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自我表达绘画的意义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发泄情绪,抒发情感,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生活经验痕迹。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所有的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邵大箴先生也曾经谈到,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因此,笔者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自我表达。下面笔者就围绕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研究—反思—调整—再实践的不断上升循环中积累与梳理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助推策略。
二、幼儿自我表达绘画的助推策略
1.游戏情境法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游戏表现法是教师针对于3-6岁幼儿经常使用的自我表达绘画助推策略,年龄越小,方法使用频率越高。因此教师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生动逼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玩笔、玩纸、玩色、玩泥等活动形式。例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吹泡泡,教师便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玩吹泡泡游戏,引导他们利用彩色的泡泡水在纸上爆出大小、颜色不同的泡泡,形成一幅幅好看的泡泡画。中班幼儿在进行“瓶瓶罐罐大创意”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幼儿玩瓶子,在玩中学习与体验,通过“捏”发现瓶壁有薄有厚,从而引发薄的瓶子可以剪成各种造型、厚的瓶子可以通过粘贴做造型的创想。通过“印”发现不同的瓶口印出的圆圈大小不一,瓶底的花纹不同,从而引发瓶口可以,组合花瓣、可乐瓶底可以印梅花等的创意。上述活动不仅完全调动了幼儿的内在兴趣和表达动机,还引导幼儿充分了解了材料的特性,帮助他们进行创作,还进一步延伸和激发了幼儿对瓶子的后续探究能力。
2.放手尝试法
体验性和表现性是幼儿艺术的特点,幼儿绘画也应该在顺应儿童发展特点的同时,融合艺术表现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探索、大胆尝试新材料的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操作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大胆的运用这些艺术效果迥异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情感。
3.观察欣赏法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从生活细微处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事、物,去挖掘和感受美的存在。例如:在欣賞表达中国画时,教师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孩子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又至》。这幅作品运用线、点以及丰富的色彩表现了早春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感受欣赏中,教师结合春天的景色引导幼儿大胆地去想象,丰富孩子对春天的已有生活经验中的体验感知,引导孩子大胆地去探索新的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来表达每个人心中的多彩春天。需要说明的是,自我表达的绘画彰显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幼儿是灵动的个体,每一位幼儿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都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一百位幼儿心中一百副《春又至》。特别是想象力,幼儿想象力异常丰富,教师切不可追求教育目标的达成而出现想象力“僭越”现象。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欣赏的同时,尊重幼儿在其经验和理解基础上多元的表现表达样式,只有如此,才能激发起幼儿对中国水墨丹青古典美的韵味和向往,唤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自豪之情。
4.直观演示法
目前,关于“范画”的使用与否是一个存在分歧的争论。笔者认为,我们并不是否定幼儿的模仿学习,毕竟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模仿学习是主要的认知习得方式。我们不提倡使用范画的主要缘由在与,我们对幼儿依葫芦画瓢、画面上表现出的都是成人的创作符号、或者只喜欢画成人的画、幼儿完全没有自我表达的动机与欲望,当问起为什么如此创作时,老师让画的成为每位幼儿不约而同的回答等现象不敢苟同。因此,对于一些初始表现方式或者创作材料,或者幼儿较难突破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幼儿更加直观地学习。
5.评价解读法
在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往往对幼儿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模仿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形象、色彩、情感等有价值的内容,对幼儿的自我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激励幼儿的绘画愿望,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幼儿表达情感的美术技能。
在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为了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开展了主题绘画活动《没有动物会怎样》。教师为了幼儿创作经验的铺垫,特别在幼儿创作开展之前进行了话题讨论:如果没有动物会怎么样?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我们就没有肉吃。”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教师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引导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自己心中所想。幼儿创作投入,生动地表现出没有动物的自己预设出的种种后果。小鑫的画面却是许多歪歪扭扭的房子与被折断的树木。教师刚开始以为小鑫没有理解绘画的主题意图,并对他进行了“善意”提醒,希望他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但是幼儿根本没有理会教师的介入,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在分享交流环节,该幼儿的解读讲解彻底颠覆了教师初始不和谐的观念,小鑫自信地对同伴说:“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发生地震。因为有些动物在地震前会出现异常反应。”如此符合生物科学常理的解释与创作,如果没有解读与评价,我们从何知晓呢?
