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里·希克:与中国当代艺术品同行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520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偶然,乌里·希克(Uli Sigg)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副总裁,后来又做了4年(1995-1999)的瑞士驻华大使;可又似乎是必然,他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中国的经历造就了乌里·希克的收藏之路,而乌里·希克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9月6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开幕,作为策展人之一的瑞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也来到现场。乌里·希克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了,他有一个传奇的人生,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外交官,但现在的他却因为艺术收藏而闻名中国。
  
  创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
  
  1979年,乌里·希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他已经开始收藏西方当代艺术品了,但来中国的身份却是一名企业家。他代表瑞士迅达控股集团(Schindler Group)来和中国政府商谈合资建厂的事宜,迅达公司是一家电梯生产公司,第二年(1980年)与中国方面联合创建的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先河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工厂,乌里是这家公司的副总裁。
  第一次来中国的体验是非常独特的,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乌里看来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很有新鲜感。乌里·希克回忆说:“有很多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刚到中国,我不能单独订宾馆房间,只能和其他人一起分享;整个北京出奇地安静,毫无波澜,晚上8点之后就没有灯光,几乎看不到路人了;平时没有人买珠宝,也没有人打扮……”
  在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与中国共同创办公司的经验,而乌里带领着迅达公司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当时是中国方面主动联络迅达公司,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来推动中国电梯业的现代化。“他们联系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和他们合作,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给日本和美国的电梯公司——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三菱和奥的斯,也同样发去了邀请函。”说到这一点时,乌里·希克爽朗地大笑起来,自豪地说:“经过艰辛、困难和复杂的谈判后,我最终取得了胜利。”
  
  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
  
  年轻时的乌里·希克,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今后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收藏家,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运动员,怀着最初的理想,他加入了瑞士国家划船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想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者艺术有什么作用”。
  后来,他开始涉足西方艺术收藏。在他来到中国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里·希克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他一样,许多西方收藏家也在这时开始表现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也是在那一时期。乌里说:“我开始注意到中国当代艺术,是因为西方艺术收藏家有收藏过希腊、罗马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和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品,我自然就想到寻找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艺术作品。来到中国,我发现那时中国艺术家的大多数作品还是对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绘画的模仿,而我对那些表现自我的中国当代艺术更感兴趣。”乌里·希克收藏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中国,通过艺术可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就是由关注开始,乌里从90年代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乌里·希克发现没有其他人和组织系统收藏记录这些艺术品,于是,他决定要填补这项空白。他改变了以前的收藏策略,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记录,通过作品收藏寻找发展线索和历史轨迹,把这些档案留给后人研究。他说中国是文化上的大国,有很大的疆域,而另一方面与西方艺术发展又存在着20年的落差,“我想来弥补这个落差,为后代留下这20年里的作品。”乌里说。
  收藏之初,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时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形成艺术市场,更没有画廊和拍卖行,所以寻找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西方人对于许多作品也许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根本不知道艺术家在哪里。乌里·希克解释自己最重要的收藏途径是仔细地搜寻合适的艺术家,认识他们,并直接向他们购买作品,舍弃中介。他利用在中国生活工作的便利,访问了众多艺术家,追踪那些他曾听说过而似乎已经消失的艺术品。当然,这样的方式非常有效,但不适合对中国不熟悉或者对艺术不了解的收藏者,它只属于乌里·希克这样的收藏大鳄。近来,他也会通过画廊和拍卖获取少数中意的艺术品,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也呈现出“唯乌里·希克马首是瞻”的倾向。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在说某个艺术家好或者某个作品不好时都非常谨慎。
  据乌里·希克介绍,他总共收藏了20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大约1500幅作品。至于价格,他笑笑说:“我也完全不知道所有这些收藏花了多少钱。”第一幅收藏作品是油画,现在创作那幅作品的艺术家已经停止创作,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个人、认识他,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幅画可谓意义非凡。
  
