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何兆武(1921—2021)历史学家、翻译家 5月28日,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去世,享年99岁。“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他曾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对朋友说。 这位历史学家去世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他的学生、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感到惊讶,何先生从来是一位害怕热闹、喜欢清静的学者,他完全没想到何先生的去世会在学界之外这么引人瞩目。 1921年,何兆武生于北京。1939年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8日,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去世,享年99岁。“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他曾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对朋友说。
这位历史学家去世的消息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他的学生、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感到惊讶,何先生从来是一位害怕热闹、喜欢清静的学者,他完全没想到何先生的去世会在学界之外这么引人瞩目。
1921年,何兆武生于北京。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读本科、研究生的七年中,他先后读过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个系。他在1956至1986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但在何兆武晚年的访谈和文章中,他经常感慨自己属于“报废的一代”。
“所谓‘报废’,绝非自谦,在我看来满懷沉痛和无奈。”彭刚曾在采访中表示,“一个人在年轻时候做好了从事学术工作的充足准备,但是在他三十多岁开始直到年近六旬这一段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在一个学者最有精力和创造力的年龄段,恰恰碰上了政治运动频繁、学术发展停滞的时代。”
在学生彭刚看来,何先生的学术影响面更大的可能在于翻译工作,几代人文社科的学者在大学时代都免不了要读何兆武的译作。何先生有两个重要学术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他参加侯外庐主持的《中国思想通史》的撰写等工作,翻译卢梭《社会契约论》等名著;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何兆武才能集中全部精力从事学术工作,他的主要著述和翻译工作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何兆武对公众的影响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上学记》。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详细讲述了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经历,他濡染观摩了许多大学者的教学和研究,有挚友,有希望和迷茫、困顿,还有战火。文史学者刘超认为,《上学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让人了解民国教育及一代学人的成长历程。对于西南联大,我们不必神化,但是确实值得我们缅怀和回望,尤其是照应当下的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初,彭刚读研究生时与何先生聊天,何先生会谈到以前在联大读书时的事,他刚考进西南联大读工学院,准备学建筑,后来转学历史,考研究生时先考的是外文,再转学哲学。现在作为大学校长,彭刚也在思考,在如今这样一个教育和社会存在揠苗助长现象的时代里,西南联大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有机会更从容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志趣。
其他文献
为何原始人以胖为美 在减肥广告随处可见、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的累赘的今天,如果真的发明了时间机器,相信石器时代将会是胖界人民的第一个理想去处。 在早期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无论男女都需要从事社会劳作或家庭劳作,女性拥有健壮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备优势。史前时代中,最能帶给人类强烈的美感当属“人口的繁殖”和“种族的延续”,没有办法解释生育问题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着生殖能力的壮硕身材
对于毫无丛林探险经验的我来说,第一次探访亚马孙流域,不知从何开始准备:整个雨林足有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半个中国的面积,无论是查阅旅行指南还是电影资料,实际的情况都远超我的想象。 我从哥伦比亚南部的临海小城——卡塔赫纳乘坐飞机,经首都波哥大转机到了南部城镇莱蒂西亚,当我从降落的飞机舷窗俯视辽阔无限的亚马孙丛林时,感觉眼前的景象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1 萊蒂西亚可以被看
2017年6月22日,101位日本遗孤搭乘飞机抵达黑龙江哈尔滨,开始她们感恩中国养父母的旅行。图为部分遗孤代表合影。图/中新社 王舒 76岁的孙玉琴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听着钟表“咔吧咔吧”的走动声,一坐就是一下午。她向来客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有关她出生的故事,但近两年,大约是上了年纪,细节渐渐模糊。 伴随着记忆老去的,还有孙玉琴腿上的那道疤。如今,在爬满褶皱的皮肤上,要经过仔细辨认才能找到那道白色
图/视觉中国 没时间伤春悲秋,2020年2月6日,诗人巫昂和宿写作中心(巫昂创办的提供阅读写作指导的中心)的同学们建了一个有11个人的志愿者群,帮助还没入院的新冠病人家庭整理信息,并提交到收治平台等候排队。“会写东西”发挥出朴实的用途,许多年纪偏大的家庭成员不太懂得操作微信等应用,有的即使能勉强应付,在完善、梳理家里病人感染情况时,又有新的困难。 需求迅速增加,家属群一对一服务的志愿者,除了负
“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 这是一句古老的印第安谚语。一两百年前,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变革和知识的分科,也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学习,它往往被看作只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变革催生了标准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然而如今,随着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渗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样的教育开始越来越多
外骨骼是什么 外骨骼,全称动力外骨骼或动力服,由骨骼模样的框架组成,是可以让人穿上的机器。这个装备通过外置发动机、电池或者液压系统为人体提供额外能量供四肢运动,以增强穿戴者的力量和耐久力。 最早的外骨骼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0年,一位名为尼古拉斯·亚根的俄罗斯人发明了一种用压缩空气包作为动力的类外骨骼系统。1917年,美国发明家则开发了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外骨骼。 但真正意义上的外骨骼动
动物园为失恋者出奇招 美国旧金山一家动物园推出了一项颇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服务:让失恋者领养蟑螂、蝎子,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前任。情人节在即,园方把马达加斯加蟑螂和毛蝎子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跟失恋者无情的前任们两相比较,称“蟑螂蝎子这样的无脊椎动物极具攻击性,而且大多在夜间活动频繁,就跟你们曾经的前任一模一样。它们躲在巢穴里,一旦有猎物靠近,便立刻出击,用毒刺攻击猎物,和你们的前任如出一辙”。园方称:“
1908年6月的一个安静的早晨,7时刚过,一颗令人目眩的火球划过西伯利亚的天空。几分钟后,一场规模巨大的爆炸令8000万棵树轰然倒塌,让远至60千米外的人也应声跌倒。那是一场“外星人空中大战”的结果,其中“一艘飞船在空中被毁”,“另一艘调转方向后消失于太空”。 这是79岁的俄罗斯物理学家(已退休)维克多·祖拉夫廖夫以颤抖的声音对记者讲述的一种相当不正统的、关于那一天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发生的事情
雨后初霁的法国区街景 如何用嗅觉开启一座城市的体验? 当我站在新奥尔良历史收藏馆入口处的几个气味模拟器前面时,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了。这里收藏有河水、烧焦木头、烟草甚至马粪的味道,每一种都关联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只需俯身凑近模拟器,拨动上面小小的黑色开关就能闻到。其中我觉得最好闻的一种是河水,很难形容河水具体是什么味道,但是亲自闻到就会感觉:啊,这就是河水!这里的“河水”指的是密西
1944年9月8日6时,还在睡梦中的伦敦人被远郊的一声巨响惊醒,1吨多的炸弹从天而降,在泰晤士河边爆炸。携带着重磅炸弹的并不是德国的轰炸机,而是一枚V-2导弹,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将他的终极致命武器用于实战。 为了弄清楚V-2导弹的原理,找到这个项目背后的科学家,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盟军的精锐特工与突击队员潜入德国,一场战争背后的人才争夺战激烈地展开了。他们的任务就是搜寻希特勒所谓的“神奇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