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承模式研究综述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来,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表现为两个视角:一个是传统式的本体研究,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式视角。许多学者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更加从后一个视角关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武术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出路,对于传承模式,学者更青睐于学校传承。
  【关键词】五年;中国传统武术;研究趋势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Preserving Patter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Schools
  FAN Gui-lin,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Spo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For five years, there have been two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namely, the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y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latter perspective. They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ushu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s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it, they favor more the preservation via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five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rend of research
  传统武术作为最大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的名片之一,但传统武术已经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现代体育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和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使传统武术如何传承、发展就成为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本文意在总结经验,把传统武术的研究尤其是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保护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近五年发表于知网期刊的关于传统武术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从2007~2011年关于传统武术的资料,并依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有关学术论文。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反思
  当人们从传统的视角转向现实关怀时,他们开始注意传统武术的现状到底如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有,又如何发挥它们的价值。
  2.1.1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两无、两变、五流失”论
  对于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多有学者以悲观的心态指出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封闭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从而导致了这一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而高成强补充认为,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也是其濒危的原因〔1〕。
  2.1.2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两亡、两无、碎片”论
  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学者认为拳种消亡,文化底蕴消亡,无实战性,无组织性是其主要特征。如曾海、杨明、朱大清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的消亡;现代武术的发展误区,套路缺乏武术的实战性,散手在比赛中受规则和装备的影响,踢打摔拿—武术的四大基本技法无法得以全部表现,也不能充分展现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市场无序性与无组织性;传统武术文化无形资产的巨大浪费〔2〕。过度西化引发武术文化的碎片化,武术文化研究过于精英化也难辞其咎。而“新武术”“分科而课业”的思路是其根源,“反套路”以及解除师徒制是其结果。
  2.1.3生存价值——文化、健身、养生、美学
  学者认为传统武术长期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它融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导引养生学和儒、道、佛等思想为一体的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具有教育、健身、防身、修心、医疗和养生等多种价值功能〔3〕。
  王建斌等提出在竞技武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定位应选择在全民健身与竞技武术并行发展上〔4〕。多数学者认同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武术具有感受文化、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娱乐表演、竞技观赏的作用。表现为内容丰富的文化底蕴、养生之道的主体功能、竞技交流的发展途径、内外兼修的美学价值。有学者指出其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是当代体育文化中的另一图景,蕴含着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命活力〔5〕。
  2.1.4传统武术的学校保护与传承
  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身份象征,要敢于同历史对话、同现实对话、同自己对话,勇于调整自己的文化立场,开拓属于自身的生存空间,最终达到守护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明的作用。保护和传承问题是这个时期学者讨论的重点。
  在保护原则上,学者提出了传统体育遗产的差别保护原则,分级别保护原则,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坚持民族、地域特色整体性保护原则。还提出静态与动态保护的理念。显然,学校保护是兼具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的。
  2004年3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及本身具备防身健身的价值,都是比较突出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运用传统武术的内容无疑是最适合的。本阶段对传统武术如何进入学校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2.2学校保护传承的优势
  学者认为学校传承具有文化优势、时间优势、知识互补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可以武德铸人格,学习武术之礼、武术之美、武术之技击精神以及武术的本土文明特征,强身健体,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守住传统武术最后的阵地。张克峰总结传承方式特点时则指出“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6〕。对高校寄予厚望。
  2.3目前学校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显然对目前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问题是不满意的。具体表现在:
  2.3.1学生和教师的资格、教材、教学内容都来自竞技武术