  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许多人知道乌里·希克,是因为他在去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0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下了陈衍宁先生在“文革”时期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这个天价让乌里·希克立刻处于聚光灯的中心。乌里解释说他原本已经与作者接触了很长时间,希望谈好价格私下购买此幅作品,但作者却希望在拍卖会上成交。对于价格,乌里倒并没有很介意,他认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标志,非常重要,无论作品的好与坏,这个话题自身就很有趣,此外,‘文革’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资源和基础,当时西方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作品,并且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是让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方式,是值得好好收藏的”。这也算是对于自己收藏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乌里·希克不仅仅购买艺术品,收藏艺术品,他还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推向世界。他曾经邀请瑞士美术馆馆长访华,把中国艺术家带入世界艺术领域;并且在1998年发起创立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今年这个奖的大奖颁给了艺术家郑国谷。中国当代艺术奖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什么作品,谁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奖项,就是对于他们的承认”。乌里说,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不仅市场而且创作)的人。
  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自己长年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他们都非常惊讶,从来没有想到中国艺术是那么的深和广,优秀艺术家这么多,虽然他们在之前有对单个艺术家的了解,但是整体上的认识却是在这次展览中获得的。乌里说,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期间展出这些藏品,不仅出于商业目的,更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我收藏这些作品,不是为了藏在家里束之高阁,而应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它们”。
  乌里·希克对于西方接受了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他还打趣说:“200多名艺术家中,大多数非常年轻,我想收集他们的早期作品,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新作品,我不收藏太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它们太贵了,买不起。”乌里认为,中国艺术家必须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成长,找到自己的语言。
  
  成熟的收藏策略
  
  某种程度上,创建中国当代艺术奖吸引年轻的优秀艺术家,也可看作乌里·希克收藏策略的一部分。乌里有着非常成熟的收藏理念,他不仅拥有自己的收藏顾问团队,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思想——他认为艺术家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觉得真正好的艺术家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出现优秀作品,但普通的艺术家则会被艺术历史的车轮所淘汰。
  “现在,很多大收藏机构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往往和优秀的艺术家签订合约,只要艺术家能创作出作品,他们就全部拿走。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太理智,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会被转手卖给一些无名的收藏家,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作品接下来会被如何对待,这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乌里说。
  
  最近这些年,中国艺术市场呈现良好势头,已成为世界最活跃的市场之一。艺术收藏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置身其中。对此,乌里谨慎地表示:“市场热得有点过,所有作品的价格都被抬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标准统统飙升。我认为从目前来看好的艺术品价格并没有到位,大部分却超过了应该有的价值。现在这个市场还不会分析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问题。”
  对于艺术品收藏新手,乌里·希克给出自己的建议,处于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中小投资者不能盲目地购买和收藏。他说:“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收藏,如果是为了投资,那就要慎之又慎,因为很大部分的收藏作品和艺术家也许将来都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因此不得不小心对待。作为收藏家,要多读书,多了解艺术家,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做这些事,还要有冒险精神,收藏还未被肯定的艺术,因为收藏本身就是冒险的投资。从零开始不容易,你要做好一切准备,不断学习,不断了解自己,但是当你迈出这一步,就不要再想太多。”
  
