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近日表示,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将达到700万人左右,这还不包括历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同时存在。除因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扩招等影响因素外,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不够完善有直接关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和求职方法指导等,通过各种相关的指导服务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不过在一些高校,这门本该对学生就业大有帮助的课程,如今却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大学生想要的就业课
贾野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文学系的大四学生,当《教育》旬刊记者请他谈谈他们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情况的时候,贾野第一反应是“我没有上过那门课”。随后,在《教育》旬刊记者的追问下,他才想起来,表示自己只听过一次讲座,因为感觉没有实际意义就中途离开了,以后再也没去听过类似的讲座。
临近毕业了,贾野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只说希望可以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的能力又没有足够的自信。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并没有为他们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也没有为他们做过职前兴趣调查。贾野说:“基本上刚开始去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没有自信,表现都不是很好。”他也因为缺乏面试技巧与几份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有一次,他去百度面试一份项目经理的工作,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语无伦次,以致求职失败。这样的情况他不止一次经历过,漫长的求职经历使他感受到对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渴望。
陈韵巧和贾野同属一所高校,是该校新闻系大四学生。陈韵巧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她们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高校就业指导课,而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所有大四的毕业生都可以去听,但是很多同学都选择不去听课。来讲课的教师都是学校从外面请来的专业教师,他们有丰富的职业经验。陈韵巧从讲座上也学到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如何制作简历,让自己的简历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不过对于这些讲座,陈韵巧也有自己的看法:“讲座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各学生的专业不同,讲授的方法太空泛了,并没有具体分析。先就业,再择业,每一位授课教师都这么说,可是他们从没有帮我们分析过先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没有告诉我们遇到什么样的机会就可以跳槽。”她也有过因为面试经验不足而失去一份心仪的工作的体验。
大三的时候,贾野参加了他们学校组织的模拟招聘会,陈韵巧则没有参加。学校会请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来为他们面试,指出他们面试时有缺陷的地方,并对他们个人作出评价。贾野认为这样的模拟招聘会对自己很有帮助,但是举办的次数太少,不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求职,自己只能通过不断参加面试来增加自己的经验。
贾野和陈韵巧的目标都是得到一份工作。不同于贾野的迷茫,陈韵巧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新闻专业的她想从事媒体行业相关的工作。不过对于到底是从事网站、报纸还是杂志的工作,她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目前她正在一家网站实习,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贾野很想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与他们本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他希望学校能对他们做一个职前兴趣调查,按照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分别做相关的就业培训。面试技巧、行业及职业选择、毕业生薪金水平、五险一金等具体事项是他想了解的。“如果学校能按照我们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那就真是太好了。”陈韵巧和贾野都有着相同的期待。
赵林风是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他对就业指导课的印象只有刚入学时的几次讲座。“老师讲的全是一些设立目标、做好计划之类的东西,没什么意思,同学们上课也就是听听而已。”“其实很多人选择这门课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那两个学分。”该校大二学生王建说,学校对必修课、限选课等都有一定的学分限制,不少学生因为要凑学分才选择了就业指导课程。材料专业的李伟强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人生哲学其实人人都懂,自己希望能学一些找工作能用到的知识。“感觉老师说的跟现实有些脱节,还不如自己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他认为,学校应该多讲一些关于求职的实际技巧,而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通病”
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第一个“通病”。高校只能以统一编写的教材作为授课重点,教师一般注意就业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如何制作求职简历,获取就业信息方式,面试的技巧解析等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大学生各专业的实际就业差别,缺乏针对本校、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有关机构对江苏部分高校8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高达20.7%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授课水平一般,结合专业太少。
第二个“通病”是教学形式比较呆板。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课采取传统的讲课方式讲授,或者干脆作讲座式大班授课,缺少个案分析与师生互动环节,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实际经验,纸上谈兵,讲授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些毕业生总结出就业课教学的三段论:首先强调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然后要求大家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不要过分挑剔,先就业,后择业;最后宣讲本专业往年就业情况良好,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这种刻板的教学形式因为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为上课而上课,千篇一律,既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职业定位,也不能在学生的实际就业方面提供借鉴的经验,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通病”是教师队伍不专业。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比较驳杂,院系分管书记、专兼职辅导员成为教学主力,一般缺乏社会单位工作经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性学科,需要接受专业培训,需要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及学科研究能力,才能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否则,临时组建的就业指导课队伍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要让就业课更具体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则认为,高校就业知道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把就业指导课的专业理论融入鲜活的案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首先应当注重选择典型案例作为讲解的支点,案例应当与当下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时又能结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案例切忌无确定根据的小道消息,最好的案例就是本专业历年就业中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成功就业的事例,不能让学生觉得案例与自己遥不可及,从而失去思考的兴趣。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兴趣,讨论案例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提供预先准备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认识面分析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注意引导与梳理,防止讨论成为口水战。通过点拨,引导学生除去案例的非本质的细节,抓住案例的本质特征,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案例作出独到的分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已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能作理性的自我定位。
