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届『中国书法批评年会』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sz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由《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研究》四家重要专业书法媒体联合举办的四届『中国书法批评年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当代书法批评的学术建设.置诸三十年书法发展的历史,作为这段历史的『在场者』,我以为是不能被忽略的.本文旨在钩沉一段文化史实,为当代书法批评提供借鉴与思考,并在此郑重申明,这种纯学术的研究,非关人事,敬希方家指教.一、 《书法报》一九九○年书法批评研讨会据《书法报》一九九○年第二十五期徐本一先生报道,这次会议是《书法报》邀请了全国部分书法刊物的编辑和书法创作、理论工作者于一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在湖北十堰召开的.受邀与会者有刘正成(时任《中国书法》副主编)、刘恒(时任《中国书法》编辑)、周志高(时任《书法》副主编)、刘小晴(时任《书法》副主编)、朱关田(时任书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王澄(时任书协河南分会副秘书长)、刘涛(时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讲师)、黄惇(时任书协江苏分会副秘书长)、曹宝麟(时任安徽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华人德(时任苏州大学图书馆馆员) 、石开(时任福州美术馆馆员)、张天弓(时任湖北纺织学校讲师)以及书协湖北分会与《书法报》编辑部的同志共十九人.徐本一在这篇短消息中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旨是『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书法批评诸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期望通过讨论能在某些方面取得建设性的成果.』他认为:《书法批评作为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中介,它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引起了书法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总结已有的书法批评模式,继承其合理的成分,在当代文艺批评一般规律的参照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书法批评的新模式,无疑是书法批评深化的一个标志.』即使现在看来,徐的这个认识也是颇有见地的.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嘉兴旧时曾有“七塔八寺”,历史悠久,建筑华美,其中七座古塔原身已先后消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组老照片展现的古塔旧影,能带给我们历史的回味和遐想。 In the old d
期刊
王铎(一五九三——一六五二)虽非出身名门,但其家族中有长辈收藏古帖.[1]或许受此熏陶,王铎兄弟成年后对于古代刻帖都有着浓郁的兴趣.王铎收藏有褚摹《兰亭序》(东京国立博物
傅山(一六○七—一六八四或一六八五)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书法作为基本的教育环节也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傅山晚年曾回忆说,他八九岁开始
二○一一年第一期《书法》杂志辟『傅山专题』刊登六篇由《丹枫阁记》引出的讨论文章,其中林鹏、姚国瑾等前辈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山西本(『山西祁县藏本』简称,下同)的真实性及
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冲击下,晚明书坛异军突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纵横豪迈酣畅淋漓地一扫前人的温文尔雅和甜美柔媚,以惊世骇俗的面目迥异于传统的审
自赵孟頫(一二五四 一三二二)以来,元、明书家们开始重拾对于隶书的兴趣.流行的多体千字文大都包含篆隶,而隶书也经常用于书画卷册的引首.至明中叶,在文徵明(一四七○ 一五
清入主文治曾有诗云:『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成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这是对米芾学书才能的褒扬,是对书法创作成功规律的总结,同时也是对米芾精研经典、
董其昌自觉地研习书法始自十七岁,习书原因并非其对书法本身发生了兴趣,而是为了举子业:『……吾家仲子伯长,以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发愤临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