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正处于少慢差费向有效高效课堂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走好这一步呢?笔者认为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尝试从语文教学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等方面,例谈教学创新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创新 做法
【正 文】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历来居于学科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大学埋怨高中、高中埋怨初中、初中埋怨小学。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认识到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的心灵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教育新途径。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语文教学内容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创新。
一、语文教学意识创新,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建国以后的教学,大多数老师受到苏联教育家凯诺夫的影响。其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让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在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之初,首先注重创新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新学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采用自由论坛、谜语天地、配乐诵读、你读我画、旧事新提、成语接龙、名人沙龙等方法来营造语文学习情境。我坚持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一种学习的新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那么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这首歌里提到的父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表达父爱的,从而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歌唱中的父亲、自己的父亲、背影中的父亲的多种情感、饶有兴趣的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语文学习能力创新,抓住初中语文学习牛鼻子。
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由于年龄局限,要上升为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一般来说,联想、想象、改写、续写、跨越时空对话、角色互换等,都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让他们想象:假如现实中真有这样的皇帝,这个国家会怎样?假如你是其中的(大臣、大人、孩子),会怎么做?皇帝游行完,回到皇宫会怎么做……通过预设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很多学生想象奇特,从而明确童话的特点是利用夸张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揭露社会的腐朽,从而通过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结构创新,激发初中语文学习新动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或者“总—分—总”、“总—分”等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整性,所有知识点、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等无一遗漏。尽管这种方法层次分明、面面俱到,但却形式单一、重点不突出,容易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结构,使之不落窠臼。如在执教《故乡》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抛弃一般性质的分析课,将课设计为“学读课”,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掌握“学读”这种方法,让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品读“闰土”这一部分,通过抓住“苦—外形穷苦—神情凄苦—语言悲苦—苦因”的线索,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全文的脈搏。学生学习欲望大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手段创新,借力初中语文学习辅助点。
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其主要功能是“省时、直观、形象”,但是现在不少教师在教学手段使用的深度上做文章,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道具、制作精美的课件、到校园中实景上课等,让教学手段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的“武器”,效果也十分显著。例如,在执教《有的人》一课时,板书不用粉笔,而是将“板书”设计为可张贴的教具,让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前提下,先准备了一些书写有“活着/死了”、“死了/活着”、“骑”、“俯”、“把他摔跨”、“永远记住他”的卡片,让学生发言,教师将卡片张贴在相应的位置,突出了“对比”的妙用和学生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有效提升了语文学习效率。
五、语文学习方式创新,开动初中语文学习内驱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听”“说”“读”“记”“抄”“背”,学生极容易疲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必有A、C层学生各一位,B层学生两位,A层学生当组长,B层学生做桥梁,C层学生积极参与,即让A层学生发言,B、C层学生作补充,教师巡查,并进行适当的点拔。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自指,抒发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然而,有少数学生认为诗词中作者有贬低历史人物之嫌。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获得了正确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不多,并不否认他们对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学生学得轻松,气氛活跃。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活学活用知识,更利于学生持久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做法很多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必然迎来语文有效高效学习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2. 于永正 《教海漫记》 中国矿业出版社 1999年11月
3. 谢金国 《有效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0年4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创新 做法
【正 文】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历来居于学科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处于少慢差费的状态,大学埋怨高中、高中埋怨初中、初中埋怨小学。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认识到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的心灵活动、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教育新途径。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语文教学内容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创新。
一、语文教学意识创新,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建国以后的教学,大多数老师受到苏联教育家凯诺夫的影响。其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让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在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之初,首先注重创新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新学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采用自由论坛、谜语天地、配乐诵读、你读我画、旧事新提、成语接龙、名人沙龙等方法来营造语文学习情境。我坚持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一种学习的新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是那么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这首歌里提到的父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是怎样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表达父爱的,从而引出课题,激发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歌唱中的父亲、自己的父亲、背影中的父亲的多种情感、饶有兴趣的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语文学习能力创新,抓住初中语文学习牛鼻子。
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由于年龄局限,要上升为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引导、加以指点,帮助学生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一般来说,联想、想象、改写、续写、跨越时空对话、角色互换等,都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就让他们想象:假如现实中真有这样的皇帝,这个国家会怎样?假如你是其中的(大臣、大人、孩子),会怎么做?皇帝游行完,回到皇宫会怎么做……通过预设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很多学生想象奇特,从而明确童话的特点是利用夸张手法揭示人物性格,揭露社会的腐朽,从而通过培养创新能力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结构创新,激发初中语文学习新动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或者“总—分—总”、“总—分”等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完整性,所有知识点、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等无一遗漏。尽管这种方法层次分明、面面俱到,但却形式单一、重点不突出,容易引导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结构,使之不落窠臼。如在执教《故乡》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抛弃一般性质的分析课,将课设计为“学读课”,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掌握“学读”这种方法,让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品读“闰土”这一部分,通过抓住“苦—外形穷苦—神情凄苦—语言悲苦—苦因”的线索,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全文的脈搏。学生学习欲望大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教学手段创新,借力初中语文学习辅助点。
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其主要功能是“省时、直观、形象”,但是现在不少教师在教学手段使用的深度上做文章,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道具、制作精美的课件、到校园中实景上课等,让教学手段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的“武器”,效果也十分显著。例如,在执教《有的人》一课时,板书不用粉笔,而是将“板书”设计为可张贴的教具,让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前提下,先准备了一些书写有“活着/死了”、“死了/活着”、“骑”、“俯”、“把他摔跨”、“永远记住他”的卡片,让学生发言,教师将卡片张贴在相应的位置,突出了“对比”的妙用和学生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有效提升了语文学习效率。
五、语文学习方式创新,开动初中语文学习内驱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听”“说”“读”“记”“抄”“背”,学生极容易疲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根据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四人为一小组,每组必有A、C层学生各一位,B层学生两位,A层学生当组长,B层学生做桥梁,C层学生积极参与,即让A层学生发言,B、C层学生作补充,教师巡查,并进行适当的点拔。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自指,抒发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然而,有少数学生认为诗词中作者有贬低历史人物之嫌。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获得了正确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不多,并不否认他们对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学生学得轻松,气氛活跃。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活学活用知识,更利于学生持久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做法很多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必然迎来语文有效高效学习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2. 于永正 《教海漫记》 中国矿业出版社 1999年11月
3. 谢金国 《有效课堂》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