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政治课应当融合和渗透积极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积极品格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教师应注意:(1)设计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挑战;(2)传递清晰的“游戏规则”;(3)及时反馈,引导确立明确的目标;(4)引发内在动机,培育发展性思维。这一尝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推动本学科的教学转型。
〔关键词〕积极教育;福流体验;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72-04
积极教育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它是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逐步形成的理念,旨在发展人们的积极品格和能力。传统教学以掌握知识为核心,围绕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再现而展开,其他方面——如美感、快乐感、意义感、形象思维能力、共鸣和同理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出全面的人才。积极教育在兼顾“求知”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涵盖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利他教育、樂观的性格教育等诸多内容。
作为学科教师,我主要关注积极教育的理论对教学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课往往暴露出生硬、教条、乏味,情感上不易接受的流弊,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更加凸显了本学科的育人属性,即为社会培养有信仰、爱思想和懂幸福的人。
从古至今,关于幸福及其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因投入带来的福流(Flow)。什么是福流?它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其实,福流就是人们精神高度集中或者全身心投入所产生的忘我状态。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产生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那怎样通过积极教育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我认为,可以从设计活动、明确规则、改进目标和培育动机等方面入手。
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当能力高于挑战水平时,个体就容易感到无聊,相反则会产生焦虑。只有活动带来的挑战恰巧与能力相匹配时,个体才容易进入福流状态(见图1)。这意味着,个体参与的活动挑战难度应当与其技能水平相匹配。
教材《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理论简明扼要: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则增加对它的购买。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围绕家庭消费现象设计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总结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实际授课中,学生轻松完成。有的反映太过简单,有的觉得无聊、没意思,不如直接看书来得有效。这是因为任务设定的挑战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任务的难度。譬如,在定性结论的基础上引入定量的分析,要求学生计算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现阶段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要求。在改进课程活动之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生活》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内容,教师设计了情景模拟的活动。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态度迥然不同。针对这一情景,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①中国为什么要举办高峰论坛?
②俄罗斯为什么要高调参与?
③美国为什么一直拒绝?
④日本为什么从抵制到观望,最后才决定出席?
学生需要以外交官发言的形式呈现讨论的结果,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型课程的有益尝试。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泛泛而谈,比较空洞。有学生甚至认为俄罗斯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闹了笑话。究其原因,在于活动的挑战水平高于技能,导致学生感觉焦虑,说话吞吞吐吐,远远达不到福流的状态。我以为,这四个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大而空泛的问题,应降低挑战的水平。否则,一旦学生失去活动中的控制感,就会出现焦虑。为了充分利用福流通道,教师在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任务的挑战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适当提高学生的控制感。
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于知识讲解之后安排了一个模拟听证会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针对城市高架规划方案,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讨论。
情景:市区高架项目听证会
参与人:本班全体同学,分别代表方案所在地的居民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
备选方案:
方案①——环线贯通,尽量减少弯道。财政预算共计3.6亿元。
方案②——绕过公园,为代售楼盘加装隔音护栏。增加财政预算支出合计3000万元。
要求: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最佳方法,派代表上台发言。
就形式而言,这一活动符合新课程指向素养的教学理念。课本也明确列举了听证会的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知识依据。但在试教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平平,远低于预期。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核心素养,达不到要求?还是教师的期望过高?为排除干扰,教师又先后在另外两个班级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大致相仿,并没有什么亮点。也就是说,原本预设师生之间达到巅峰状态的效果并没有实现。课后,学生的反馈是,对任务的要求缺乏理解,不知道角色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对游戏规则产生了困惑。
〔关键词〕积极教育;福流体验;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72-04
积极教育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它是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逐步形成的理念,旨在发展人们的积极品格和能力。传统教学以掌握知识为核心,围绕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再现而展开,其他方面——如美感、快乐感、意义感、形象思维能力、共鸣和同理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出全面的人才。积极教育在兼顾“求知”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涵盖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利他教育、樂观的性格教育等诸多内容。
作为学科教师,我主要关注积极教育的理论对教学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课往往暴露出生硬、教条、乏味,情感上不易接受的流弊,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更加凸显了本学科的育人属性,即为社会培养有信仰、爱思想和懂幸福的人。
从古至今,关于幸福及其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因投入带来的福流(Flow)。什么是福流?它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其实,福流就是人们精神高度集中或者全身心投入所产生的忘我状态。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产生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那怎样通过积极教育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我认为,可以从设计活动、明确规则、改进目标和培育动机等方面入手。
一、设计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挑战
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当能力高于挑战水平时,个体就容易感到无聊,相反则会产生焦虑。只有活动带来的挑战恰巧与能力相匹配时,个体才容易进入福流状态(见图1)。这意味着,个体参与的活动挑战难度应当与其技能水平相匹配。
教材《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理论简明扼要: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则增加对它的购买。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围绕家庭消费现象设计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总结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实际授课中,学生轻松完成。有的反映太过简单,有的觉得无聊、没意思,不如直接看书来得有效。这是因为任务设定的挑战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任务的难度。譬如,在定性结论的基础上引入定量的分析,要求学生计算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现阶段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要求。在改进课程活动之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生活》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内容,教师设计了情景模拟的活动。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态度迥然不同。针对这一情景,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①中国为什么要举办高峰论坛?
②俄罗斯为什么要高调参与?
③美国为什么一直拒绝?
④日本为什么从抵制到观望,最后才决定出席?
学生需要以外交官发言的形式呈现讨论的结果,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型课程的有益尝试。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泛泛而谈,比较空洞。有学生甚至认为俄罗斯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闹了笑话。究其原因,在于活动的挑战水平高于技能,导致学生感觉焦虑,说话吞吞吐吐,远远达不到福流的状态。我以为,这四个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大而空泛的问题,应降低挑战的水平。否则,一旦学生失去活动中的控制感,就会出现焦虑。为了充分利用福流通道,教师在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任务的挑战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适当提高学生的控制感。
二、传递清晰的“游戏规则”
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于知识讲解之后安排了一个模拟听证会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针对城市高架规划方案,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讨论。
情景:市区高架项目听证会
参与人:本班全体同学,分别代表方案所在地的居民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
备选方案:
方案①——环线贯通,尽量减少弯道。财政预算共计3.6亿元。
方案②——绕过公园,为代售楼盘加装隔音护栏。增加财政预算支出合计3000万元。
要求: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最佳方法,派代表上台发言。
就形式而言,这一活动符合新课程指向素养的教学理念。课本也明确列举了听证会的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知识依据。但在试教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平平,远低于预期。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核心素养,达不到要求?还是教师的期望过高?为排除干扰,教师又先后在另外两个班级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大致相仿,并没有什么亮点。也就是说,原本预设师生之间达到巅峰状态的效果并没有实现。课后,学生的反馈是,对任务的要求缺乏理解,不知道角色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对游戏规则产生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