补偿性的、也是谢罪般地为他欢呼。
马丁·斯科西斯,这个位居美国最杰出导演行列的大师,自1981年的《愤怒的公牛》开始,历经《基督最后的诱惑》(1989)、《好家伙》(1991)、《纽约黑帮》(2003)、《飞行家》(2005),五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皆名落孙山,直到《无间道风云》终于问鼎。这个过程和结果对于斯科西斯和好莱坞来说都带点嘲讽意味,《无间道风云》改编自香港影片,或许是斯科西斯最没有创意的作品,实事求是地说奥斯卡的确有着漠视真正艺术家的“传统”,远的有《公民凯恩》的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和叙事大师希区柯克,希区柯克也是五次提名最佳导演,但运气比斯科西斯还差,至死都没获奖,近的例子有斯皮尔伯格,他在好莱坞极度低迷时期拯救了美国电影,票房极佳的影片为好莱坞挣得盆钵满满,可只是到了1994年的《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格才所谓“咸鱼翻身”。
其实,斯科西斯等人并不需要奥斯卡这个“小金人”的认可,反而是奥斯卡需要他们为其增加成色,有意思的问题是:斯科西斯自60年代末出道后,一直是美国最具艺术创新精神的导演,好莱坞和奥斯卡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呢?
马丁·斯科西斯身高只有一米六五,说话语速极快,当他注视你时,眼神热情睿智,又带些深邃中的狡黠。他出生在一个意大利裔美国移民家庭,在纽约皇后区的“小意大利区”长大,性格中有着意大利人特有的气质:带点偏执的自傲与浪漫。他曾经编导过一部名为《我的意大利之旅》(1999)的纪录片,表达他对意大利电影,特别是新现实主义等早期电影的敬意,他的身份虽然已是隔洋隔代的美国人,但他的心灵与意大利血脉相通,他的影片风格,如写实场景的展示、对场面调度和长镜头的偏好、残酷境遇中的幽默调侃等,莫不受到意大利电影的深刻影响。其实,斯科西斯的早期电影风格,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类型片交相呼应的汇合。
说到意大利血统,就不能不提另一位著名意大利裔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1972年,反映纽约黑手党家族生活的影片《教父》一鸣惊人,科波拉也因此被认为是诠释美国黑社会场景的最佳导演。但不得不说的是,《教父》中的黑帮生活被过分诗意和温情化了,影片有意营造一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格调,反而让人们看不清黑手党的残酷真相。科波拉营造的这种黑帮片模式影响至深,全世界的黑帮电影都在模仿《教父》,以至于形成了电影史上的另一番陈词滥调。幸亏有直面现实、冷静睿智的马丁·斯科西斯一直不遗余力地揭露黑手党的真幕,我们才不会真的迷失在科波拉的叙事迷雾中。
虽然同为意大利移民后裔,出生在工业城底特律的科波拉并不真正了解纽约黑手党的真正含义,而斯科西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斯科西斯所住的皇后区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意大利移民文化的家族意识,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紧密关联,以及与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这种“小意大利区”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无尽灵感,《谁在敲我的门》(1969)、《穷街楼巷》(1973)、《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纽约黑帮》等影片就完全是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而且,斯科西斯的哥哥一直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这也总在提醒他反省这片独特的街区与文化。
