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其次对我国仓储物流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利用RFID技术,提高仓储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
一、RFID技术介绍
(一)基本概念及组成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的技术。
RFID系统一般由信号发射机(射频标签)、信号接收机(阅读器)、编程器、以及发射接收天线四部分组成:
信号发射机是带有线圈、天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的低电集成电路,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机由天线、射频模块和读写模块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然后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编程器可分为离线式和在线式两种。离线式是指预先在标签中写入数据,等到开始应用时直接把标签附在被标识项目上;在线式是指在生产环境中作为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来处理时使用。
天线主要用于信号发射机和信号接收机之间射频信号的传递。影响天线发射接收的因素一般包括:系统功率、形状、相对位置等。
(二)基本工作原理
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射頻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二、我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仓储物流概念
2001年,我国公布了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
仓储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进库、存贮、出库的作用。它集中反映了物资的活动状况,是连接成产、供应、销售的中转站,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仓储物流管理主要包括入库操作、在库管理、以及出库操作三个部分:
入库操作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对商品进行交接和上架。一般来说,商品入库时,仓储人员会根据入库单对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包装等进行逐项验收。交接完成前,商品临时放置在暂存区,交接完成后,按照商品的品种和批次进行上架,不能上架的商品放入大件存放区。
在库管理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是对入库商品的保管和养护。在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分区分类、货位选择、货位编码、商品堆码、商品苫盖和垫底、商品盘点等。入库期间,商品若发生缺失、霉变等,均由仓库部门负责。
出库操作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终点,是指仓库部门根据客户要求,按照订单组织商品出库的一系列工作,具体包括订单审核、商品分拣和包装、对接。
(二)我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的仓储物流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仓储物流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仓储企业规模小,设施落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涌现出大批仓储物流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仓库设施简陋,资金力量薄弱。仓库多为平面仓,主要靠托盘和叉车进行货物搬运,有的仓库仍采用传统人工搬运,不仅搬运效率低,而且大大增加了出错的几率。
第二,信息化程度低。我国目前的仓储物流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仓储物流行业的发展。必须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目前,我国的仓储物流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民营仓储,各地都出现企业争相租地建库的局面。由于这些企业在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方面差异较小,因而造成行业竞争日趋激励。此外,近年来许多物流园都在园内建立仓储设施,严重挤压了传统仓储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物流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不是物流专业出身,因而并不具备仓库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多数对物流一知半解,对于仓储物流实际操作环节并不熟悉。因此,仓储物流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不仅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更缺少专业的基层员工。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仓储物流业的现状。市场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仓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缺乏专业人才这些现实情况表明,必须提高仓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才能促进仓储物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RFID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
传统的仓储操作主要由人工完成,这种操作模式不仅花费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而且信息传递缓慢。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RFID应用于仓储物流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是具体的应用情况介绍:
(一)提高货物入库速度
商品在入库前,被贴上RFID标签。到达仓库接货口时,仓库工作人员通过RFID阅读器,不用开箱,便可得到箱内货物的相关信息,快速完成货物清点,同时将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并将商品入库储存,完成整个入库流程。RFID的使用,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准确地核对商品信息,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二)快速定位货物位置
货物入库后,仓库工作人员对货物进行上架。通过装有RFID阅读器的货架实时监控装置记录货物的相关位置信息,以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找到货物。
(三)快速登记出库信息
货物出库时,需要对货物出库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使用RFID能够快速记录货物的出库信息,在数据库中记录货物下架的清洗情况,当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追踪货物去向。
(四)追踪货物运输过程
货物出库后,要对其实行运输和配送,确保其按要求交付客户。根据货物信息和制定地点的位置,仓库安排运送车辆,一般来说,目的地相近的托盘会安排由一个车辆进行运输。同时,仓库会对车辆运送路线进行规划,整个运输过程由GPS或RFID监测点进行跟踪,以便获得货物的实时位置信息。货物达到目的地时,使用RFID阅读器再次确认货物的相关信息,确保货物正确无误。同时,与主机进行通信,及时反馈货物交付信息,完成整个交货流程。
总而言之,依托RFID技术,使得仓储物流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从入库检验、到上架、出库登记、以及货物运输的工作效率都大幅提高,有效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同时为仓储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崔素艳, 杜子平.RFID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金融经济, 2012(10): 80-81.
[2]徐俊伟.基于RFID的报喜鸟库存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7.
[3]胡国胜,张国红. 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7(3):89-91.
[4]任颖洁.借鉴国外仓储管理经验、完善我国仓储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商贸,2011(6):77-78.
