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教学,精彩的教学能使教学活动“经脉”畅通。对三个教学细节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应关注教学细节,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习惯,使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教学;细节;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84
教学细节犹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穴位”,教师如果能在这些“穴位”上进行“针灸”,将取得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学细节一]
教学“升和毫升”的内容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毫升的概念后,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呀?
师(犹豫了片刻):那1小时等于多少米呢?
生2:时间与长度不好换算,毫升与克也不好换算。
师:说得很好!生1你理解了吗?
生1(点点头,一脸茫然地回答):理解了。
[分析与思考]从表面上看,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妥善处理,但是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教师草率地对待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提问,会让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成“胎死腹中”。时间与长度不能换算,但体积与质量却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提问加以细化,将“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变为“1毫升某种物质等于多少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如“1毫升酸奶等于多少克”“1毫升水等于多少克”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分别取100毫升酸奶和100毫升水,称出它们的重量,最后算出1毫升约等于多少克。这样巧妙的处理既能让学生掌握毫升与克之间的关系,又能区分毫升与克的不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细节二]
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
师:我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其实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圆周率”。先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圆周率的发现及发展史)。大家看完视频后,都说说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生1:哇!原来圆周率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啦!
生2:等我长大了,我要把圆周率算得更精确。
师:同样的研究成果,我国祖冲之发现得比奥托早了一千多年。对此,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祖冲之为中国人在数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生4:我骄傲,我是圆周率的“子孙”。
……
师:祖冲之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希望同学们从小打好基础,长大后也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超越。
[分析与思考]在教学细节二中,教师花了很长时间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程,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但教师应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对圆周率进行自主探究,因为数学是一门工具性的自然学科,无需过度承载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
[教学细节三]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安排了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
师:请说说你的测量与计算的结果。
生1:179°。
师:你的测量存在误差。
生2:181°。
师:你的测量也存在误差。
生3:180°。
师:对!大家鼓掌祝贺他。
[分析与思考]教师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79°” 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1°”归结为误差,表面上自然合理,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理由进行说明,学生会觉得这只是教师的个人定论。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原理,是让学生直接接受,还是让学生深入探究呢?教师应转换角色,变“判官”为“导游”,引导学生重新量一量、算一算,也可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究,反复验证,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对上三个教学细节的分析与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教師应关注教学细节,用心雕琢教学细节,为学生创设更加精彩有趣的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 韦 迪)
[关键词]教学;细节;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84
教学细节犹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穴位”,教师如果能在这些“穴位”上进行“针灸”,将取得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学细节一]
教学“升和毫升”的内容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毫升的概念后,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呀?
师(犹豫了片刻):那1小时等于多少米呢?
生2:时间与长度不好换算,毫升与克也不好换算。
师:说得很好!生1你理解了吗?
生1(点点头,一脸茫然地回答):理解了。
[分析与思考]从表面上看,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妥善处理,但是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教师草率地对待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提问,会让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成“胎死腹中”。时间与长度不能换算,但体积与质量却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提问加以细化,将“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变为“1毫升某种物质等于多少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如“1毫升酸奶等于多少克”“1毫升水等于多少克”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分别取100毫升酸奶和100毫升水,称出它们的重量,最后算出1毫升约等于多少克。这样巧妙的处理既能让学生掌握毫升与克之间的关系,又能区分毫升与克的不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细节二]
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
师:我们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其实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圆周率”。先看一段视频(视频播放圆周率的发现及发展史)。大家看完视频后,都说说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生1:哇!原来圆周率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啦!
生2:等我长大了,我要把圆周率算得更精确。
师:同样的研究成果,我国祖冲之发现得比奥托早了一千多年。对此,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祖冲之为中国人在数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生4:我骄傲,我是圆周率的“子孙”。
……
师:祖冲之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希望同学们从小打好基础,长大后也能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超越。
[分析与思考]在教学细节二中,教师花了很长时间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程,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但教师应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对圆周率进行自主探究,因为数学是一门工具性的自然学科,无需过度承载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
[教学细节三]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安排了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
师:请说说你的测量与计算的结果。
生1:179°。
师:你的测量存在误差。
生2:181°。
师:你的测量也存在误差。
生3:180°。
师:对!大家鼓掌祝贺他。
[分析与思考]教师将“三角形内角和是179°” 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1°”归结为误差,表面上自然合理,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理由进行说明,学生会觉得这只是教师的个人定论。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原理,是让学生直接接受,还是让学生深入探究呢?教师应转换角色,变“判官”为“导游”,引导学生重新量一量、算一算,也可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究,反复验证,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对上三个教学细节的分析与思考,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教師应关注教学细节,用心雕琢教学细节,为学生创设更加精彩有趣的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