  如孙林认为武术本科生、高校任教的武术教师,资格来自竞技武术,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教竞技武术为主,竞技武术无法在理论上与传统文化相对接,所以就接通不了这批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亲近感,特别是教材上所提到的一些传统武术拳理功法,由于它和当代竞技武术两者之间的落差,导致无法建立他们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亲近感〔7〕。
  2.3.2教学方法单一
  花家涛认为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课教学弊端主要集中在忽视拳脚、架势练习的质量,片面强调布局的空间层次性〔8〕,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以竞赛套路为主线的教学培养模式,这势必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忽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使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适用面和适应能力都受到限制等等。
  2.3.3改变目前状态的对策
  当然学者也开出了药方,比如:程艳伟、李廷、孙来晶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课程的设置要合理,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要创新;教材要配套,突出创编传统武术特色教材,明确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师传统武术的知识与技能;此外,院校招生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制定出明确、合理、公正的招生、考核制度,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招进来。传统武术的竞训上,院校内传统武术创新赛制,组建传统武术代表队;重新制定与传统武术赛事相配套的评判规则,在院校的通级通段赛中,对于演练传统武术套路的学生应该有新的执行措施等均应。以科研为先导〔9〕。具体来说:
  教法上:学者提出学院要走向民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散打教学进行结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等思想。
  教材上:学者提出强化拳种意识,对现有民间传统武术拳种进行梳理并编写成教材,而传统武术教材化的方法是:“文化化”、“实用化”、“简化”〔10〕。
  课程上:以传统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刚柔相济,无法境界,内外兼修,“构建国家级教育纲要、省级教学计划和校级教学进度“三部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育机制”〔11〕。
  3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视角都对传统武术作了深刻的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但需要开发的领域还很多:
  (1)在传统武术的本体研究上,众多拳种、流派中,除了对少林功夫、太极拳等著名拳种研究较多之外,对多数传统拳种缺乏研究;对传统器械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特点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如何把这些拳种和器械引入到教学中更是缺乏实质的研究。
  (2)在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问题上,大部分的研究是从传统武术整体的角度来叙述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理论构建多于现实针对性。传统武术的学科意识、课程建设、本土教材的编写都需要进一步开拓。而这些研究须基于对传统武术的一些基本研究,如传统武术的分类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传统武术保护的考核标尺,政府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传统武术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与功能,传统武术保护现状田野调查,传统武术保护资金的构成要素及计算模式,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数额及认定程序,传统武术保护的监督机制等。
  (3)在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上,应用研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传统武术如何在当今的国际、国内的文化氛围中求得发展,如何完成传统武术在技术和训练层次上的科学化,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也是今后传统武术需要有针对性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成强.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2):7.
  〔2〕曾海,杨明,朱大清.传统武术产业面临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5):515.
  〔3〕段廷进.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和多元价值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2):27.
  〔4〕王建斌,魏素芬,传统武术定位与发展抉择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150.
  〔5〕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68-869.
  〔6〕张克峰.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0(8):276.
  〔7〕孙林.全球化背景下重构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
  〔8〕花家涛.从套路结构视角论大学体育武术套路课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4):56.
  〔9〕程艳伟,李廷,孙来晶.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36.
  〔10〕陈小军.周凯.晏俊涛.普通高校传统武术教材化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9(6):94-95.
  〔11〕吉灿忠,邱丕相,李世宏.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176.
  (责任编辑:阎 彬)
其他文献
【摘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不仅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内涵,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并提出了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奥林匹克文化  前言  《奥林匹克宪章》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进行了规定:奥林匹克运动是通过没有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即团结、友谊、公平的精神的体育
去年夏天郎成平教授在复旦大学进行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利用国内科龙、海尔、TCL三大家电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得出国有资产流失的结论,进而对其资本运营提出质疑,否定国企改革
国家工商总局于今年2月下发了<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以下简称"两分")办法>,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作了明确规定和部署.从各地贯彻的情况看,此项工作重点
【摘要】为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乒乓球专项课的教学效果,深化乒乓球专项课教学改革,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2名体育院校乒乓球专项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有明显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外训练次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各项乒乓球基本技术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明显优于对照组,
民族自信是伟大的力量,而迷信可造成对自信的巨大打击。刘翔、罗伯斯共同盖过了无数世界高手,而一人被视为薄弱民族的特例,一人被认为是杰出民族的必然表现,这显然是以迷信冒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