《好家伙》有着明显的自传色彩,描述一个黑帮分子从小向往黑手党生活,经历了种种堕落与背叛后,终于认清了黑手党的残忍本性,反戈一击,成了警察的线人。斯科西斯对黑手党的理解远比科波拉深刻和真实得多,他的影片常被人诟病过于血腥暴力,比如,《好家伙》中由乔·佩西扮演的黑手党分子疯狂地射杀后备箱里被绑架者,然后再手刃奄奄一息的人质,整个场面冷酷写实,令人毛骨悚然。而这正是斯科西斯所要传达的黑手党内涵,其间完全没有《教父》式的诗意与煽情。
奥斯卡奖总是体现着美国中产阶级平庸保守的欣赏趣味,宁可选择修饰美化的虚构故事,如《教父》,而不敢如斯科西斯那样直面现实真相;因为前者只不过是个故事,而且尽可能地满足了他们的观赏欲求,而后者则带有令人不安的现实困扰,甚至更强化了他们在生活与心灵中的矛盾冲突。斯科西斯的影片大都与主流电影相疏离,如他不听人劝,耗时数年执拗地拍摄引起宗教界和社会舆论大哗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他将歌舞片《纽约·纽约》的结尾处理成感伤的分离,据说编导《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看过后说,如果让这部片子有个男女主角一起离开的圆满结局,票房收入可以增加一千万美元。斯科西斯说:“他(乔治·卢卡斯)说的没错,但我说这种结局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剧情。我当然知道他搞电影这一行的着眼点纯为赚钱,但我不是。”斯科西斯取材大多很另类,如获奥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飞行家》取材于一个狂热冒险的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在特立独行方面,斯科西斯其实很类似于影片里那个不管不顾、执意探索的冒险家。但是,好莱坞却不是艺术冒险者的家园,个性突出的斯科西斯被冷落也便事出有因了。
《出租汽车司机》(1976)是迄今斯科西斯最经典的作品,按照他本人的解释,影片主题是表达“普泛的人生孤独感”,主人公特拉维斯是个彻底孤独的人,他面对摄影机的自言自语“你是说我吗?……”成为电影史的经典段落,在美籍导演伍仕贤的国产片《独自等待》(2005)中,夏雨扮演的男主角就在镜头前完整模仿了这一段表演。斯科西斯曾有趣地提到,在中国内地参加研讨会时,一个陪伴他的电影系的中国大学生话题总离不开《出租汽车司机》,向他诉说自己与特拉维斯相同的寂寞,并向斯科西斯讨教解除寂寞的方法,对此,斯科西斯爱莫能助,因为如果寂寞有良方可以解除,也就不会有《出租汽车司机》这部影片了。
自然,如果仅仅将《出租汽车司机》视为一部表达个人孤独的影片就大大降低了其社会与艺术价值。《出租汽车司机》是一部展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的作品,也完美体现着斯科西斯的艺术理念。影片结尾处的血腥暴力场面具有震撼人心的效力,既是斯科西斯通过“暴力与鲜血”获得“拯救与赎罪”的主题显现,也描绘了一幅晦暗阴郁、矛盾重重的70年代美国文化景象。
马丁·斯科西斯在很多方面都是好莱坞传统的异数,作为美国导演,他对奥斯卡的复杂心境可以理解。但我们实在要说,奥斯卡无添于斯科西斯的艺术荣光,他的特立独行正在反衬出好莱坞与奥斯卡的苍白。
马丁·斯科西斯,这个位居美国最杰出导演行列的大师,自1981年的《愤怒的公牛》开始,历经《基督最后的诱惑》(1989)、《好家伙》(1991)、《纽约黑帮》(2003)、《飞行家》(2005),五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皆名落孙山,直到《无间道风云》终于问鼎。这个过程和结果对于斯科西斯和好莱坞来说都带点嘲讽意味,《无间道风云》改编自香港影片,或许是斯科西斯最没有创意的作品,实事求是地说奥斯卡的确有着漠视真正艺术家的“传统”,远的有《公民凯恩》的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和叙事大师希区柯克,希区柯克也是五次提名最佳导演,但运气比斯科西斯还差,至死都没获奖,近的例子有斯皮尔伯格,他在好莱坞极度低迷时期拯救了美国电影,票房极佳的影片为好莱坞挣得盆钵满满,可只是到了1994年的《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格才所谓“咸鱼翻身”。
其实,斯科西斯等人并不需要奥斯卡这个“小金人”的认可,反而是奥斯卡需要他们为其增加成色,有意思的问题是:斯科西斯自60年代末出道后,一直是美国最具艺术创新精神的导演,好莱坞和奥斯卡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呢?