  第一次在中国当策展人
  
  前不久,乌里·希克受邀担任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举办的首届文献展“入境:中国美学”的策展人,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策展。
  乌里介绍说,这次展览的源头就是他的一本画册《麻将》(去年在瑞士的个人收藏展的图录),之所以会取“麻将”这个名字,是因为“麻将从明代开始就有,是一种古老游戏,现在网络上仍然盛行这种游戏,所以也是未来的游戏。我们觉得收藏也是能够投射到未来的,从这点上与麻将相契合。而且麻将是个很中国化也很有意思的名字,麻将牌总共有144张,可以以不同形式摆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展览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格式,在不同的地方展出,产生不同的效果”。MOCA的创业总监陆蓉之女士看中了《麻将》,并找到乌里·希克,希望他能够担任这次策展,以探索“什么才是最中国的”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策展团队中的成员之一,乌里·希克不敢马虎,与其他策展人经过了详细而激烈的讨论,“我们以电子邮件和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进行磋商,由于每一个策展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因此最后决定展出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协调”。
  这次首届文献展展览提供给人们数字时代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美感体验,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新鲜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以中国历史文化和国际当代艺术现况进行比较和对话,回答了什么才是现实真正的中国。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又开始觉得主街好,希望能够重整旧山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融危机已经开始损害到了实体经济(也称“主街”,与主打金融的华尔街相对)。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十万火急。2008年第三季度,福特亏损27.5亿美元。通用汽车公司则亏损42亿美元,现金储备下降了69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到明年中期,通用将出现现金缺口。就连后来居上的日本汽车公司丰田也遇到了困难。截至2008年3月
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仇恨,用伟大的宽容救赎所有的罪恶,这是藏式哈姆雷特    投资数千万元的《喜马拉雅王子》大胆尝试全部启用藏族演员和藏语对白,被称为“最具有艺术精神的藏语电影开篇巨作”10月20日,这部影片将在全国最主要的院线献映由于这是2006“加油,好男儿!”全国总冠军蒲巴甲成名之前的处女作,该影片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咱们本是一家人”    《喜马拉雅王子》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的话剧《哈
有时教训如火,灼热,但却令人敬畏;有时恭维如水,看上去很美,但却常常让人付出巨大代价。    阅历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一直是政治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当约瑟夫·奈论述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决策时,特别提到了一战的教训对肯尼迪的警醒作用,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到了猪湾入侵失败给肯尼迪的现实教训。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受到的那样,有时教训如火,灼热,但却令人敬畏;有时恭维如水,看上去很美,但却常常让人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  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
口述/陈一文  撰稿/钱亦蕉    父亲病危的时候,我从北京去美国看望他,给他带去的最后礼物是中国发行的一个有孙中山像的纪念币。他把它捏在手中,抚摸它,用最大的气力试图自己拿起来看……    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着二分之一犹太血统、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八分之一法国血统、八分之一非洲黑人血统的陈一文先生坐在我的面前,精力充沛,滔滔不绝。他向我讲述了他的父亲陈依范的一些传奇故事,这是一个被新中国历史
当代陶艺被业内人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但陶艺家最怕火。如果说土的塑造还可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话,那么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就一直难以逆料,“上帝之手”常常将艺术家捉弄得几乎发疯。现在,有一个叫朱乐耕的陶艺家偏偏要跟“上帝”拗拗手劲。    上海美术馆,一个名为“环境与空间的思考”的陶艺展开幕了。观众面对一件件巧夺天工的陶艺作品,惊叹之余忍不住伸手摸一摸,他们不相信眼前的东西是用泥巴“烧”出来的。重点看护
公元1227年,猪年夏初,成吉思汗在渭河不远处的六盘山顶扎营。尽管自己身体欠安,但欲向金国报复的心志不减。成吉思汗并没有等到拿下中兴府的那一刻,他在六盘山南侧断气,正是麋鹿月中旬,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军队秘不发丧,继续进攻西夏,一边将大汗的尸体运回蒙古。沿途的草原居民闻讯蜂拥而至,却被护送大汗的军队一一斩首。  穿越鄂尔多斯高原和戈壁沙漠的漫漫三个月中,一路上的目击者都被杀光,吟诗人赞颂着大汗,萨
美国2003年在伊拉克发动了“斩首行动”之前和之后,斩首——不是作为政治比喻的斩首,而是真真正正的残酷地用一把折刀割下一个人的脑袋——曾经在中东一带短暂地流行过  这一波斩首热和美国的“斩首行动”最大的不同在于,被斩首的是西方人,而刽子手是宗教极端分子这是公开进行的军事行动,意在恐吓,甚至是炫耀尔后,斩首视频被放到互联网上,到处流传  这当真是在拷打观者的人心许多人都感觉到文明的底线一夜之间被一把
也许是交通协管员那柄小旗虚拟着延伸出去的"线条"已不起作用,他才手扯黄色带子,用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标记,才能硬性地将行人挡住。上海火车站周边马路和公交车站的景象,在上海的其他地方似乎是见不着的。  火车站是出新闻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外来人口到沪打工。朦胧中记得,那时上海常住人口不到千万,流动人口也只几十万。世象先于设计,实践领先法则,就这个几十万人的返乡课题,猛然"涌"上了各家报纸的
地牢8年,媒体是她与外部世界仍然保持联结的唯一纽带。她懂得怎样利用媒体来产生“眼球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    奥地利少女娜塔莎10岁时被歹徒沃尔夫冈绑架,幽闭在地牢中长达8年之久。娜塔莎终于逃出之后,立即成为媒体头条新闻。她这8年是怎么过来的?作为普通读者或者观众很自然会对她的遭遇产生好奇。  可是,真相也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呢?歹徒沃尔夫冈在娜塔莎出逃后,已经畏罪卧轨自杀,娜塔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