二是拓宽就业指导课师资渠道,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现行模式下的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如上所分析,多具有临时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所授课程缺乏新意,与企业择人、用人思路隔膜,实战性不强,为了将就业指导课开设得丰富多彩,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大胆引进知名公司的职业培训师、社会成功人士、用人单位代表等来校授课作为就业指导课有益的补充。企业家讲座能够阐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知此知彼,并且企业家讲课往往是自己人生经验的生动总结。天津浙江商会会长连良桂在高校就业指导课讲座中,将自己公司招聘大学生的实例一一分析,并当场向大学生揭秘究竟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看重求职者哪些素质,为大学生积累求职资历、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等方面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不过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为了体现就业指导课的阶段性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在外请企业家、社会成功人士来讲课时还是要注意作为辅助性教学方式来运用,在扎实地对就业政策与就业理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外请社会成功人士来讲课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链接:美国的就业指导课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所以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既有选修课、必修课,又有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有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和族裔设置的不同的就业指导课。比如,有些课程专为新生开设,有些课程专为已选择专业的学生开设,有些为大四学生开设,还有些专为女性及少数族裔开设。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就业指导课所学的知识,为其他课程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提供途径和方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在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发展的能力;理解个性(比如兴趣、价值观)是如何影响职业发展的;职业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因此需要以社会、经济环境为导向选择职业;选择符合个人性格的专业或职业;学习并使用多样的资源来选择专业或职业;理解职业发展理论,培养对生活或职业进行规划、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学习使用求职技巧,设计行动方案和策略,以改变自己或帮助他人实现生活或事业的目标。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并不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其他如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各院系的教授、职场人士等往往合作授课。由与学生学术背景相同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行业领域,又有丰富的经验,可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从专业层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背景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也是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一些高校频繁邀请职场人士举办讲座,并将这种讲座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
大学生想要的就业课
贾野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文学系的大四学生,当《教育》旬刊记者请他谈谈他们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情况的时候,贾野第一反应是“我没有上过那门课”。随后,在《教育》旬刊记者的追问下,他才想起来,表示自己只听过一次讲座,因为感觉没有实际意义就中途离开了,以后再也没去听过类似的讲座。
临近毕业了,贾野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只说希望可以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的能力又没有足够的自信。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并没有为他们分析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也没有为他们做过职前兴趣调查。贾野说:“基本上刚开始去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没有自信,表现都不是很好。”他也因为缺乏面试技巧与几份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有一次,他去百度面试一份项目经理的工作,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语无伦次,以致求职失败。这样的情况他不止一次经历过,漫长的求职经历使他感受到对专业的就业指导的渴望。
陈韵巧和贾野同属一所高校,是该校新闻系大四学生。陈韵巧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她们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高校就业指导课,而是以讲座的形式存在。所有大四的毕业生都可以去听,但是很多同学都选择不去听课。来讲课的教师都是学校从外面请来的专业教师,他们有丰富的职业经验。陈韵巧从讲座上也学到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如如何制作简历,让自己的简历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不过对于这些讲座,陈韵巧也有自己的看法:“讲座的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各学生的专业不同,讲授的方法太空泛了,并没有具体分析。先就业,再择业,每一位授课教师都这么说,可是他们从没有帮我们分析过先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没有告诉我们遇到什么样的机会就可以跳槽。”她也有过因为面试经验不足而失去一份心仪的工作的体验。
大三的时候,贾野参加了他们学校组织的模拟招聘会,陈韵巧则没有参加。学校会请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来为他们面试,指出他们面试时有缺陷的地方,并对他们个人作出评价。贾野认为这样的模拟招聘会对自己很有帮助,但是举办的次数太少,不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求职,自己只能通过不断参加面试来增加自己的经验。
贾野和陈韵巧的目标都是得到一份工作。不同于贾野的迷茫,陈韵巧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新闻专业的她想从事媒体行业相关的工作。不过对于到底是从事网站、报纸还是杂志的工作,她还没有明确的目标。目前她正在一家网站实习,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贾野很想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与他们本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他希望学校能对他们做一个职前兴趣调查,按照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分别做相关的就业培训。面试技巧、行业及职业选择、毕业生薪金水平、五险一金等具体事项是他想了解的。“如果学校能按照我们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那就真是太好了。”陈韵巧和贾野都有着相同的期待。