马丁·斯科西斯身高只有一米六五,说话语速极快,当他注视你时,眼神热情睿智,又带些深邃中的狡黠。他出生在一个意大利裔美国移民家庭,在纽约皇后区的“小意大利区”长大,性格中有着意大利人特有的气质:带点偏执的自傲与浪漫。他曾经编导过一部名为《我的意大利之旅》(1999)的纪录片,表达他对意大利电影,特别是新现实主义等早期电影的敬意,他的身份虽然已是隔洋隔代的美国人,但他的心灵与意大利血脉相通,他的影片风格,如写实场景的展示、对场面调度和长镜头的偏好、残酷境遇中的幽默调侃等,莫不受到意大利电影的深刻影响。其实,斯科西斯的早期电影风格,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类型片交相呼应的汇合。
说到意大利血统,就不能不提另一位著名意大利裔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1972年,反映纽约黑手党家族生活的影片《教父》一鸣惊人,科波拉也因此被认为是诠释美国黑社会场景的最佳导演。但不得不说的是,《教父》中的黑帮生活被过分诗意和温情化了,影片有意营造一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格调,反而让人们看不清黑手党的残酷真相。科波拉营造的这种黑帮片模式影响至深,全世界的黑帮电影都在模仿《教父》,以至于形成了电影史上的另一番陈词滥调。幸亏有直面现实、冷静睿智的马丁·斯科西斯一直不遗余力地揭露黑手党的真幕,我们才不会真的迷失在科波拉的叙事迷雾中。
虽然同为意大利移民后裔,出生在工业城底特律的科波拉并不真正了解纽约黑手党的真正含义,而斯科西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斯科西斯所住的皇后区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意大利移民文化的家族意识,与罗马天主教会的紧密关联,以及与黑社会犯罪的深厚渊源,这种“小意大利区”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无尽灵感,《谁在敲我的门》(1969)、《穷街楼巷》(1973)、《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纽约黑帮》等影片就完全是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而且,斯科西斯的哥哥一直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这也总在提醒他反省这片独特的街区与文化。
《好家伙》有着明显的自传色彩,描述一个黑帮分子从小向往黑手党生活,经历了种种堕落与背叛后,终于认清了黑手党的残忍本性,反戈一击,成了警察的线人。斯科西斯对黑手党的理解远比科波拉深刻和真实得多,他的影片常被人诟病过于血腥暴力,比如,《好家伙》中由乔·佩西扮演的黑手党分子疯狂地射杀后备箱里被绑架者,然后再手刃奄奄一息的人质,整个场面冷酷写实,令人毛骨悚然。而这正是斯科西斯所要传达的黑手党内涵,其间完全没有《教父》式的诗意与煽情。
奥斯卡奖总是体现着美国中产阶级平庸保守的欣赏趣味,宁可选择修饰美化的虚构故事,如《教父》,而不敢如斯科西斯那样直面现实真相;因为前者只不过是个故事,而且尽可能地满足了他们的观赏欲求,而后者则带有令人不安的现实困扰,甚至更强化了他们在生活与心灵中的矛盾冲突。斯科西斯的影片大都与主流电影相疏离,如他不听人劝,耗时数年执拗地拍摄引起宗教界和社会舆论大哗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他将歌舞片《纽约·纽约》的结尾处理成感伤的分离,据说编导《星球大战》的乔治·卢卡斯看过后说,如果让这部片子有个男女主角一起离开的圆满结局,票房收入可以增加一千万美元。斯科西斯说:“他(乔治·卢卡斯)说的没错,但我说这种结局根本不适合这样的剧情。我当然知道他搞电影这一行的着眼点纯为赚钱,但我不是。”斯科西斯取材大多很另类,如获奥斯卡提名最多的影片《飞行家》取材于一个狂热冒险的亿万富翁的传奇故事,在特立独行方面,斯科西斯其实很类似于影片里那个不管不顾、执意探索的冒险家。但是,好莱坞却不是艺术冒险者的家园,个性突出的斯科西斯被冷落也便事出有因了。
《出租汽车司机》(1976)是迄今斯科西斯最经典的作品,按照他本人的解释,影片主题是表达“普泛的人生孤独感”,主人公特拉维斯是个彻底孤独的人,他面对摄影机的自言自语“你是说我吗?……”成为电影史的经典段落,在美籍导演伍仕贤的国产片《独自等待》(2005)中,夏雨扮演的男主角就在镜头前完整模仿了这一段表演。斯科西斯曾有趣地提到,在中国内地参加研讨会时,一个陪伴他的电影系的中国大学生话题总离不开《出租汽车司机》,向他诉说自己与特拉维斯相同的寂寞,并向斯科西斯讨教解除寂寞的方法,对此,斯科西斯爱莫能助,因为如果寂寞有良方可以解除,也就不会有《出租汽车司机》这部影片了。
自然,如果仅仅将《出租汽车司机》视为一部表达个人孤独的影片就大大降低了其社会与艺术价值。《出租汽车司机》是一部展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的作品,也完美体现着斯科西斯的艺术理念。影片结尾处的血腥暴力场面具有震撼人心的效力,既是斯科西斯通过“暴力与鲜血”获得“拯救与赎罪”的主题显现,也描绘了一幅晦暗阴郁、矛盾重重的70年代美国文化景象。
马丁·斯科西斯在很多方面都是好莱坞传统的异数,作为美国导演,他对奥斯卡的复杂心境可以理解。但我们实在要说,奥斯卡无添于斯科西斯的艺术荣光,他的特立独行正在反衬出好莱坞与奥斯卡的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