一、RFID技术介绍
(一)基本概念及组成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的技术。
RFID系统一般由信号发射机(射频标签)、信号接收机(阅读器)、编程器、以及发射接收天线四部分组成:
信号发射机是带有线圈、天线、存储器与控制系统的低电集成电路,能够自动或在外力的作用下,把存储的信息主动发射出去。
信号接收机由天线、射频模块和读写模块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利用射频技术读取标签信息或将信息写入标签,然后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传输。
编程器可分为离线式和在线式两种。离线式是指预先在标签中写入数据,等到开始应用时直接把标签附在被标识项目上;在线式是指在生产环境中作为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来处理时使用。
天线主要用于信号发射机和信号接收机之间射频信号的传递。影响天线发射接收的因素一般包括:系统功率、形状、相对位置等。
(二)基本工作原理
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射頻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写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二、我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仓储物流概念
2001年,我国公布了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
仓储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进库、存贮、出库的作用。它集中反映了物资的活动状况,是连接成产、供应、销售的中转站,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仓储物流管理主要包括入库操作、在库管理、以及出库操作三个部分:
入库操作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对商品进行交接和上架。一般来说,商品入库时,仓储人员会根据入库单对商品的品名、数量、规格、包装等进行逐项验收。交接完成前,商品临时放置在暂存区,交接完成后,按照商品的品种和批次进行上架,不能上架的商品放入大件存放区。
在库管理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是对入库商品的保管和养护。在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分区分类、货位选择、货位编码、商品堆码、商品苫盖和垫底、商品盘点等。入库期间,商品若发生缺失、霉变等,均由仓库部门负责。
出库操作是仓储物流管理工作的终点,是指仓库部门根据客户要求,按照订单组织商品出库的一系列工作,具体包括订单审核、商品分拣和包装、对接。
(二)我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的仓储物流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仓储物流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仓储企业规模小,设施落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涌现出大批仓储物流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仓库设施简陋,资金力量薄弱。仓库多为平面仓,主要靠托盘和叉车进行货物搬运,有的仓库仍采用传统人工搬运,不仅搬运效率低,而且大大增加了出错的几率。
第二,信息化程度低。我国目前的仓储物流企业普遍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仓储物流行业的发展。必须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仓储物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目前,我国的仓储物流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民营仓储,各地都出现企业争相租地建库的局面。由于这些企业在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方面差异较小,因而造成行业竞争日趋激励。此外,近年来许多物流园都在园内建立仓储设施,严重挤压了传统仓储物流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物流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大多不是物流专业出身,因而并不具备仓库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多数对物流一知半解,对于仓储物流实际操作环节并不熟悉。因此,仓储物流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不仅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更缺少专业的基层员工。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仓储物流业的现状。市场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仓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缺乏专业人才这些现实情况表明,必须提高仓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才能促进仓储物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RFID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
传统的仓储操作主要由人工完成,这种操作模式不仅花费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而且信息传递缓慢。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RFID应用于仓储物流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是具体的应用情况介绍:
(一)提高货物入库速度
商品在入库前,被贴上RFID标签。到达仓库接货口时,仓库工作人员通过RFID阅读器,不用开箱,便可得到箱内货物的相关信息,快速完成货物清点,同时将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并将商品入库储存,完成整个入库流程。RFID的使用,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准确地核对商品信息,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二)快速定位货物位置
货物入库后,仓库工作人员对货物进行上架。通过装有RFID阅读器的货架实时监控装置记录货物的相关位置信息,以便于工作人员快速找到货物。
(三)快速登记出库信息
货物出库时,需要对货物出库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使用RFID能够快速记录货物的出库信息,在数据库中记录货物下架的清洗情况,当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追踪货物去向。
(四)追踪货物运输过程
货物出库后,要对其实行运输和配送,确保其按要求交付客户。根据货物信息和制定地点的位置,仓库安排运送车辆,一般来说,目的地相近的托盘会安排由一个车辆进行运输。同时,仓库会对车辆运送路线进行规划,整个运输过程由GPS或RFID监测点进行跟踪,以便获得货物的实时位置信息。货物达到目的地时,使用RFID阅读器再次确认货物的相关信息,确保货物正确无误。同时,与主机进行通信,及时反馈货物交付信息,完成整个交货流程。
总而言之,依托RFID技术,使得仓储物流企业的整个工作流程,从入库检验、到上架、出库登记、以及货物运输的工作效率都大幅提高,有效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同时为仓储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崔素艳, 杜子平.RFID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 金融经济, 2012(10): 80-81.
[2]徐俊伟.基于RFID的报喜鸟库存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7.
[3]胡国胜,张国红. 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7(3):89-91.
[4]任颖洁.借鉴国外仓储管理经验、完善我国仓储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商贸,201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