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的上述规定和要求,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倾听能力的好坏,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假听、偏听的不良倾听现象,文章就此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阐述:教师在课堂上该倾听些什么;教师应如何倾听。
【关键词】课堂教学 倾听 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4-02
叶澜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中,教师是否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然而,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倾听并不尽如人意,还有许多不良现象。
一、倾听的不良现象
1.偏听。
2.假听。
二、倾听什么
1.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问是值得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且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一般只需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涉及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就要求我们相机灵活对待,或适当补充材料,或课内外合理迁移,或设置前后勾连的系列问题启发。
3.学生的质疑。有时候,学生还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真诚地倾听,并对这些见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
三、如何倾听
1.洗耳恭听,捕捉相关的信息。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2.察言观色,抓住合适的时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有时因为表达能力的差异或学生的种种顾虑,学生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漏掉或掩盖部分内容和某些实质性的细节。因此,教师应在倾听中认真揣摩和分析其表达实质,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要听“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要把讲话者所讲的内容、感觉和意思真正听明白。
3.欣赏鼓励,成为信赖的朋友。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富的精神馈赠。但作为教师,还特别要注意在倾听时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你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要善于倾听对方,与之产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产生情感体验。
4.真情流露,取得共识。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当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老师感到伤心时,教师尽可能地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地说明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确切的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
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总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科学》,2001年4月
2.王建军.《对阅读教学对话的再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11月
【关键词】课堂教学 倾听 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94-02
叶澜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中,教师是否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然而,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倾听并不尽如人意,还有许多不良现象。
一、倾听的不良现象
1.偏听。
2.假听。
二、倾听什么
1.学生的回答。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问是值得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并且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一般只需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涉及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就要求我们相机灵活对待,或适当补充材料,或课内外合理迁移,或设置前后勾连的系列问题启发。
3.学生的质疑。有时候,学生还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真诚地倾听,并对这些见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地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
三、如何倾听
1.洗耳恭听,捕捉相关的信息。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
2.察言观色,抓住合适的时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有时因为表达能力的差异或学生的种种顾虑,学生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漏掉或掩盖部分内容和某些实质性的细节。因此,教师应在倾听中认真揣摩和分析其表达实质,推断出学生的未尽之意,要听“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要把讲话者所讲的内容、感觉和意思真正听明白。
3.欣赏鼓励,成为信赖的朋友。中国有句古诗:“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富的精神馈赠。但作为教师,还特别要注意在倾听时要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你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要善于倾听对方,与之产生共鸣,能对其心领神会,使其产生情感体验。
4.真情流露,取得共识。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有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示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当学生的行为使教师愤怒,使老师感到伤心时,教师尽可能地真诚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包括具体地说明自己生气的行为及其确切的后果,以及后来教师有什么感受。
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总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科学》,2001年4月
2.王建军.《对阅读教学对话的再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