赵林风是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他对就业指导课的印象只有刚入学时的几次讲座。“老师讲的全是一些设立目标、做好计划之类的东西,没什么意思,同学们上课也就是听听而已。”“其实很多人选择这门课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那两个学分。”该校大二学生王建说,学校对必修课、限选课等都有一定的学分限制,不少学生因为要凑学分才选择了就业指导课程。材料专业的李伟强告诉《教育》旬刊记者,人生哲学其实人人都懂,自己希望能学一些找工作能用到的知识。“感觉老师说的跟现实有些脱节,还不如自己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他认为,学校应该多讲一些关于求职的实际技巧,而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通病”
课程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第一个“通病”。高校只能以统一编写的教材作为授课重点,教师一般注意就业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如何制作求职简历,获取就业信息方式,面试的技巧解析等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大学生各专业的实际就业差别,缺乏针对本校、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有关机构对江苏部分高校8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高达20.7%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授课水平一般,结合专业太少。
第二个“通病”是教学形式比较呆板。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课采取传统的讲课方式讲授,或者干脆作讲座式大班授课,缺少个案分析与师生互动环节,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实际经验,纸上谈兵,讲授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些毕业生总结出就业课教学的三段论:首先强调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然后要求大家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不要过分挑剔,先就业,后择业;最后宣讲本专业往年就业情况良好,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这种刻板的教学形式因为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为上课而上课,千篇一律,既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职业定位,也不能在学生的实际就业方面提供借鉴的经验,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通病”是教师队伍不专业。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比较驳杂,院系分管书记、专兼职辅导员成为教学主力,一般缺乏社会单位工作经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性学科,需要接受专业培训,需要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及学科研究能力,才能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否则,临时组建的就业指导课队伍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要让就业课更具体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则认为,高校就业知道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把就业指导课的专业理论融入鲜活的案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首先应当注重选择典型案例作为讲解的支点,案例应当与当下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时又能结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案例切忌无确定根据的小道消息,最好的案例就是本专业历年就业中的比较典型的学生成功就业的事例,不能让学生觉得案例与自己遥不可及,从而失去思考的兴趣。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兴趣,讨论案例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提供预先准备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认识面分析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注意引导与梳理,防止讨论成为口水战。通过点拨,引导学生除去案例的非本质的细节,抓住案例的本质特征,运用相关的理论对案例作出独到的分析,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已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能作理性的自我定位。
二是拓宽就业指导课师资渠道,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现行模式下的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如上所分析,多具有临时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所授课程缺乏新意,与企业择人、用人思路隔膜,实战性不强,为了将就业指导课开设得丰富多彩,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大胆引进知名公司的职业培训师、社会成功人士、用人单位代表等来校授课作为就业指导课有益的补充。企业家讲座能够阐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等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知此知彼,并且企业家讲课往往是自己人生经验的生动总结。天津浙江商会会长连良桂在高校就业指导课讲座中,将自己公司招聘大学生的实例一一分析,并当场向大学生揭秘究竟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看重求职者哪些素质,为大学生积累求职资历、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等方面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不过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为了体现就业指导课的阶段性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在外请企业家、社会成功人士来讲课时还是要注意作为辅助性教学方式来运用,在扎实地对就业政策与就业理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的基础上,外请社会成功人士来讲课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链接:美国的就业指导课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为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所以课程设置差异很大。既有选修课、必修课,又有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课程,还有根据学生的年级、性别和族裔设置的不同的就业指导课。比如,有些课程专为新生开设,有些课程专为已选择专业的学生开设,有些为大四学生开设,还有些专为女性及少数族裔开设。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就业指导课所学的知识,为其他课程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提供途径和方法。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标是:使学生意识到在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发展的能力;理解个性(比如兴趣、价值观)是如何影响职业发展的;职业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因此需要以社会、经济环境为导向选择职业;选择符合个人性格的专业或职业;学习并使用多样的资源来选择专业或职业;理解职业发展理论,培养对生活或职业进行规划、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学习使用求职技巧,设计行动方案和策略,以改变自己或帮助他人实现生活或事业的目标。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并不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部门人员,其他如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各院系的教授、职场人士等往往合作授课。由与学生学术背景相同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行业领域,又有丰富的经验,可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内容,从专业层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背景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人力资源也是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一些高校频繁邀请职场人士举办讲座,并将这种讲座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