综上所述,助推幼儿自我表达绘画的策略既有外在的客观支持条件,例如创设创作环境,直观演示等;也有内在的情感支撑扶持,例如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表达出自己眼中的世界,教师不进行过多干预或把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让他们充分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并对幼儿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有更为独特的解读等。助推无定法,贵在助推有法,只要是助推幼儿有效的进行自我表达绘画的策略都是值得借鉴与推崇的,笔者也相信广袤的教育智慧必将能呼唤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助推策略,本文仅仅是先行先试,抛砖引玉而已。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发泄情绪,抒发情感,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生活经验痕迹。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所有的幼儿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口语的先导。邵大箴先生也曾经谈到,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因此,笔者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自我表达。下面笔者就围绕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研究—反思—调整—再实践的不断上升循环中积累与梳理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助推策略。
二、幼儿自我表达绘画的助推策略
1.游戏情境法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游戏表现法是教师针对于3-6岁幼儿经常使用的自我表达绘画助推策略,年龄越小,方法使用频率越高。因此教师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生动逼真的游戏情境中进行玩笔、玩纸、玩色、玩泥等活动形式。例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吹泡泡,教师便根据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玩吹泡泡游戏,引导他们利用彩色的泡泡水在纸上爆出大小、颜色不同的泡泡,形成一幅幅好看的泡泡画。中班幼儿在进行“瓶瓶罐罐大创意”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幼儿玩瓶子,在玩中学习与体验,通过“捏”发现瓶壁有薄有厚,从而引发薄的瓶子可以剪成各种造型、厚的瓶子可以通过粘贴做造型的创想。通过“印”发现不同的瓶口印出的圆圈大小不一,瓶底的花纹不同,从而引发瓶口可以,组合花瓣、可乐瓶底可以印梅花等的创意。上述活动不仅完全调动了幼儿的内在兴趣和表达动机,还引导幼儿充分了解了材料的特性,帮助他们进行创作,还进一步延伸和激发了幼儿对瓶子的后续探究能力。
2.放手尝试法
体验性和表现性是幼儿艺术的特点,幼儿绘画也应该在顺应儿童发展特点的同时,融合艺术表现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探索、大胆尝试新材料的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操作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大胆的运用这些艺术效果迥异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情感。
3.观察欣赏法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从生活细微处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事、物,去挖掘和感受美的存在。例如:在欣賞表达中国画时,教师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孩子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又至》。这幅作品运用线、点以及丰富的色彩表现了早春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感受欣赏中,教师结合春天的景色引导幼儿大胆地去想象,丰富孩子对春天的已有生活经验中的体验感知,引导孩子大胆地去探索新的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来表达每个人心中的多彩春天。需要说明的是,自我表达的绘画彰显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幼儿是灵动的个体,每一位幼儿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都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一百位幼儿心中一百副《春又至》。特别是想象力,幼儿想象力异常丰富,教师切不可追求教育目标的达成而出现想象力“僭越”现象。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欣赏的同时,尊重幼儿在其经验和理解基础上多元的表现表达样式,只有如此,才能激发起幼儿对中国水墨丹青古典美的韵味和向往,唤起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自豪之情。
4.直观演示法
目前,关于“范画”的使用与否是一个存在分歧的争论。笔者认为,我们并不是否定幼儿的模仿学习,毕竟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模仿学习是主要的认知习得方式。我们不提倡使用范画的主要缘由在与,我们对幼儿依葫芦画瓢、画面上表现出的都是成人的创作符号、或者只喜欢画成人的画、幼儿完全没有自我表达的动机与欲望,当问起为什么如此创作时,老师让画的成为每位幼儿不约而同的回答等现象不敢苟同。因此,对于一些初始表现方式或者创作材料,或者幼儿较难突破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也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幼儿更加直观地学习。
5.评价解读法
在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往往对幼儿作品进行总结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模仿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形象、色彩、情感等有价值的内容,对幼儿的自我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激励幼儿的绘画愿望,引导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幼儿表达情感的美术技能。
在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中,为了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开展了主题绘画活动《没有动物会怎样》。教师为了幼儿创作经验的铺垫,特别在幼儿创作开展之前进行了话题讨论:如果没有动物会怎么样?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我们就没有肉吃。”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教师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引导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自己心中所想。幼儿创作投入,生动地表现出没有动物的自己预设出的种种后果。小鑫的画面却是许多歪歪扭扭的房子与被折断的树木。教师刚开始以为小鑫没有理解绘画的主题意图,并对他进行了“善意”提醒,希望他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但是幼儿根本没有理会教师的介入,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在分享交流环节,该幼儿的解读讲解彻底颠覆了教师初始不和谐的观念,小鑫自信地对同伴说:“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发生地震。因为有些动物在地震前会出现异常反应。”如此符合生物科学常理的解释与创作,如果没有解读与评价,我们从何知晓呢?
综上所述,助推幼儿自我表达绘画的策略既有外在的客观支持条件,例如创设创作环境,直观演示等;也有内在的情感支撑扶持,例如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表达出自己眼中的世界,教师不进行过多干预或把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让他们充分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并对幼儿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有更为独特的解读等。助推无定法,贵在助推有法,只要是助推幼儿有效的进行自我表达绘画的策略都是值得借鉴与推崇的,笔者也相信广袤的教育智慧必将能呼唤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助推策略,本文仅仅是先行先试,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