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但是现状却是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重讲解轻感悟。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并践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为学生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就会对课堂内容缺少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上课就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也无法融入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从而对课堂所讲的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学生一般听课效果较差,收获不多,做作业的速度较慢,复习时间较长,学习效率并不高。另外,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尤其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知识都要靠自学来完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飞向月球》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完成,但是鉴于学生年龄还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自学,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登月的相关资料,重点了解“失重”原理。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先检查课文朗读和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再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学生不仅搜集了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的资料,还搜集了2003年杨利伟第一次登月和2013年“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此时,教师可适时播放太空授课视频资料,让学生真切理解“失重”原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多元化发展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的讲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在的课堂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更多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则取决于学生自己。
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例。首先,把学生每两人或四人分成一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路,才能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慢慢地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养成一种多元思维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就可让学生先预习自学,针对课文题目,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幸福究竟在哪里?说说你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评价和总结的作用。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补充、评价,可以针对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也可以进行中肯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通过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三、以生为本,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小学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探究。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不足。
以生为本,其实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会学的,教师就不需要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师生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学生会更愉快地去学习、去探究,提高的不仅是课堂效率,还有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纪念日》时,因为这是一节综合性的实践课,要求通过学生分组分工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因此,教师需要一边引导,一边补充和小结,考查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于是,教师先让学生每四人自由组合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然后分工搜集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搜集纪念日,有的搜集纪念日意义,还有的搜集家乡特色纪念日活动,组长则负责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并在全班汇报交流。资料搜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汇总的过程中先由小组互相学习,各组的汇报交流则是对所有资料的补充和整合。学生可以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可对他人搜集资料的不完备处进行补充。教师则在学生交流之后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真实感受课例。
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和交流,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点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
有位学者说过,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它的本质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主动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單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点拨者和引导者,通过艺术性的评价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在课堂上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促使自己主动学习。因此,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上教师恰当的鼓励和点拨,对于提高一节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艺术性的鼓励下,课堂也会呈现出学生的思维丰富活跃、学习的动力更加高涨等新的面貌,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学习,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评价。
例如,学生诵读完张晓风的《我喜欢》之后,教师可送给他这样的评价:“你的诵读非常有感情,你是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里,用你的诵读表达作者想要说的话。”在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之后,可这样评价:“你丰富的想象力,让课文留下的悬念有了一个非常温馨的结局,相信那兄妹三个最后一定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在《献你一束花》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教师可这样评价:“你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不断的鼓励和点拨之下,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信心,在课堂上更活跃,课前预习也会更主动。因此,引导学生会学、激励学生相信自己,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已经提倡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却不多,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硬伤”。目前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终会认识到,只要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应试”效果也不会太差。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
一、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为学生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就会对课堂内容缺少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上课就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也无法融入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从而对课堂所讲的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学生一般听课效果较差,收获不多,做作业的速度较慢,复习时间较长,学习效率并不高。另外,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也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尤其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知识都要靠自学来完成。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飞向月球》一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学完成,但是鉴于学生年龄还小,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先预习自学,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登月的相关资料,重点了解“失重”原理。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先检查课文朗读和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再结合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学生不仅搜集了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的资料,还搜集了2003年杨利伟第一次登月和2013年“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相关资料,此时,教师可适时播放太空授课视频资料,让学生真切理解“失重”原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多元化发展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的讲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现在的课堂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更多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则取决于学生自己。
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例。首先,把学生每两人或四人分成一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路,才能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慢慢地学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养成一种多元思维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就可让学生先预习自学,针对课文题目,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分享、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幸福究竟在哪里?说说你感到最幸福的是什么?”等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评价和总结的作用。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补充、评价,可以针对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补充,也可以进行中肯的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通过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三、以生为本,培养自主探究习惯
小学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探究。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从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完善自己的不足。
以生为本,其实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会学的,教师就不需要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师生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学生会更愉快地去学习、去探究,提高的不仅是课堂效率,还有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纪念日》时,因为这是一节综合性的实践课,要求通过学生分组分工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因此,教师需要一边引导,一边补充和小结,考查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于是,教师先让学生每四人自由组合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然后分工搜集相关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搜集纪念日,有的搜集纪念日意义,还有的搜集家乡特色纪念日活动,组长则负责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并在全班汇报交流。资料搜集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汇总的过程中先由小组互相学习,各组的汇报交流则是对所有资料的补充和整合。学生可以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可对他人搜集资料的不完备处进行补充。教师则在学生交流之后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真实感受课例。
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和交流,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
四、点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
有位学者说过,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它的本质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主动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單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点拨者和引导者,通过艺术性的评价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在课堂上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促使自己主动学习。因此,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上教师恰当的鼓励和点拨,对于提高一节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艺术性的鼓励下,课堂也会呈现出学生的思维丰富活跃、学习的动力更加高涨等新的面貌,学生会更愿意参与学习,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评价。
例如,学生诵读完张晓风的《我喜欢》之后,教师可送给他这样的评价:“你的诵读非常有感情,你是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里,用你的诵读表达作者想要说的话。”在续写《生死攸关的烛光》之后,可这样评价:“你丰富的想象力,让课文留下的悬念有了一个非常温馨的结局,相信那兄妹三个最后一定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在《献你一束花》的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教师可这样评价:“你是个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在不断的鼓励和点拨之下,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信心,在课堂上更活跃,课前预习也会更主动。因此,引导学生会学、激励学生相信自己,才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已经提倡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的却不多,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硬伤”。目前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终会认识到,只要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应试”效果也不会太差。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